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悲壮叶县
——叶县早期爱国运动暨抗战时期大事记
张兴
值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之际,为了全面的、系统的、正面的反映叶县抗战史实,我怀着无比深沉的心情,披阅叶县地方志及文史资料,联想个人的亲身经历,检视叶县抗日战争时期的时局和重大历史事件,连赘成篇,献予读者,以志缅怀鉴戒。
一九一九年叶县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是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了叶县,县立高等小学师生迅速响应,联络全县各界进步人士,于五月九日上午九时在县城马号院(今叶县剧院一带)举行了五四国耻纪念大会。大会在激昂悲壮的《五月九日深耻大辱》歌声中开幕,校长李啸山作了声援北京学生的报告,县长陈洪翼在大会上慷慨陈词:“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袁世凯寡廉鲜耻,非礼非义,屈膝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终遭灭亡。曹、陆、章三大帮凶卖国贼也是寡廉鲜耻,非礼非义,他们也终将灭亡。”接着,周仿溪老师宣读了《北京学生天安门宣言》的传单。然后,师生代表们做了愤怒激昂的发言,大会一致通过了致北京政府要求释放被捕学生的快急邮电。会后,师生们高举红旗、标语,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坚决抵制日货,还我山东锦绣河山”等口号,在县城四条大街上游行示威。五月下旬,创建了叶县第一个反帝爱国“学生会”组织,建立了五个检查日货小组,使抵制日货运动形成高潮。
叶县的“五九纪念国耻运动”,不仅有力的声援了北京学生运动,而且播下了抗日救国的火种,培养造就了王泽民、段语禅、陈继尧、董锡芝、王文卿等,一批早期革命的骨干力量和抗战的杰出英雄。
一九三七年——一九四五年的抗战史实
一九三七年
是年初,中共叶县地下党组织半公开活动。早期党员王泽民在叶县中学成立《新文字研究会》,与叶县抗战进步人士一道,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组织募捐,支援绥远抗日。
是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侵略战争,在这国家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面抗战的阶段。随着华北地区的沦陷,使河南成为抗日的前线,孙连仲率第二十六路军移驻叶县,使处于中原战略要地的叶县,曾一度成为抗日战争的主阵地。
是年秋,叶县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抗敌后援会、新生活运动促进会相继成立。
是年十二月,以王泽民为负责人的叶县青年抗战工作团成立,并在廉村、龙泉、常村等地建立了分团。
一九三八年
是年初,国民军第三十二军商震部驻叶。
是年夏,叶县成立了以县长吴焕东兼司令、国民党开明人士、昆阳中学校长崔兆元为副司令的叶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旧宛属国民抗敌自卫团别廷芳所辖。任命拥有双重党籍的段语禅为副官、崔慎三为参谋、抗大毕业生杨子英任组训参谋,以及陈继尧、董锡芝等为骨干分子,下属十四个大队,进行军事训练,灌输抗日思想,成为叶县护土抗战的第一支武装力量。随之,叶县力行社、救亡夜校等抗日群体脱颖而出。叶县国民抗敌自卫团司令部还创办了《叶县抗战青年》、《抗敌三日刊》等刊物,发动抗战募捐,组建地方抗战武装,使叶县形成了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一时期,选派了以中共党员胡明正,代表叶县青年抗战工作团体,去汉口参加了“全国青年抗战工作地方团队代表会”。
是年秋,刚接任全国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爱国抗战将领冯玉祥,为开创鲁、苏、豫、皖中原抗战第一战区,他主动请缨到河南前线舞阳、叶县、鲁山等地,动员抗战、视察防务。
