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湘中第一祠”美称的李氏宗祠位于清代民国时期湖南省梅山新化安集乡的张福缘(今冷水江市中连乡福元村),系明清古建筑,为冷水江市和娄底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二进式砖木结构,建筑设计精美,飞檐流角,雕梁画栋。整座祠宇高墙雄立,从选基到用料、结构布局,都非常考究,有“湘中第一祠”之美誉,被称为冷水江“民间故宫”。
我国许多地方祠堂大都坐北朝南修建,但李氏宗祠却坐西朝东而建,这其中隐藏着诸多文化符号:其一,族谱记载,宋末元初李氏迁湘始祖仲章公携六子从江西吉安府入湘占籍新化,因此李氏是江西移民,祠堂朝东主要是为了让李氏族人永远不要忘记江西老家;其二,李氏一世祖仲章公至六世祖德清公等先人坟墓都安葬在祠堂之东,故祠堂朝东为的就是提醒族人不要忘记祖先,这也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和崇拜;其三,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万物生长靠太阳,祠堂向东也是希望家族朝气蓬勃,家庭和睦,人丁兴旺。李氏宗祠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坐落在凤凰山下,平面呈四合院,前为牌楼,中为天井,后为正堂,两边是厢房。主楼三层,建筑面积多平方米,是冷水江市和娄底市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祠。
李氏族人的祖先为大唐名将西平忠武王李晟,西平王第十子陇西郡公李宪封宜春侯,乃江西宜春始祖,其后裔为西平李氏。宋初福临公携子侄由赣及湘,迁居长沙,为迁湘始祖。宋开梅山,熙宁年间设安化、新化二县,由元隆公率李氏48户落籍安化丰乐乡(涟源桥头河),为丰乐始祖。宋末,添铭公由丰乐始迁新化连溪(冷水江),尊连溪李氏。明洪武年间,李氏六世祖德清公为避兵祸,携同妻儿子女从连溪牛角冲(今冷水江永兴村)逆溪水而上迁居“张福缘”(今冷水江中连乡福元村)。“张福缘”的地名是纪念肇基始祖德清公而得名,因李氏族人最早到“张福缘”定居的是六世祖德清公,是他第一个开张,德清祖认为这是他的福气,更是李氏子孙之缘分。从此,李氏在此繁衍生息,故至今李氏族人仍喜欢沿用旧地名“张福缘”。李氏宗祠又名“介冰公祠”,德清祖字介冰,“介冰”为“戒兵”的谐音,就是“戒兵止武”热爱和平之意。
宗祠于戊子年(年)开始筹建,庚子年(年)竣工,到辛丑年(年)正式启用,历时13年。外姓人将李氏宗祠称为张福缘祠堂或李家祠堂,而李氏族人则称之为陇西堂、介冰公祠。祠堂距今已有年历史,先后进行过四次大的维修,现镶嵌于祠堂正门上方“李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是冷水江波月诗社社长李谟高先生亲笔书写。据考证,晚清民国时期,仅冷水江境内就有李氏三大房共六座祠堂,如今唯一只有“张福缘”李氏宗祠孤零零地保存了下来,即使在破除“四旧”的文革时期也未曾遭受大的破坏。
(古碑文)
祠堂基石皆为青石,砖为青砖,木材是当地的古木,从粗直的梁柱可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而且艰巨。建筑工程汇聚了当时邵阳、新化两地的能工巧匠,其中就包括我的曾祖父先会公,曾祖当时是位出色的木工。祠堂四周建有高高的风火墙,马头形墙头很是讲究,一些墙头和屋瓦已长了很深的草木。
祠堂正门为一丈多高的全青石拱形门,由一块半圆形和二块长条形巨石镶嵌而成,石门上还刻着一幅晚清秀才撰写的门联:“派衍平泉恪守先人矩矱,书藏柱下宏开后代衣冠。”对仗相当工整,字体刚劲有力,风雨不侵。门的周围分别雕刻着“双龙抢宝、双凤朝阳”等石刻图案。正门入口上方建有戏台子,过去戏台两侧悬挂着钟鼓,在祠堂祭祖仪式时会撞钟敲鼓,钟鼓声响彻云霄;戏台天花板斗项呈“阴阳八卦太极图”一层一层往上逐渐缩小,斗顶又叫“八卦顶”,象喇叭一样起到天然音响效果,站立戏台演唱与说话,声音宏亮,不必使用扩音设备;抬头仰望斗顶,仿佛进入一座木质空心宝塔,自然光线柔和并且流畅,立体感非常强烈,着实让人惊叹!
