几乎所有土生土长的泉州人
从小到大生活中都离不开喝茶
这是一种传承千年
仿佛融入血液里的习惯
可我们总是对身边的事物习以为常
很少去探寻它的起源
好奇宝宝洋洋这次特地翻山越岭
探秘泉州世界名茶铁观音之乡
安溪西平镇
发源地
Birthplace
“王说”
关于铁观音的发源地民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魏说”,一种“王说”。这次探访的便是“王说”中的发源地西坪镇南岩村。
相传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尧阳南阳(今西坪南岩村)有位书生王仕让,偶然在书轩旁边发现一株姿态怪异的茶树。
随后,他将这株茶树移植到书轩的花圃中精心栽培,适时采摘茶叶精制。果然,这株茶树的制成的茶,色香味皆非凡品。王仕让进京将此茶送给礼部侍郎方苞,而方苞又转赠内廷。乾隆饮后大赞,“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于是赐名“铁观音”。
?铁观音母树
“王说”中的这株铁观音母树,至今仍屹立在传说中发源地的茶园里。据说为了保证铁观音的”血统“纯正,王家茶园中的铁观音,都是由这株母树繁殖而来。
时光如梭,铁观音母树深褐色的枝干上长满了斑驳的青苔,如同耄耋之年的老者,充满岁月的痕迹。
茶园
PlantationsofTea
梯田风光
站在层层叠叠的茶园中,舍不得这盈眼的葱郁,于是和满山的茶叶一起,接受过云雨的洗礼。
其实到了安溪县境内,茶园梯田几乎是随处可见。绵延万里的群山像都披上了“条纹衫”一样,在阳光下,梯田的层次也更加明显。
从铁观音发源地离开时,刚好雨过天晴,迎来了近午时的好天气。洋洋与小伙伴在前往南岩村的路上,走走停停,因为满山的茶园梯田实在是太美,趁日头好,一定要多拍几张。
零星隐匿在山中的村落,也被云缝中掠过的阳光照亮。这里没有城市里川流不息的人与车,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美好。
老字号
HistoricalBrand
走向世界
从发源地出来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南岩村。村子不大,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山中,其中还保存着许多古厝。
古厝中有两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厝群,一个叫“日寨”,另一个叫“月寨”。两片古厝遥遥相望,相伴走过了许多岁月。
日寨,是村中曾经最早照到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宅内厝厝相依,组成“日”字形。村民常常聚在这里泡茶,享受阳光。而月寨则是凌风而立于小山巅上,寨子房屋两列排开,街头相连,街尾开放,中间横立着两条排水渠,形似“月”字,月寨之名由此而来。
说起古厝,南岩村还有一座不得不看的历史名楼——泰山楼。
别看南岩村不大,洋洋为了找泰山楼愣是在村里迷路了。在求助路过的村民时,一开始他们都不知道泰山楼在哪,后来才想起泰山楼应该就是他们俗称的“梅记楼”。
“梅记”是安溪诸多铁观音老字号之一,它的创始人王三言,在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的旅程中写下了着辉煌的贸易史,他也是将安溪铁观音推向世界的最大功臣之一。
年轻时代的王三言为了生计,脚穿自制的麻鞋,挑着茶叶,步行7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到漳州各县卖茶。日子虽然过得苦,但获利颇丰,久而久之积攒了一些资本,开设了梅记茶行。
经过王三言的细心经营,梅记成为晚清民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茶商,王氏家族在东南亚多国设立了分号。当时,安溪有一半以上的铁观音都是经过梅记销往世界各地,因此,安溪铁观音的名声大噪,梅记功不可没。
不仅如此,王三言还发明了“布巾包揉技术”,将铁观音改良后,色香味兼备,韵味十足。铁观音也因此身价倍增,成为市面上炙手可热的茶品。这项工艺也成为了闽南乌龙茶制作的标准,沿用至今。
王三言事业有成后,返乡建的泰山楼,也成为了梅记在安溪茶文化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一座建筑。它不仅代表了王氏家族茶商事业的辉煌,也是安溪铁观音历史发展的见证。
洋洋去的当天,泰山楼锁了起来,无法进去一探究竟,只能从侧门进去看一眼。侧门内古厝里十分破旧,堆砌着各种杂物。但门口这台古早的机器,却引起了洋洋的兴趣。这台机器应该是制作茶叶用的工具,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也算是在泰山楼中找到一丝与茶有关的痕迹,弥补了一点小遗憾。
安溪西坪,气候温和湿润,高山丛立,土壤肥而不淤,终年空气清莹洁净,常伴有雾露。正是这样优渥的环境,成为了铁观音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安溪人杰地灵,这里许多人家世世代代都以种茶为生,他们细心守护着这片孕育铁观音的土地,用辛勤与汗水,换来了我们杯中芬芳四溢的茶香。
南岩村VILLAGE
地址泉州市安溪县西平镇南岩村
交通从市区出发走泉南高速(G72)-往安溪县方向往北走-再左拐走双安高速-再走福诏高速(S35)-从安溪官桥收费站出高速-沿着路牌指示走S省道转X县道到西平镇-根据路牌指示到南岩村
重要提示从泉州市区到安溪的高速路上无休息站,出高速后经过虎丘镇有一个加油站,可在那里使用洗手间。
温馨提示夏季出行记得做好防暑降温措施,最好随身备防蚊液。雨季出行记得随身备好雨具,且山区路滑,最好穿防滑易干的鞋子。
-番茄家族出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