一日傍晚,他冒雨经舞阳来到叶县辛店区,区长刘雨亭、镇长李向荣率群众迎接。冯玉祥立即向大家抱歉地说:“对不起父老兄弟姐妹们,日军侵华,使百姓们倍受灾难,这是我们之过也。”次日上午,他在辛店街祖师庙广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身穿军装,腰佩宝剑,登上方桌,双手作揖说:“请老大爷、老大娘们坐到前面来。”时坐在前排的区、镇长们赶忙与老人们调换位置。接着,他慷慨激昂地作抗战动员讲话,其基本内容是:“日本鬼子,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占领了我东北四省,一九三二年‘八一三’又侵占我上海,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又侵占了我华北,进而又想侵占我整个中华。抗击东洋人是全国老百姓的事,没有国就没有家!我们不能坐视我整个中华大地沦陷,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人。望父老兄弟姐妹们,父送其子,兄劝其弟,妻说其夫,从戎杀敌,收复失地,把日本人赶出我中华大地去!”在冯玉祥将军的动员下,辛店人民群情鼎沸,当日就有王海泉、岐松林、冯留、李栋等几十名青年报名加入了四十军,走上了抗日前线。
第二天,冯玉祥将军,身着便装,在县长刘焕东的陪同下,又赶往旧县镇作视察、动员演讲报告。他在旧县县立三小操场里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发表了恳切而振奋人心的讲话:“我是冯玉祥,回来看望河南的父老兄弟们。自从芦沟桥事变以来,日本鬼子闯进了我们的大门,占领了我们的土地,枪杀我们的同胞,抢夺了我们的财物。凡是炎黄子孙,你能不奋起抵抗、收复失地吗?能甘当亡国奴、坐以待毙吗?过去有句话叫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大敌当前的危难关头,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地不分南北,人不论大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务必团结一致,把心操在抗敌御侮上,我们是可以打败日本鬼子的,是可以复兴中华的!日本鬼子可怕吗?我说他们并不可怕。日本进攻热河、察哈尔,我和吉鸿昌等将领、义勇军进行抵抗,不是屡次打败装备有飞机、坦克、大炮武器精良的日本王牌关东军吗?我们全体官兵,都是凭着我们是堂堂的炎黄子孙,抱着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学习岳飞打退金兵‘还我河山’的精神,来战败日本鬼子的……我从中央回到河南来,沿途都要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战御侮的道理,很多人听了我的话,都放声大哭起来,都要求我批准他们应征入伍,到前线去杀鬼子保家乡。我说这种人是好样的,是有血气、有志气的中华儿女!我们这个地方是昆阳大战处,刘秀打败了王莽的军队,留下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例。现在,我们在场的中华儿女,应该继承这光荣的传统!”会后,他和随行人员凭吊了光武庙、烧车河等古战场遗迹。他回到休息室内挥毫劲书了“还我河山”四个隶书大字。他在视察中还写下了“鸟爱巢,不爱树;树倒下,可怎住?人爱家,不爱国;国灭亡,家何处?”的《鸟爱巢》诗,启发动员青年参军抗战。他的讲话、巡视活动,在叶县人民心中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炽热火焰,为在叶县建立鲁、苏、豫、皖第一战区司令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有许多青年当场踊跃报名参军入伍。
同一时期,以别廷芳为司令的河南省第六区宛属国民抗战自卫团司令部为守土抗日,分别抽掉裕、舞、叶三县司令部编制为五百人的一个武装大队,在叶县辛店乡成立了以许工超为团长的河南省第六区(南阳专区)国民抗战自卫团第四团,使叶县抗战民间武装组织初具规模,中共党员张联方、侯建华、崔慎三、王全喜等均在该团的第二大队担任军职,为叶县沦陷后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积蓄了力量。
是年冬,县长刘焕东奉南阳专署之命,动员全县民众,在县城东关修筑了以许南公路为中心的森林寨等城防工程,防御日寇进攻。