天井南北对称分布有客厢房十八间,最大的一间客房同时可睡三十几人,厢房与厨房之间的通道分别建有“迎曦门”、“挹爽门”二个石拱门,字迹历百十年仍清晰可见。祠堂建筑由上等巨木支撑,横梁连接。木梁上精雕细缕着祥云图案,上盖青瓦,瓦檐由灰泥砣垫起,看上去气派非凡。正厅堂安置有神龛,台面上从高向低摆排着六世祖介冰公等列祖列宗的神位,正堂上方悬着“尊祖敬宗”、“昭兹来浒”、“穆乃在位”等木制巨匾,四周粗大梁柱挂有李氏历代族人所书楹联,正厅两边墙上仍遗有“忠孝廉节”四个一人高的大字。榜书“忠孝廉节”拓本为宋丞相文天祥手迹,乃宗祠“镇祠之宝”,拓字由前清举人宁乡县族人李藕苏先生从岳麓书院花银请回。藕苏学真氏为“宁乡三杰”之一谢觉哉的老师,先生同窗好友弟子众多,其通过在岳麓书院教学的同乡,在书院的忠孝廉节堂将宋信国公文天祥的榜书拓印成本,带回祖藉地“张福缘”并用于宗祠作为“家训”教育子孙后代。
正殿神龛下面是“囚禁室”,主要用来囚禁违反族规的族中子弟,如屡教不改者可以按族人制定的族规家法处置,情节严重者甚至送押官府或“沉塘”处死,但是百年来官府和家族从未处死过族中子弟,当地也从没出过人命官司。从这可看出当地的民风十分淳朴和李氏家法之严。
正门入口牌楼其实就是一座“孝节牌坊”,石门的上方有唐太宗、秦叔宝、尉迟敬德、魏征丞相、八路神仙、太上老君等人物和龙狮、麒麟、凤鸟、鲤鱼等动物浮雕和众多红色小灯笼。所有建筑的砖雕、石刻、木雕、壁画、彩绘都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典故、鱼虫鸟兽和花卉草木等图案,动植物栩栩如生,人物惟妙惟肖。旧时安排专人打扫,按时上香烧纸,供奉祖先,祠内整日香烟袅袅,檀香扑鼻,宁静肃穆。祠堂配有排水、采光、防火等设施,功能俱全。正方形天井中央同时可站立二百余人,井面由无数几何图案青石板拼砌而成,既通风又消水融雪,天井周围有青石条砌成的排水道,百年来从不淤塞,雨水全部从“五孔铜钱”图案的石刻排水口流出,排水通畅。解放前,天井中放置有两个大水缸,水缸可以养鱼和作饭,还可用于消防。天井正中方形青石雕有圆形盆景图案,方中有圆,有“天圆地方”之说,圆盆里有石刻蛟龙、螃蟹和鱼虾,如石盆藏水,则鱼虾、螃蟹仿佛在水中游动;过去原本龙头昂首离地高出天井半尺,但现在看不到龙首了。传说由于石匠雕刻水平很高,将石龙雕刻的象真龙一样,致使雷神震怒而将龙首炸断。
站立在天井中向正堂上方仰视,但见正堂前檐悬挂着从清朝道光年间到时民国时期皇帝和政府所赐的七块木制匾额,从右至左分别是:文魁、恩进士、钦点主政、中宪大夫、京察院、钦点翰林、陆军少将。前边六块匾额在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李氏族人出过众多秀才、举人和进士,最大的官吏是中宪大夫,为宁乡县咸丰进士李新庄,二甲一榜第97名,授二品京官;第七块匾额是民国年间悬挂的陆军少将,是位黄埔军校生。听老辈们传,李氏族人非常重视教育。在解放前,族中子弟在祠堂内习文练武,家族请私塾先生到祠堂教学,先生吃住皆在祠内,凡李氏族人学习刻苦而家庭贫困者从不收费,由李氏家族供其上学,至到考取功名为止。从这诸多木制匾额中可看出李氏族人继承了江西老表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耕读家风,很是让人钦慕!
