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古迹文化rdquo征文选登19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07858.html

书香漯河联合漯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漯河古迹文化”征文优秀稿件选登第十九篇

追寻孔子在漯河的足迹

作者:赵秋菊

孔子“周游列国”是广为人知的历史文化故事。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他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

郾城,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一座悠久而魅力的城邑,它的故事勾起世人对过往的遐想,它的历史向今人诉说着远古的文明。据说,孔子在游历列国时候,曾多次郾成地区经过。根据《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孔子家语》、《孔子周游列国志》等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四年,在55岁到68岁期间,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而我们漯河地区正处在陈、蔡、叶等三地的中间位置,是楚国的最北面的边界,是孔子来往陈、叶、蔡的必经之地。现在沿线的几个大村名字比如冷饭店、归村、问十等都跟孔子多次路过漯河有关。

怀着对圣贤的万分敬仰,我的探寻足迹在郾城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拉开了序幕!

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村落一一孔沈邓村

在郾城区龙城镇,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就是孔沈邓村。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今年秋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寻访圣贤的遗迹。

宽敞的水泥路,整齐的绿化树,孔沈邓村看起来生机勃勃。“在家勤俭守孝道,外出诚信讲礼仪。”在村口,一副醒目的对联首先映入眼帘。村口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写着村名,石碑后面写着该村的村情和历史人文简介。我们一行人来到该村的文化广场,广场的亭子下坐着几位乘凉的村民。听村民说“这个亭子就是传说中的聚贤亭,旁边的湖就是扶龙湖”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要将刘姓宗室赶尽杀绝。当时汉宗室刘秀逃亡途中,在化身台停下来休息时,追兵到了,他慌乱中躲到孔沈邓村,潜入湖中,逃过一难。后来刘秀称帝,后人为纪念刘秀,便把这个湖称作“扶龙湖”,历史上曾有不少文人贤士登亭观湖,祈福国泰民安,后人便称此亭为“聚贤亭”。

在该村,除了聚贤亭和扶龙湖外,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此地,留下了孔庙、孔井遗址。听老一辈的人说,孔子周游列国时在这里停留过,后人在这里建起了孔庙。民国时候,孔庙是当时的私塾,孔庙、孔井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被破坏掉了。附近的村民非常重视村庄的历史文化,都不在这两个遗址上盖房子,而是种上了树。这时,广播里传来高亢深情的村歌:“我家乡孔沈邓,溵水之滨河之阳;孔子周游来讲学,化身台名扬四方;水陆交通皆发达,自古就是好地方;人杰地灵物丰富,儒家思想渊源长……”我不禁对歌中提到的“化身台”心存向往。便欣欣然前往探访。

神奇化身台灵秀兴国寺

位于郾城区龙城镇的化身台寺,是有名的佛教胜地,虽几经战火,但历经两千年而不衰,相传孔子在此讲学留下了灵气。从郾襄路口向西大约8公里,龙城镇李湾村北,就是著名的化身台。此台高8.3米,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占地约35亩。据史书描绘“此台八方位正,五行和,四野拱而平,若立若陵,不圆不方,磊磊然。而钟灵不异于灵鹫峰也”。

我们一行来到化身台,迎面是一尊洁白的南海观音菩萨的雕像,只见她一手托净瓶,一手拈杨柳枝,柔和的阳光洒在她那恬静的脸上,愈发显得圣洁,端庄。雕像的东侧有“化身台遗址”碑文。

据史书记载:郾城始于商,西周时称“郾子国”。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纣王的统治暴虐腐朽,周武王发起伐纣运动,各地群众纷纷响应。郾子国有一女子名常娟,新婚刚过三天,伐纣的大军就来到他们村里。一天晚饭后,新婚的丈夫李卫就提出要随军伐纣,一对恩爱的小夫妻分别了。为了能看到丈夫,常娟每天便用衣襟包一捧黄土垫在脚下。转眼10年过去了,商朝灭亡了,残暴的纣王也在鹿台自焚了,但常娟的丈夫却没有回来,个日日夜夜,思念已把她的满头乌发染上白霜,泪哭干了,她脚下也不知不觉变成了一座高台。终于有一天,人们见她一整天站在高台上,不吃也不喝,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西北方向,像一尊雕塑一动不动。后来,衣锦还乡的李卫看到石像,顿觉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三步并作两步扑向石像,跪在石像前落泪。当李卫手抚到石像的脸上时,只见两行泪水从石像的眼中流出。李卫重重地在石像前磕了三个头,感谢常娟的盼夫痴情,随后在化身台上修建了一座庙,就是化身台寺。