是年底,日寇侵占了河南省会开封,省政府迁往鲁山县。省会三小相应迁至叶县西部夏李街的西头,借用民房,办起了一座六级六班的完全小学,拥有师生三百多人。第二年秋,由省府拨款,利用夏李街北关的关帝庙,扩建为四排二十八间教室的新校舍,另租用部分民房为辅助用房,并根据省府教育部门指示,更名为河南省立第十四小学,为全省模范中心小学。
一九三九年
是年一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去竹沟时,途经叶县廉村乡,向中共叶县党组织作了抗日统战工作的重要指示,从而,叶县的抗日烽火渐成燎原之势。
是年初,国民军第九十一师冯占海部孟祥凤(孟栖悟)营移驻叶。
是年四月,国民军以孙仲连为总司令的第二集团军之六十八军黄樵松师移驻叶县。
是年初夏,九架日用军机窜犯到我县旧县街丢炸弹、燃烧弹、机枪扫射,实施突袭,狂轰滥炸。将县立三小的操场炸成两间房子大、二米深的大坑,震得校舍瓦片脱落,并炸伤未及疏散的张育群学生。幸好警报及时拉响,当地居民与学校师生得以疏散,有惊无伤,免遭于难。
是年夏,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长危拱之带“孩子剧团”来叶作宣传抗日专场演出。
是年秋,叶县又成立了以县长于华勋兼团长,地下党员崔慎三为副团长的叶县国民民团抗日救国武装组织。
是年冬,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安徽、河南组建五大战区司令部,以蒋鼎文为总司令、汤恩伯为副总司令开辟了豫西、豫中的第一战区。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兼鲁、苏、豫、皖边区党政分会主任,鲁、苏、豫、皖边区总司令,第一战区副总司令的汤恩伯,率部二十万,从安徽临泉移驻叶县,接管豫中地区的防务。
一九四零年
是年初,汤恩伯在叶县任店镇大林头村设立了三总一部和副长官公署的庞大军事机构,并于叶县城东娘娘庙附近修建了占地十三顷的军用机场,豫中地区受其节制的兵力达四十万之众,时号称“中原王”,使叶县一度成为中原豫中地区抗战的大本营。
是年春,驻叶宛属国民自卫团第四团奉调赴唐河、沁阳一带抗击日军,战斗结束后,第四团解体,各武装大队回归本县自卫团。
同一时期,叶县奉命改组国民兵团,下设七个中队。其中:两个常备中队,归县政府调遣;五个后备中队,负责训练壮丁,以备正规部队补充兵员。
是年冬至次年春,汤恩伯动用兵力,征派民夫,在叶县周边平原地区毁民田八千余亩,每隔半华里构筑一条深五尺、宽六尺、长二至五华里的战壕工事。加之其它军事活动,给叶县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兵革之扰。但叶县人民为了护土抗日,依然忍受痛苦,勒紧腰带,踊跃支持驻军的军工建设,对国家、对民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使叶县进入了全面备战抗日状态。
一九四一年
是年一月二十五日,日军发动豫南战役,动用兵力十多万人沿平汉铁路两侧分三路北犯。一月二十九日由信阳、沁阳、舞阳北进的左翼兵团,在飞机的掩护下,对叶县境内的保安、辛店、旧县窜犯,企图打通许南、永叶公路交通线。敌机以旧县街为重点进行轮番轰炸、扫射,路上倒毙的难民、牲畜尸体不可胜数,惨不忍睹。三十日中午,日军与汤军一一零师在舞阳县出山寨遭遇,三三零团陈团长阵亡,其它国军撤退到旧县南山或澧河北岸。傍晚,日寇侵入叶县的止张、皮庄、常庄和旧县街,放火焚烧民房无数。
这天夜晚八时许,日军分两路乘夜色北侵叶县。一路沿许南路北上,当偷越澧河桥时,驻守在澧河大桥汪寨村的三十一集团军爆破工兵营,侦察到日军北侵的行迹,迅速点燃火线,引爆此桥梁十多孔,致使日军骑兵死伤二十多人和多匹战马,一百多鬼子和战马落水,成功的阻止了东路日军。另一路日军由旧县镇,顺收金店老公路过澧河,前锋直抵朱园村,分两股欲围攻尤潦镇。被林庄的抗日民团组织发现,开枪射击。当两路鬼子向他们夹击时,民团武装机警地向两敌虚打一阵子,便抽身撤出阵地,诱致鬼子们互相火拼,死伤多人。他们知道误战后,放火焚烧了朱园村和林庄的民房,扫兴南退旧县。三十一日,日军被迫调整部署。撤离旧县,一部退守保安,主力转攻南阳。在日军南撤时,一路轮奸妇女、见人就杀、遇房就烧,抢粮劫畜,无恶不作。尤其是遇到青年学生,概不放过。如,日军走到旧县镇南头,看见身穿草绿制服的学生李振严,一群鬼子蜂拥而上,用刺刀将该生乱戳致死。
