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6日,18:30-21:00,广东科技学院「西平湖畔」第四期沙龙在创业大楼12-01沙龙室圆满举行。
本期沙龙的主题:佛教文化与人生修养,主讲人:思政部徐泉海老师。
主持人张达玮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西平湖畔」读书沙龙的意义与构想,希望大家通过沙龙能够实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愿望。沙龙是一处人文思想的居所,在这里我们可以真正地面对面交谈,彼此可以“摊出思想的底牌”,观点之间碰撞摩擦。
徐泉海老师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佛教哲学的基本知识,引发了在座师生的热烈追问和讨论。以下是沙龙主要内容的简介:
徐泉海:佛即是觉者,是对自我、物我、人我以及生死等方面的觉悟。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对如上人生的大关节有所觉悟,而这种觉悟并不来自于外在的启迪,即便“众里寻他千百度”,抑或了无所得,故尚需“蓦然回首”,反躬内省,方能明心见性,体察出自我潜藏的本心与佛性,证成那四无依傍的菩萨境地。那么,如何才能有此觉悟呢?佛教认为,须皈依三宝(佛、法、僧),戒去三毒(贪、嗔、痴),研习三藏(经、律、论),修炼三学(戒、定、慧),其基本要求便是——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而贯穿在这全套法门的则是修行者反躬内省,即对照着主体内蕴的本心、佛性,通过一番刮骨洗髓的功夫,实现自我生命的大彻大悟。因此,佛教的精义在于内信内仰、自修自成和普度众生。有这种觉悟的人,往往具备大智大勇,知其不可而为之,在普度众生这一点上拥有“虽万千人吾往矣”的气概。这一点来讲,佛教与儒家并没有太大差别,因为生命的真谛和价值其实都在这里。
我们学习佛教文化,实际上是借鉴它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追求来启迪自己的人生思考与毕生实践,众人的修行法门千差万别,然旨趣却有趋同之处,所谓“天下一致百虑,殊途而同归”。我们希望每一个人都应走在人生的坦荡大道之上,实现自己的觉悟,担当起普度众生的责任。
主讲人:徐泉海
附:部分沙龙参加者的观点摘要或讨论提纲
朱惜瑶:
1.关于是否人人可成佛的问题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得以兴盛,所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传世之作,而该时期门阀士族制日益强化,社会更加不平等。人们没有上升阶梯,九品中正制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人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门第等级有高下贵贱,人性是否也有?圣贤是不是天生的?百姓无法突破现实生活中的阶层固化,而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成佛。人们不能打破现实生活中的阶级固化,所以希望在人性上得到得以解放的安慰。2.关于佛教与古代政治虽然老师说由于佛教的包容性,不会像其他宗教那样引起冲突和矛盾,比如伊斯兰教引起的五次中东战争,和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这两大宗教彼此的仇视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而佛教呢,一直拈花微笑,没有引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冲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日本的织田信长也火烧圣山。所以说,虽然政治和宗教一结合在一起,事情就会变得很微妙,但是宗教似乎也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大多数时候,佛教是可以为统治者所用的,它可以让人们认为人生本苦,从而安分守己,放弃抵抗和压迫,统治者可以利用其来弥补封建制度的不足和法律上的缺陷。但佛教也不可避免的与统治者利益相冲突,佛教徒们不积极纳税,不进行社会生产,并且佛教主张无君无夫很明显与中国的宗法文化十分冲突。而且著名佛教徒的产生也总是与政治相联系,比如王维,史称诗佛,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佛系青年,他也写过“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但是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他变成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3.关于大师我认为有无大师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中国,而是整个世界如今都无大师带领大家前进。精英阶层的衰退导致民粹的盛行。这难道不是整个世界无大师的体现吗?西方的反智主义也一片屌丝气息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如今有点老态龙钟,上一辈的大师已经逝去。但是我坚信“时势造大师”。上个世纪人类多灾多难,读书人大都心怀天下,为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现如今局势较为太平,人们只需关心买车买房,大师自然就少了。但我仍然认为人类没有那么苟且,让我们等待下一批大师的到来。