这当然是传说.经专家考察,这个台子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如今,在这座台子上的是一座寺院,名叫兴国寺。它始建隋代,毁于兵火,明嘉靖年重建,寺内有年龄白果树一株,高4丈余,4人合抱。如今,古老的化身台兴国寺是漯河市唯一对外开放的佛教活动场所。

我为化身台这凄美的故事感叹不已,更对这座充满神秘氛围的高台感兴趣,于是拾级而上,登上化身台,来到台上的兴国寺前。整个大殿庄重高雅,肃穆圣洁。在大殿后面,我看到了这棵据说有年树龄的银杏树。银杏树东侧,有几座保存至今的石碑。历经岁月沧桑,石碑上的碑文好多已经模糊不清。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时,路过充满爱情传说的化身台,见此处私塾办得不错,便留下传道讲学。孔子讲课深入浅出,既有治国策略又有治学方法,方圆百余里的读书人争相来听他讲学,以至于把从私塾到县城15里之内的客店都住满了。今日的十五里店村便源于此。孔子离开后,几名孔姓学生就在私塾整理孔子讲过的知识,传授学生,后来在那里娶妻生子繁衍后代,形成现在的孔庄。

大唐开元年间,推崇道教的唐玄宗在此建造了兴国寺。此后每任县令来到郾城都要到化身台寺拜孔圣人,祈求风调雨顺、黎民平安。年,金帅兀术率大军进犯中原,岳飞率部队驻扎郾城,大获全胜,并保全了化身台寺。后来,香客们将一株白果树植于寺内。说来也怪,此树不但长的茂盛,而且能预兆时运年景,它伸向哪个方向的枝条长的茂盛,哪个方向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且还有人发现,谁家若有了病人,只要来这里烧柱香,拣几片白果树叶回去熬药喝,病人马上就好。从此,化身台寺名声远播,规模越来越大,最鼎盛时占地达到余亩。虽然屡经战火,但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保护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整修。年,有人还曾经在寺院下挖出过孔子讲学时用过的陶鼎和陶壶。

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在郾城留下了许多知识瑰宝,还引出了很多故事,现在沿线的几个大村名字都跟孔子多次路过漯河郾城有关。

冷饭店的来历

在漯河市东40多里、洛界公路北侧,有个村子叫“冷饭店”,属郾城县青年乡。据说,村名的来历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

公元前490年的一个傍晚,村头来了一辆马车,载着一位老人和几个年轻人,打听能够吃饭住宿的地方。村上的人们说,要是想吃好的,往西20多里是召陵邑,要是不想赶路,就在这儿将就一晚。车上的人商量一下,决定不再前行。一行几人被让进屋内席地而坐,不一会儿,饭菜就端上来了。虽然只是粗茶淡饭,但是,仍然唤起了饥肠辘辘。

那位老人先朝北面磕了三个头,再朝西北磕了三个头,又朝东北磕了三个头,然后低头沉思,并不吃饭。村上的人感到很奇怪。那老者说,我本姓孔,名丘字仲尼,先祖是殷商王族,周武王的时候被分封到宋国,现在是鲁国人,所以,先往宋国所在的北方叩拜。我平生最敬仰的是周公的礼制,想竭力推行的也是周公的礼制,再说,周王是我们共同的领袖,《诗经》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所以,我向周王所在的西北叩拜。鲁国是我的祖国啊,鲁国公族又是周公的后代,所以,我向鲁国所在的东北叩拜。老人接着说,鲁国执政大臣不肯采纳我的主张,不肯恢复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七年前,已经56岁的我,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先后到过卫国、宋国、曹国、郑国、陈国、蔡国。真是上天不肯成全我吗?没有一个国家采纳我的主张,尽管都愿收留我,让我吃饱喝足,可是,我的目的不是吃吃喝喝呀!老人感叹道:我们在匡地遭到了围困,在蒲地遭到过拦截,在宋国险些被杀害,在陈国与蔡国之间被围了七天七夜。说着说着,老人眼睛一亮:好在事情有了转机,子贡出使楚国之后,楚国打算重用我,还打算封给我700里土地。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施展我的抱负了,周游七年,我已经63了,该有个结果了。