是年二月二日(即农历正月初六)上午,侵占漯河日军押送一辆满载军用物资的大卡车,驰援退守保安镇的日军。途经叶县辛店乡柿园村,陷入西北的甘江河滩里,押车鬼子推拉不出,便闯入村内抓人推车,村里百姓大都逃避入山,只有少数老弱妇孺就近躲藏于树林,鬼子找不到村民只好出村。最后出村的一个鬼子,突然发现一个妇女正在外逃,便饿虎扑食似的猛追上去,将其拉到磨房进行强奸。村民胡贯卿见状,从隐蔽处跳出营救,咬牙切齿地搂住鬼子后腰猛摔。附近躲避的村民李同等四人随即一同围扑上去,把鬼子按倒在地,打成半死。六十多岁的王学之母也抱块石头跑来,一石砸去,这个鬼子脑袋开花,当即毙命。众人将尸体藏匿在深坑内,躲进了山里。鬼子派人四次回村搜索,却找不到那个畜牲不如的日本兵,就疯狂报复,点燃民房七十多间,放火烧村。村民们愤怒地冲下山来,赤手空拳地同鬼子一边搏斗,一边救火,直至把鬼子赶出村庄,祈结实等三位村民在斗争中残遭杀害。史称日军侵叶‘火烧柿园村事件’,揭开了叶县人民反抗日寇侵略斗争的序幕。
是年二月上旬,汤部十三军转退为攻,收复了保安镇,迫使日军全部撤离叶县境内。至此,取得了所谓华中日报报导的《豫南大捷》。
是月,汤恩伯为解决庞大军需、强化驻防,遂采取强征豪夺手段,开始在叶县实施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军工基础建设,使叶县境内呈现出短暂的繁荣、繁华景象。
是年三月一日,原设于漯河的《警钟日报》社长程缄三,因日军侵漯,率部于元月二十九日避难于汤恩伯总部的政治处,被汤部收编。程缄三被授于上校军衔,任副社长兼编辑主任,在叶县城东郑庄易名为《华中日报》社,正式面向全国发行,日发行量达一万份。是迄今为止,叶县境内的最大报社。
一九四二年
是年一月一日,《华中日报》社,迁址于县城西任店镇寺庄街,并进行了改组。陆臾任社长、程缄三任副社长,王德昭任编辑主任。
是年一月里,汤恩伯命原设于安徽临泉的三一出版社,迁址于叶县城西寺庄街。该出版社原社长,著名诗人臧克家,偕同左翼作家黄碧野、田涛、谭源等来叶,臧克家出任三一出版社副社长,并兼任《华中日报》副社长,曾出版十六开本《大地文艺》杂志,并在《华中日报》开辟《平原》、《平原文艺》副刊和专栏,使之成为宣传抗日最有影响力的前线舆论工具。
是年六月,汤恩伯为创建军办农场等企事业,成立了以张涛为总队长的工垦总队。秋,采取‘指民田为官田’、‘指熟地为荒地’的方法,在距县城南六十里的保安镇官庄开办一千余亩的军垦农场。用征派手段于昆水欧阳河畔建立了鸡鸭养殖场。用低价收买办法在城东关窦府店村开设了铁、木工具厂。并租借旧县思诚村王锡堂石印机,开办了报刊印刷厂。用接管的借口,创办了棉纺厂、砖瓦场。在工业方面,汤恩伯采取改民营为官办的方法,还在辖区的鲁山下汤、密县开办了两座造纸厂,在叶县境平顶山和宝丰、临汝开设了军办煤矿。并于辖区界首成立鲁、苏、豫、皖边区物资管理处,开设商号,从事商务、金融业务活动。
在这一时期,汤恩伯为将其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收容、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培养四省抗战胜利后建设人才为目的,曾在安徽临泉创办的鲁、苏、豫、皖边区学院随军迁叶。他征用驻军辖区内的南阳、许昌两地区之叶县、方城、舞阳、宝丰、郏县、襄县、禹县、西平、西华、泌阳、唐河、郾城、南召、临汝、鲁山等十五县的民力、物力,拆除叶县及周边县的许多庙宇为建材,以叶县苗圃为中心,圈占土地一千三百余亩,大兴土木,正式动工兴建叶县边区学院新校舍。
与此同时,重庆中央国民政府派“军事委员会战地服务团”第十五大队,在大队长杨樵的率领下来叶活动达三个月之久。在县城开辟大型墙报,揭露、控诉日寇侵略者罪行,宣传全民抗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事迹,为伤病员提供医疗服务,代兵、民写书信,举报、纠察官兵违纪扰民事件,联络军民感情,向学校师生普及抗战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叶县驻军和广大人民的抗战士气,所到之处,深得叶县民众好评。
是年底,国民党豫西警备司令部由漯河迁至叶县原职业中学,并在任店学校设立三民主义青年训导团,其领导多为国民党中统局长戴笠委派。它对叶县的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青年份子、沦陷区青年强行收容集训,开设马列批判、中共检讨、国际形势、总理遗教、总裁言行、理则学、大学、中庸等,以树立三民主义人生观为标榜,实则行使破坏叶县地下党,清除异己势力的活动。凡强制入青训团者大多为地下党员和激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后,方可出任军职、公职和从事其它社会活动。
