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柴火锅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具。柴火锅大部分都是用砖砌成的,方方正正,憨憨的,笨笨的,却承载着一家男女老少一日三餐的重任。再贫穷的岁月,只要屋子里有了一个柴火锅,只要柴火锅升腾出热气来,日子便有了生机,有了希望。
小时候每到做饭时,在火灶旁,听着劈柴声、炒菜声,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了。那个时候小西最喜欢给大人打下手,坐在灶门前拉着风箱,再往灶里添几把柴火,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玉米秆,抓一把塞进去,噼里啪啦地就燃开了,小西都是一边闻着菜香,一边吞着口水。
那时候,灶屋里的墙被烟熏得黑漆漆的!老旧的丝瓜瓤,把锅刷得锃亮,那灶台上炊烟袅袅的样子,让人觉得很安心,满满家的味道。
除了炒菜,柴火锅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蒸馒头,总之,大锅做出来的饭菜是最香的。现在想想,那柴火大概是最滋养饭菜的,也只有那最自然的人间烟火,才能烧出美味的饭菜吧。
还有多少人记得馒头是怎么蒸出来的?今天小西就帮大家回忆一下:
第一步:泡面头
“面头”这个东西是以前每家每户都少不了的,蒸馒头时要特意留下一块,以备下次蒸馒头用。
忘记留“面头”当时在村里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这时家里人就会到邻居家里借一下面头和面,等做馒头时再多留一块“面头”还给邻居。
面头的作用就是储存“酵母菌”,到蒸馒头那天,提前在水里泡开再和进面里。
不知为啥,总是觉得用“面头”做出的馒头要比用酵母粉做的馒头好吃。
第二步:和面
和面是个力气活,尤其是在夏天。一盆面下来,汗流浃背一点儿都不夸张。
把面粉和成团,用东西盖起来,温度保持在20到25度,发面4到5小时,待面团比原来大一倍时面就发好了。
第三步:切面块
把面充分揉均匀揉光滑后,搓成条,切成面块,全部切好以后放在案板上醒10分钟,那样蒸出来的馒头才会松软可口。
第四步:蒸馍
把面块一个个摆好,放在柴火锅里开始蒸,蒸熟后就可以拿出来吃啦!
村里人蒸馍比较实在,个头很大,但刚蒸出来的馍自带香甜十分诱人。小西就着蒜汁吃新蒸的馍,一次就可以吃一个,根本用不着另外炒菜。
家里地锅蒸出来的馒头,靠锅沿的一列会被烤出来馍焦。
蒸馒头时,小西最惦记的就是馍焦,仿佛那些有碳化的馍焦,比任何昂贵的饼干都要好吃。每次馒头蒸熟的时候,小西都会把有馍焦的馒头挑出来,然后抠馍焦吃。而如今,再也吃不到这些东西了……
你家还有地锅吗?
你和资讯哥一样爱吃馍焦吗?
西平资讯西平最具情怀媒体平台------------------------------------原创丨价值丨新闻热点丨文化丨吃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