就这样,老人讲着说着,说着讲着,不知不觉,饭菜已冷。子路说:老乡,给我们热一热吧!村上的人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就不向你们要钱了,我们辛辛苦苦耕田得来的粮食,不是用来养活你们这些游手好闲之人的,就冷着吃吧!子路说:别看现在我们身无分文,等我们到了楚国,还怕还不起你的饭钱?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吃的这顿冷饭,就将村名改为“冷饭店”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村子临近官路,路人常常在此留宿吃饭,遂称“老饭店”,久而久之,音变为“冷饭店”。

“宿寨”的来历

漯河市东北近三十里,有个村子叫“宿寨”,属郾城县老窝镇(现属召陵区老窝镇)。在清末民国初期,宿寨比较有名的过街白阁。以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的大型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据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此借宿。

听到楚国不再重用自己的消息之后,孔子顿时失魂落魄。秦国是虎狼之国,显然不能去,以前曾想去晋国,却遭到了黄河的阻隔,难道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家吗?子贡摸透了孔子的心思,就建议说:“前面不远就是召陵,一百六十多年前,齐桓公曾经在此会盟诸侯,咱为啥不去看看呢?”一行人马继续西行,当看到召陵人丁兴旺、商业繁盛时,孔子感慨良多:这里哪像两军对垒之地呀!由于害怕再次被困于陈蔡之间,害怕冷饭店的人们笑话自己,孔子他们在看完召陵之后,折而向北,向着自己国家的方向走去。又到了傍晚的时候,垂头丧气、情绪低落的孔子他们来到一个村子,希望借宿一晚,村上的人们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一行人马安顿下来之后,孔子取出心爱的古琴,如泣如诉地弹奏起来。村上的人们站在门口好奇地看着,孔子的弟子席地而坐虔诚地听着。琴曲终于停了下来,子贡凑到孔子身边,提出了新的建议:“看完召陵,您如何评价齐桓公和管仲?”孔子:“

齐桓公尊王攘夷是对的,逞霸天下就不对了。管仲虽然有图谋虚名、贪占钱财的缺点,但总体上还是个贤人。”子贡又说:“楚国的沈诸梁也是个贤人,在楚国很有影响,我出使楚国的时候,他曾问过您。沈诸梁很想听听您的治国之道,您不想见见他吗?”孔子思索之后,轻轻拨弄一下琴弦:“好!”

沈诸梁就是“叶公好龙”这个成语中的“叶公”,不过,叶公并不像成语批判的那样说一套做一套,而是个很有政治远见的人。叶公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使你治理的人民感到快乐,境外的人也会归顺。也许是话不投机,也许是楚国执政大臣令尹子西不听叶公的建议,孔子终于落魄而归。令尹子西在内乱中被杀,叶公做了令尹兼司马的那一年,孔子去世。为纪念孔子曾在此借宿,后人就将村名改为“宿寨”。

孔子思归处

孔子思归处在漯河市郾城区东约20公里的召陵镇归村。公元前年,孔子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十余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鲁哀公三年(公元前年),孔子师徒羁留陈国时,鲁国执政的季桓子大病,一天,他同独生子康子乘车环游城中,看着鲁都衰敝的景色,他怀念起五年前被自己逼走的孔子,意识到了孔子对于鲁国的意义。几天后,季桓子病逝,在临终之时,嘱托其子季康子一定要召孔子回鲁国。

季桓子死后,鲁国由季康子执政。他想要遵从父嘱,召回孔子。不料,他的家臣公之鱼提出异议。公之鱼认为:“过去先君任用孔子未能善始善终,被诸侯所耻笑。现在您又要用他,若是同样不能善始善终,不是仍会落下笑柄吗?”鲁国政事确实需要有贤能之士来辅佐,于是季康子接受公子鱼的建议,决定改召孔子弟子冉求回鲁国。他们游说讲学至召陵东时,冉求接到使者之请,临行前,孔子对他说:“鲁国召你回去,不是小用,是要大用一番啊。”他对鲁国的形势、弟子的才能都是十分了解的,在冉求回鲁的当天,孔子不禁流露出对自己师徒一伙在异国漂零不定的生活的厌倦,自言自语道:“回去吧,回去吧,我们那里的弟子们志向高大得很,文采又都斐然可观,我真不知道怎样去指导他们哩。”不久前由鲁国回到孔子身边的弟子子贡知道夫子的思归之心,更知道夫子不受当国者邀请绝不会自行返鲁,所以他在为冉求送行时特地叮嘱:“如被重用,一定速召夫子。”冉求奉召回国后,做了宰相,深受季康子的赏识和重用。而对于孔子,季康子却久久没有召其回国之心。直到孔子六十八岁时,季康子才在冉求的劝说下“以币迎孔子,孔子返鲁。”(《史记·孔子世家》)为纪念孔子曾在这里思念回家,后人便把村名改为归村。