一九四三年
是年夏,经过近一年的施工,叶县四省边区学院竣工落成。整个校园呈长方形,北从南关昆水大桥,南止欧阳河畔,西沿老大路东侧,东至许南路东侧,围有土城和铁丝网,方圆有二里多大,占地约五十万平方米,四角各建有一高炮防空设置,校内门口、路口均有荷枪实弹的士兵守卫,俨然是一座军营。校舍以瓦房为主,兼有楼房,多达一万四千多间。尤其是餐厅宽畅恢弘。
是年秋,原鲁、苏、豫、皖边区学院的师生正式迁入叶县新校址,简称“边院”。汤恩伯兼任学院院长,张清连为副院长,是学院的主管。学院设教务、训导、总务、医务、军训等五处。有一百多位教职员工,其中一部分教师招聘于青训团知识分子,素质水平相当高。文化课老师只管授课,不负责训导。课外其它活动实行军事化管理。即,一个教学班编为一个分队,一个年级段编为一个中队,若干中队编为一个大队,全校编制为一个总队。各级队长均由部队抽调的现役军官担任。每周除必修的军训课程外,每天的日常起居、一日三餐都要集合训话,师生活动受到严格的约束,连吃饭的速度就必须符合战时的要求。九月一日正式招生。新生源来自四省沦陷区失学青年和负担建校的十五个县的保送学生,每县的保送名额限为三十人。共招四十多个班级,有四千多名学生。大学设有行政训练、新闻、会计、师资、机械、纺织、土木工程、农垦等系,下设有附属高中、初中。学院的办学经费一般由国家教育部划拨,不足部分由三十一集团军部补充。管理工作人员和广大师生的生活待遇实行部队全供给制。服装,由驻军司令部经委会办的被服厂供应,每年每人发一身棉衣、两身单衣和两套内衣。教职员工还额外发给五十斤小麦的眷属粮。伙食、医药费由司令部军需处供应,每人每餐发一个老秤十二两重的白面杠子镆,内卷葱、肉和其它菜,味道可口,面汤可以随便喝,一周还改善一次生活。据在该院附设初中就读的市工业学校离休教师司连臣回顾,叶县的军办边区学院,就全国而论,也是数得上的学府之一。不过,汤恩伯在叶县大兴土木建校,加之军运、构筑军事基地工事,确实也造成了扰民之灾。“河南四荒,水、旱、蝗、汤”的歌谣,就是真实写照。
是年冬,叶县政府成立叶县保安大队,原县国民兵团常备队归其所属。
一九四四年
是年一月,日军下达“一号作战”命令,由日军华北总司令冈村宁次率领四个师团、三个旅团,装备有二百多架飞机、数百辆坦克等精良武器,计九万七千之精锐部队,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全力打通湘桂粤汉及平汉铁路交通线。日寇的河南战役主攻目标是击溃国民党第一战区豫中地区防务主力汤恩伯部,占领平汉铁路要冲。至四月中旬,日军做好了聚集、部署准备。四月十八日,日军突破国民军黄河防务,分别向汤部外围各地防区,逐一突袭进攻。日军连克郑州、新郑、荥阳、广武、密县、登封、禹县、长葛等地。
是年四月下旬,日军时常出动飞机对叶县轰炸、骚扰。在一次对边区学院的空袭中,投放两枚炸弹,炸毁教室两所,炸伤师生数人。
是年五月上旬,日军又攻占许昌、漯河、西平、遂平、郏县、襄县等地。然后,日军汇合各部,合围汤军驻守宝丰、鲁山、舞阳的主力,直捣驻守叶县的汤军司令部。
是年五月四日,汤恩伯为避其锋芒,保存实力,副总司令部被迫撤离叶县,经鲁山退守于伏牛山中。撤退时为阻止日军攻叶,授命工兵第九团炸毁了沙河卧羊大桥。
汤三总部离叶后,由于日军攻叶战事吃紧,“边院”奉教育部急电,对该院附设初中、高中改为国立战时中学,校址迁往陕西省西乡。对大学部毕业生提前分配,对未毕业的学生,迁校于淅川县上寺一带,借民房就读。至同年十月,边院因汤部在河南全线溃败而解体。
与其同时,叶县地下党陈继尧、段语禅等被解除青训团的培训,聚集叶县抗战骨干,搜集民间和汤军散兵中的枪支,分别建立起了邪店的陈继尧、段庄的段语禅、樊庄的张联方、沈湾的沈祥甫、武楼的武定一、常村的王文卿等六支抗日游击队。
是年五月下旬至六月三日,日军相继击败驻守宝丰、鲁山、舞阳的汤军,三县相继沦陷。
是年六月五日,日军第三十七师团突袭叶县,右纵队步兵第二二六联队一个中队从北关侵入县城。六月六日夜,驻守叶县常村的最后一支汤部五十五军西撤。六月七日,日军三十七师团遂占领常村。六月八日,日军冈村部队又侵占保安。至此,叶县全境沦陷,被践踏在日寇的铁蹄下。
是月,叶县政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一是,县国民政府先后流亡于瓦店营、常村街,旋迁于常村镇南山刘东华村徐家院内,县长王克佐辞职,省政府委任教育局长王禹孖接任。