戏台飞檐翘角,古朴凝重,每年正月、清明和介冰公生日,族人都要举行祭祖仪式,排场很大,包括远在宁乡的族人都会齐聚,按辈分先后跪拜祖先,然后鸣炮奏乐、摆宴唱大戏,热闹非凡。族人嫁娶也在祠堂举行,女子出嫁时身穿嫁衣、头戴凤冠,在祠内行辞祖仪式,最后在“八音锣鼓”及乐手的护送下坐花轿出亲;娶入女子则在祠堂成亲拜堂和行参祖仪式,成婚男女要拜天拜地拜祖宗拜长辈,置办大厨,演唱大戏,热闹三天,接受族人祝贺。
前去拜谒这古老宗祠时,给我更多的是一种力量的震憾!没想到在梅山冷水江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民间还隐匿着这样一座令人神往的古老宗祠。我曾经多次参观过北京故宫、韶山毛氏宗祠、双峰富厚堂等许多古代建筑,而冷水江的李氏宗祠完全可以与以上建筑媲美。李氏宗祠虽比富厚堂小,但比毛氏宗祠要大,其实它与北京故宫好象无可比性,但感觉李氏宗祠就像微缩的故宫版。
祠堂正殿柱上有幅楹联:“源出陇西,将相王侯留史册;脉承江右,诗书礼义振家声。”我注视良久,逐渐陷入无限深思。李氏宗祠是家族历史的记忆,它见证了李氏族人兴衰荣辱、生活变迁,李氏宗祠永远是李氏后人心中的一面光辉旗帜,是树立在李氏族人心灵中的一座历史丰碑,是李氏的图腾,是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李氏后人前赴后继、团结拼搏、奋勇当先。
《福元八景》
李光明
余籍湖南冷水江市中连乡福元村,旧名"张福缘"。村中古迹甚多,如李氏宗祠、福元水库、风雨桥、文昌阁、凤凰岭、狮子山、轿顶峰、伴云庵、天福洞。故特以《浪淘沙》八阙记之。
浪淘沙?李氏宗祠
湖广客江西,吾族西移,梅山袤广地人稀。
涉水跋山道路远,背井乡离。
耕读伴山溪,繁衍生息,百年风雨古宗祠。
祖德流芳文武业,挹爽迎曦。
浪淘沙?平湖秋月
潮阔水盈盈,碧邃波潆,一轮皓月镜湖平。
懒赏秋凉花叶落,云淡风清。
雁去亦天晴,待问苍生,书生秃笔试功名。
邀月高歌将进酒,竹筏斜横。
浪淘沙?丹枫朱阁
今夕又重阳,暮霭苍茫,溪旁老树菊花香。
雁去秋来风景异,道外枫黄。
满地白秋霜,荏苒韶光,怎堪回首断人肠。
阁影寻痕无觅处,一路彷徨。
浪淘沙?廊桥夕照
夕照旧溪桥,岁月飘摇,山风吹树坠樱桃。
不见长廊空照月,流水滔滔。
沽酒醉今朝,寂寞无聊,苍山远影白云消。
夜梦桥亭留过客,长路迢迢。
浪淘沙?狮凤呈祥
狮嘴凤头连,天赐良缘,相依相伴越千年。
碧叶垂花香满地,天上人间。
峰岭在云端,流水潺潺,青松茂竹报平安。
九锁十关风景美,世外桃源。
浪淘沙?轿岭烟霞
轿落起烟霞,手理轻纱,攀登轿顶臂勾花。
虚阁涌云空挂雨,峰外啼鸦。
嘴渴品清茶,几处人家,樵夫牧子两三娃。
日落长天高并岳,寺影东斜。
浪淘沙?山寺晩钟
古寺白云中,如逛迷宫,牛郎织女各西东。
七夕鹊桥年一见,寂寞谁同?
山雨晚来风,寺远传钟,乌衣雨燕掠长空。
沧海桑田天上月,岁岁花红。
浪淘沙?天福洞天
山洞向阳开,野草芳菲,法师犹不见归来。
入口经年云雾袅,雀鸟先飞。
低首上阶台,如梦蓬莱,洞门深处令人猜。
求雨消灾天福洞,词客徘徊。
梅山最幸运的一座古祠堂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