左二:朱惜瑶
陈凯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非狭义上善与恶界限的跨越,而是内心对佛性慈悲的顿悟,对责任和担当的意识。
作恶之人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何普通人却要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可能与佛教区别于另外两大世界性宗教的特点有关,即展现包容性。由此体现在另一条成佛的途径:渐修。而无论是顿悟还是渐修,讲究的都是内心的敬畏与严肃,自省与自律。
在当今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手游、综艺等太多太多娱乐性产业占据了我们深度思考的时间,呈现出拥有全球大部分财富的20%的所谓精英对世界80%的边缘人的掌控,即“奶嘴效应”。在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很难再产生情绪的波动,很难投入的去做好一件事情,当习惯轻而易举地获取大量愉悦感,相对而言,愉悦感少,需要付出更多的东西诸如学习阅读思考,也就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了。
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是有责任和义务去推动继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脉的发展,不过于讲究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敬仰与外在的实践。
大树的成长非一朝一夕,大师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
右一:陈凯婷
洪森莛:虽说佛教所追求的是渡世人、渡自己,但实际生活中更多情况是这样的:我们烧香拜佛,祈求保佑平安。大年初一许多人去争头柱香的现象就是一个明证,争头柱香图的就是一个吉利。这种“利义相交”的现象很难说是好还是坏。从积极方面来说,这会使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我们所信仰的并不能给予帮助的时候,不会出现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而是一种靠自己去斗争,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就如我们网上一直所讲的,我们民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不一样的,我们的天是我们劈开的,漏了,也是我们补的,水也是我们治的,而不是一味的寻求上天,听天由命,这也我们民族在这么长的历史中,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其他民族所打败,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郑丽莎:
此荤非彼荤,五荤.:大蒜,小蒜,兴渠(印度的一种香料),慈葱,茖葱。而素不仅包括绿色蔬菜,还有豆类以及水果等。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只有先度己才能度他。
众生皆能成佛,前一句是众生皆是佛。为何众生皆是佛却看不出佛的样子呢?因为因为佛心蒙尘了,被三毒八苦这些尘给蒙蔽了,发不出光来了。
反躬自省,照见本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容易吗?一点也不。
三学:戒,定,慧,慧是根本。
一日不读书(圣贤书),面目可憎。推荐地:西湖乐园观音山公园。
极乐世界是谁选的(有一个故事)?我们选的。
右一:郑丽莎
徐丹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次参加“佛教文化与人生修养”沙龙,是带着问题、期盼和信念而来,因为家人都是信仰基督教,偶尔会听家人讲一些基督教的教义及文化,我一直对宗教都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感觉,所以对于佛教或者佛学我也是知之甚少!
这次讲到的佛学、佛教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大家积极热烈的讨论交流,虽悟性不高,但真的是给我以思想启迪!思想的火花碰撞交锋,坦坦荡荡,智慧之光显而易见!针对党员能不能,可不可以信仰宗教问题,我跟家人是有些不同看法的,拿出来共享只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当然也是给我自己内心一个回答!感觉爆炸式的浮躁的社会,大家都在努力追求名誉金钱等,却忘记身边的诗与远方!最后我想说: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现实很残酷,但有时世界很温柔!