二是,日寇于县城设立了以福岛为司令官的驻叶司令部和宪兵队,并组建以汉奸杨继云、薛伟为会长的叶县伪政权“维持会”,分设劳动、情报、宣抚三科。不久,叶县青帮头子赵明堂在日军司令部支持下,率反动武装进城,接任维持会长,遂改名为叶县治安复兴委员会,即伪县政府。下设总务处、司法处、田粮处、参谋处、税收处、文教处、直属武装大队、自警团、警察局、看守所等伪机关。地下党员陈继尧、王文卿趁其组阁之机,打入其自警团,出任正、副团长。同时,叶县日伪政权为防范东南部抗日活动和窥测方城、南阳一带动态,还在老鸦张、常派庄建立两个外围据点,各驻日军一个小队,设独立维持会,即民间所说的“常派县”和“老鸦县”。
三是,新四军五师派段永新回到叶县,重建抗日统一战线和敌后抗日武装,将抗日游击队组建成以武定一为支队长,段语禅、沈祥甫为副队长,计七百人的叶县抗日第五支队,由地下党领导,归叶县国民政府指挥,在南水城一带展开抗日活动。成为叶县沦陷后,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主力。
是月下旬,日寇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叶县红石碑惨案”。
驻叶日军司令部下令,让各乡的大户把存放的枪支弹药,发给青壮年农民,编营进城,名曰“皇军检阅”。人们被骗到县城后,武器全被没收,受检的农民被日寇绳捆锁绑,押赴到县城西北焦寺郎红石碑旁的北大坑内,强行跪下,先用刺刀猛戳两刀,再用脚跺下坑内。倒在坑里的群众,周身鲜血淋淋,惨痛嚎叫,他们却在岸上看着狞笑,直至全部活活疼死完了,才收队。
从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残无人道的日寇在这个坑里先后四次行刑,肆意屠杀无辜平民二百多人。从此,这个坑被叫作鬼子的“杀人场”、“万人坑”。
是年7月,潜入叶县日伪自警团任正、副团长的陈继尧、王文卿,受中共叶县党组织指派,执行针对崔中英的虎口拔牙锄奸任务。崔中英是原国民军驻叶豫西警备司令部参谋、投靠日本的汉奸、翻译,是个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罪魁祸首。
陈、王接到指令后,于24日夜,陈继尧以崔中英岳母名义给崔写信,谎称病危,让崔携妻连夜回龙泉探亲。陈继尧让王文卿率三十名卫士护送,从中安插了马松乾、焦学彬、何书林、孟宪忠、卢全、牛党等六名杀手,当走到邵奉店附近时,只听暗杀队长马松乾三声“咳嗽”,六条枪齐鸣,崔中英和他的两名贴身卫士,倒在了血泊里,中弹身亡。
事发后,赵明堂向日军司令部密报,并策划让日军司令部派和田以检阅自警团为名,企图将自警团缴械,逮捕陈、王。而陈继尧、王文卿已有觉察,于翌日黎明,便率领自警团的部分抗日战士,撤离了县城,回归叶县抗日武装组织。
是年八月,国民省政府任命崔兆元任叶县抗日政府县长。
是年九月,叶县汉奸头子赵明堂大肆搜刮民财、毁边院建家庙,屡屡助日破坏抗日地方武装。其副职薛伟更是日寇之忠实走狗,得宠于日,与赵构成政敌,赵欲锄腹患。时任自警团长的陈继尧,借其争宠时机,为离间日伪,于旧县街头击毙了铁杆汉奸薛伟。既使赵明堂得意忘形,与国民党大绅胡昆峰争势;又使日军司令部疑为赵明堂所谋杀,遂产生不信任感。于是,赵成为胡昆峰之政敌,胡与北关文人马荫培同谋举事,遂奔走于宝(丰)、南(召)、方(城)、叶(县)四县抗敌总指挥胡廷庆和省主席刘茂恩、县长崔兆元之间,征得同意,让其投靠叶县日军司令部,实施所谓曲线救国。驻叶司令长官福岛以检阅赵明堂亲兵为名,下令逮捕了赵明堂,解往许昌,并收缴其直属大队全部武装。委派胡昆峰接任委员长,马荫培为秘书长,日军指挥官吉川宣作为顾问,将叶县治安复兴委员会,改名为叶县自治委员会。胡昆峰伪县政权成立后,暗中资助以崔兆元为县长的叶县抗日国民政府。如,十月的一个夜晚,胡让县国民政府把夏李粮仓洗劫一空后,以当地报警被盗为由,报请日军顾问吉川宣作注销。
是年十月中旬,日军强迫命令叶县、襄城等八个县为其种植罂粟(大烟),侵占耕地达十分之三。
是年冬,日军司令福岛对胡产生不信任,他率兵南侵西峡,离县后,暗派日本特务和田、山形监视胡昆峰家活动。一次去胡家,因其不在家,便鸣枪示威而去。故,胡昆峰为独善其身,向福岛坚决辞去了委员长职务,由马荫培接任。
一九四五年
是年一月九日,王震、王首道率国民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支队(即南下支队),经鲁山至叶境,当晚宿营于保安镇罗冲村。王震司令员给陈继尧、王文卿同志写信,托付养护抗日战斗中三位负伤人员和购买军事通讯器材的任务。王文卿接信后,是夜,派其弟王汉青带人去见王震将军,用草篓从牛头李村把伤员抬回常村。并和陈继尧、段语禅一起通过叶县国民政府县长崔兆元,购买了急需的电讯器材。王文卿先后将伤员安置在自已家、弟家、战友家、石门山蛤蟆嘴洞等地,几经周折,百般医治护理,使伤员胡宝合、王文升﹑黄云山终于痊愈,重新走上了抗日前线。