子路问津

问十原名问津,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南阳到漯河的交通要道上,所以一向是郾城县之重镇,与郾城区的新店镇,召陵镇、王沟营镇现属西平县)史称四大名镇。解放前一直是周围乡村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乡镇调整,问十划归大刘镇管辖。

春秋晚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争取当权者的支持,以实践自己“仁爱”和“德政”的治国思想,谁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重用他。公元前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赴楚国负函途中,眼看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前面有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那条河不是太宽,远远望去,河道蜿蜒曲折,水如银带,近看河水清澈见底,与另一条河流在此汇合。这天傍晚,孔子师徒走到这里,就是找不到渡口。没有渡口怎么过河呢?

正当孔子和他的弟子为过河犯愁之际,他们看到不远处田野里有两位老人正在低头锄地。这两位老人正是当时隐居在这里的高士长沮和桀溺。于是,孔子派大弟子子路前去向两位隐士请教渡口的位置。

两位隐士看到子路走过来,又看到不远处坐在车上的孔子。还没等子路说明来意,长沮手也不停地问子路:“那位坐在车上的人是谁?”“他是我的老师孔丘。”长沮抬起头,用嘲笑的口吻问:“是鲁国的孔丘吗?”“是的。”“哦,他不是生而知之吗?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呀,还来问我们这些种地的人干吗?”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去问另一位隐士桀溺。桀溺停下锄头,问:“你是谁?”“我是仲由。”“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吧?”“是的。”“告诉你,当今天下大乱,犹如滔滔洪水,谁能改变这样的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总是躲避坏人的人到处游历,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乱世的人,做个隐士吧。”桀溺说完话,又忙着锄地,再也不理会子路了。

子路没有打听到渡口,只好把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话转述给老师。孔子听后,心里相当难受,酸楚和悲凉还夹杂着一股落寞。过了好一会儿,孔子若有所失地告诉他的弟子:“人是不能同飞鸟走兽为伍的。鸟是飞的,在天空中可以自由飞翔;兽是山林中的,可以无忧无虑地行走。人各有志,只有各走各的路好了。可是,我们不同世上的人打交道,还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符合正道,我也没有必要这么辛苦周游列国力图改变这个乱世了!”

后来,在一位农夫的指点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渡口,过了河,并顺利到达负函。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及其弟子路过这里,便把子路“问津”的河流叫子路河,“问津”处所在的乡镇叫子路镇,还有一个村子命名子路村,一条街道命名子路街。子路镇、子路村、子路街、子路河都是因“子路问津”这个典故而得名。

明清时期,曾有人在子路“问津”处立过三块石碑,以示纪念孔子师徒在这里留下的轶闻。这三块石碑,遗憾的是丢失了一块,现存两块。一块是明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五里村;另一块是清朝的,存于罗山县青山镇洪河村。

“子路问津”和“指点迷津”是孔子周游列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的著名典故。“问津”是孔子及其弟子与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之间发生的故事,表面上是指孔子师徒在打听自然河流的渡口,实际上隐喻他们正在探寻人生渡口和救世道路,还关系到孔子对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的探索与考量。从“问津”事件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乱世的黑暗和无道,又可以看出作为“万世师表”孔子思想和人格的不凡。不管孔子在周游列国中推广自己思想的结果如何,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走了一条连君子都不敢去走的道路。

作者简介:赵秋菊,笔名蓝曼天雨,漯河市实验小学教师。喜欢沉浸在书香里,陶醉在山水间,牵手红黄蓝,寄情诉笔端。追求悠然而诗意的生活,向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从今天开始,凡是参加这个征文的作者可以领取每日早餐饼干一提

礼品提供商:漯河常乡豫食品企业

领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tc/6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