陆玉瑶:在历时五十天的时间内我们举办了四期读书沙龙,从一开始的闲聊到逐步迈向专业化,从担心没人参加到昨晚的挤爆小沙龙室。不论成功与否,我想这一切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感谢每一期都坚持来参加的老师同学,也感谢不断加入我们的新成员,更感谢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是你们让我们相信所有的坚持是有意义的。读书是一件简单的事,任何人都可以拿起书本,读书又是一件难事,难在坚持读书。我不愿回答读书是否有用这种问题,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在书里。生活实苦,但愿书本能让我们每个人都找到心灵的归宿。
周小青:参与了此次读书沙龙,我感觉受益匪浅。徐老师慷慨大方地为我们解说了关于佛教文化与人生修养方面的学识。张老师简单的一句“我感觉我病了”使我感到别样的韵味,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此次沙龙的独特之处。一群文人达士聚于一堂,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整个过程都浓郁着书香逸气。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家都能够积极发言,沉浸于忘我的世界中,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他人的思维模式。世界本是空的,人生本是苦的,一切因缘聚合而生,一切又因缘散聚而灭,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这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
黄志豪:沙龙的形式很有趣,大家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或说出各种观点和知识,对于我这种对“佛”的认识浅的学生也可以在这里学习到很多东西,不但只是“佛”的知识,在我们提出宗教与政治,以及中国文脉的问题时,徐老师的发言让我备受感悟,让我感受到时代给我们的任务,激发我的思考。沙龙上各位的讨论也让我感受到了思想的交流,让我知道了原来思考问题的方式还可以是这样的。我认为这样的沙龙很有意义。祝沙龙越办越好!
仰头遐思者:黄志豪
何鹏荻:对于沙龙,我非常感谢徐老师的详细讲解。但我认为,我们剩下的参与者的提问方式可大改善。就是有些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如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理解。我们不应该问,“这有什么不公平”,因为这纯粹是抒发情感。而更应该问的是,佛的定义、放下屠刀应该如何理解,这类问题。如当时谈到中华文脉已断,再无大师。这时话风一转,就变到了抱怨时代洪流和娱乐,感慨今后再无大师。我认为当时更应该谈的是,什么是大师、应是哪方面的大师、是什么造就了大师、对于已断的文脉是否可以重新塑造,应如何塑造,方向是什么……简短的说就是,不希望沙龙上有太多的感慨,“提问要到位”才是我想要的沙龙。
左一:杨鹏辉,右一:何鹏荻
杨鹏辉: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参加沙龙是个偶然。很荣幸马哲老师能邀请我,沙龙的意义,其实并非是由那么一本书,一句话和一个难题构成的,更多的,更漂亮的地方,是一种思想的发散,灵魂的交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我们,就像一幅素描,我们为其涂上了色彩,让它更为的生动和多姿,都是群有趣的灵魂,从开始的道德难题,到最后的我佛慈悲,沙龙也越来越走向思想的更深沉的探讨了,我喜欢这样的一种氛围,我们为自己代言,为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辩论,这期间的过程特别的有意义,在每个人的想法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每个人的思想发生碰撞来一场唯美地邂逅,不断的剖析出更为重要的观点,虽然有时候会扯的和原来的题目不相关,但是依旧是很有价值的,在这里,其实读的并不是书,是人,是人生,是人生阅历。
欧智盛:中国的佛教认为,现实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成佛的,每个人对于自己,在生死这个关键问题上都有觉悟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人们都可以成佛。而对于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的不同,佛教这里可以说明一点:人人都可以成佛,西方的极乐世界,是佛教里面幸福美好的世界(天堂,天元),西方人提到的美好的世界是在于彼岸,就是肉体生命的结束,才可以到达彼岸,但不同的是,佛教说的美好世界,是在于这里(此岸),是可以在身上体验的。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慈悲的观念充满内心的时候,行为上的放下,内在的慈悲才在深层次上体现出来,此时此刻就达到生存的觉悟,便可以成佛。今晚所讲的是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的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对于觉悟的可能性,还有极乐世界的定义,二者的真实性是有较大的差异。
宗教,是属于文明延续的一种,中国佛教能够在中国这片换土地上发扬光大,绝对不可以离开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离不开中国积极入世,并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的责任感。
参加沙龙人员合影
感谢小伙伴们来参加沙龙
欢迎分享给志趣相投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