是年二月,王泽民奉中共河南军区党委指示,率豫中游击兵团一部回到叶县,与叶县六支游击队整合为统一的抗日武装,并与舞阳效新趁领导的游击队合编成以王泽民为政委、效新趁为支队长的效支队。继而,遵照豫中游击兵团黄霖司令员的指示,又改编为豫中游击兵团挺进总队,由陈继尧担任总队长、武定一担任副总队长。
是年四月,经新四军五师批准,于叶建立以韶敏为指挥长、王泽民为政委的新四军叶、舞、方指挥部。
是年五月,黄霖率新四军游击兵团,在叶县龙泉组建叶舞支队,开辟了叶县龙泉抗日根据地。
是年六月,新四军五师参谋长刘少卿在龙泉乡草场街,对叶县抗日武装改编,一部分编入叶舞支队,其余组建成由陈继尧任团长的叶县抗日独立团。不久,河南军区将叶舞支队归属陈先瑞领导的第三支队指挥,并进行再次改编。同时期,叶县党组织筹款一百五十万元支持叶县抗日武装。
是月上旬,也就是以陈继尧为团长的叶县抗日独立团刚成立的一天上午,日军的一辆军用卡车从方城向叶县驶来。陈继尧亲率部分战士在旧县禾庄公路两侧(也就是《叶县志》所载的庙冈、柳庄间地带)狙击。日军30多人跳下车来,借物障、地形优势凶猛还击。陈继尧一边坚持正面作战,一边让参谋长冯景宇绕到敌后夹击。当敌军腹背受敌惊慌之际,陈和战士们甩掉衣服,光着膀子,跃出青纱帐,抡起大刀冲向敌阵,俘获了日本上等兵雄仓太郎,其余鬼子爬上汽车,掉头逃跑。这次战斗大长了叶县人民的抗日志气。
是月中旬,中共叶县党组织在龙泉乡成立了以部队干部刘雪棠任县长、沈祥甫任副县长的叶县抗日民主政府,针对日伪的维持会、皇协军头目们展开了锄奸行动。思诚村的维持会长张立德和常派庄皇协军的万之三狼狈为奸,向周边十多个村庄勒索百姓,积极向日伪政权提供地方抗日组织的情报,直接威胁着段庄区委的抗日斗争。
叶县独立团长陈继尧、叶县抗日民主政府副县长沈祥甫、叶舞支队特务队长段语禅,在段庄区委研究布置了暗杀张立德的锄奸方案。选定由特务班长孙长令和王大成去执行。一是他俩与张立德同住一个村庄,便于接近。二是孙长令体力壮实,机警勇敢;王大成轿夫出身,行动敏捷,且与张立德有表亲。二人各带了一只十子连手枪和两梭子弹,接受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他们回到思诚村后,因张立德系大路张人,每日去思诚村公所公办。所以,孙、王二人在思诚村去大路张的路上,选定了阡陌相连二百多亩的高粱地的中间路段为狙击点。此后,孙长令以脚扭伤为由,卧床在家伺机;王大成佯装脱离抗日队伍,开小车回家种田。张立德听说王大成回村了,亲自登门动员他报名参加了村里的维持会,天天在一起称兄道弟,似乎很热乎。但是,十多天过去了,由于张立德每次出行都要带上他的铁杆族弟,荷枪实弹保镖,都没有下手的机会。直至七月三十日(农历六月二十二)的晚上,喝多了酒的张立德,没有回大路张,竟兴致勃勃地找王大成、郝金铿、朱凤山,去村里的小学打麻将。玩了整整一通宵,张立德仍不让散场。上午十点半时,大路张来人捎口信,说:“张会长家中有客了,你父亲让你中午一定回去陪客人。”这才散场了。凑巧,张立德的贴身侍卫去全集村尚未回来,而他的手枪又不在身上,只好独身回家了。王大成一看机会终于等来了,便立即跑到孙长令家里报信,说:“班长,机会来了,那家伙赤手空拳回家了,咱们赶紧去给他送死!”二人急忙带上枪支,出西寨门,从寨外边的沟子里往东奔去,转到了那块预定的地段,喘息未定,张立德就赶到了。张立德一见王大成一头汗,诧异地问:“大成哥,你有啥事呀,跑得一头汗?”“急着锄掉你这个汉奸!”王大成边说边把枪瞄准了张立德的脑袋抠了火,孙长令也同时对张立德开枪,不料,二人的枪都瞎火了。张立德乘机往东逃窜,王大成随即追赶了百十米,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抱着了张立德,把他摔倒在地,死死地卡住他的喉咙。这时,孙长令也追上来了,换上了子弹。而张立德勉强挣扎站起,当王大成再次把他撩倒地上的一瞬间,孙长令便一枪打中了张立德的脑壳,毙命了。
张立德汉奸的铲除,扫清了段庄区委抗战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是年6月30日傍晚,陈继尧为了缴夺县城敌人枪支,他亲率手枪排,穿便衣进城,潜入伪县政府。由4名战士借着夜幕爬上日伪武装中队的四周房顶,持冲锋枪封锁了大院。他和20多名战士贴近大门口伺机行动。
当日伪军开过晚饭集合,“立正,向右看齐”的口令刚落,房顶的独立团战士几乎同声喝道:“不许动,谁动就打死谁!”守在大门口的独立团刘排长荷枪实弹,一步跨入院内,发出口令:“注意,统统都有,坐下!”日伪军只好惊呆地坐在地上。陈继尧指挥战士把各营房的枪支弹药收缴一空。临行,放了三枪,迅速地撤出西门,成功地揽夺了日伪军枪支。
是年八月,八路军陈先瑞支队与新四军黄霖豫中游击兵团,于叶县龙泉草场街会师。
是月,国民别动军方、舞、叶联络站在常村镇石门山成立。下设行动组、爆破组、情报组,计七十多人。其装备、军需由设在常村南山刘东华的叶县国民政府供给,直属国民别动军第六纵队驻南阳支队指挥,诡秘的活动在叶县西部一带,从事锄奸行动。曾先后除掉、抓捕了伪县政府田赋处长吴乾斋、老鸦维持会会长兰德明、伪烟草局长田德魁、十里铺维持会会长赵天堂等。
是月二十四日,新四军全歼叶县常派庄皇协军郑世荣营。
常派庄维持会皇协军营长郑世荣拥有三个中队二百人的反动武装,以其家乡大张庄为据点,修筑防御工事,无恶不作,是一个十足的亲日汉奸。新四军黄霖部挺进二团李团长奉命率部围剿。是夜晚饭后,秘密绕道鲁山境张官营急行军百里至丁庄,潜伏于大张庄周围的玉米地里。待郑世荣从龙泉回村后,不管伪军怎样鸣枪示警、引诱,战士们仍纹丝不动。十二点夜深人静时,李团长一声令下,密集的枪声刮风般的四面响起,战士们出其不意地扑进村里,边打边喊:“老乡们,不要怕,大家坐在屋里不要动,我们是新四军,是打汉奸郑世荣来了!”新四军迅速攻占了伪军的军需处,击毙其中队长郑世峰,压回了企图越墙逃跑的伪军,将其围困于伪军营部大院内。双方一直交火到凌晨三点,敌方枪声渐渐稀落了,我军冲入院内,除伤亡的伪军外,其余伪官兵四十七人全部俘获。并从地窖里搜出了大汉奸郑世荣,因其拒降,被就地处决。
是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
是年九月,日军撤离叶县,日伪政权随之瓦解。县长崔兆元率国民政府由常村镇刘东华村迁回县城。并将汉奸赵明堂从许昌押解回县,判处死刑,在东关其赵氏家庙内执行,被铡死。
在叶县沦陷的岁月里,叶县人民经受了日寇占领下的践踏蹂躏,怀着一腔民族恨,同日寇进行了英勇机智、艰苦卓绝的斗争,一直坚持到全面胜利,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抗日救亡的悲壮一页,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人物。黄霖司令员在《挺进河南》一书中称:“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叶县的陈继尧、王文卿掌握有多人的武装……是叶县的英雄。”
以史为鉴知耻图强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弹指间,75年过去了。然而,那一幕幕被异族欺凌的悲剧,谁能忘却?那一个个为救亡奋身的英灵,谁不为之伤逝?那是一段凄惨的岁月,那是一页可耻的国史,那是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年代,那是睡狮觉醒的时刻,那是一面锃亮千秋的镜子。
痛定思痛,它告诉我们,贫穷、落后、内乱,就会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只有富强、先进、统一,才能成为雄立世界之林有尊严的中华民族。
75年来,经过抗日战争洗礼的叶县人民,时刻不忘国耻,发扬反侵略斗争大无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叶公文化,与共和国同步,在这块热土上谱写着兴叶强国的光辉篇章,已经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盐岩之都。
在这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里,正面重温我们叶县的那段峥嵘而悲壮的抗战史实,树立家乡观念,树立国土观念,努力把叶县建设好!要清醒的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当今世界上,冷战的硝烟可闻,恐怖的鬼火可见,军国主义的幽灵正在复活。我们要想遏止侵略势力,保卫抗战胜利成果,就必须以史为鉴,牢记国耻,励精图治,团结一致,努力打造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壮我国力、国威,才能立于永远不败之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作者张兴,叶县常村镇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