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河口三岔关及西平堡之役

CivilizedPanjin

三岔关及西平堡之役

作为两个地理名词,“三岔河”与“三岔关”以其紧要的地理位置而格外与众不同,其中“三岔河”早在隋唐东征之际就已被史籍记取,堪称盘锦最具历史意义的地理名词之一。至明代,“三岔河”与“三岔关”更是频被提及,并借西平堡战役而永留史册。

三岔关是明代辽东边墙沿线的关城之一,坐落于三岔河。

三岔河为辽河(今外辽河)、浑河、太子河三河汇流处,中分辽地,其左曰河东,其右曰河西;河东有辽阳城,河西有广宁城。三岔河系沟通东西之咽喉,冬季冰坚,人马可行;夏季水融,则搭造浮桥。同时,三岔河上通辽河、浑河、太子河,下联河口而通于海,明时山东之饷辽者必取道海上,入河口至三岔河,再由三岔河入路河,以达广宁(今北镇),或者将物资统卸于三岔河,再转运河之东西。

▲镇武堡城址出土的明代铜铳,年。

如此地利使然,三岔河在有明一代向被视为辽东镇之要害。早在成化十二年()即造“辽东浮桥”,于三岔河“岁用苇缆大船三十只为梁,专委指挥或千百户一员把截”,并“遣兵护守,有警则东西声势相连”。后于东西两岸又各筑一座关城,称“三岔关”,俨然一扇对开的大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过河关城的防御格局。

关城是辽东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筑于边墙沿线的出入孔道,城内屯兵把关并控制人员进出。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辽东边墙沿线共有关城13座,其中2座建于边墙之内,称“内关”,余者均建于边墙沿线,称“边关”。三岔关为11座边关之一,其西城旧址在今盘山县古城子镇境,早已被改道的浑河冲毁而淹没于水中,地表遗迹无存。

后来的事情表明,尽管明廷对三岔关给予了足够重视,也属实建设了相应的防御设施,却仍未能阻挡后金的挺进。对明清相争之局势具有拐点意义的西平堡战役,即发生于此。

▲镇武堡城址出土的明代铜炮,年。

当迅速崛起的后金不再满足隅于一角,即开始挑战明政权且极富成效,很快就拿下了开原、铁岭,再举攻破了沈阳、辽阳。明廷京师之“肩背”由此被砍大半,遂产生了大厦将倾之感,进而将守卫辽西视为此时此刻的首要国事。明与后金都清楚,辽西事情的关键在于广宁,广宁的得失则在于三岔,于是双方都将兵力部署到了三岔河附近:明廷欲死守三岔关,后金则欲以此为突破口。战事一触即发。

关于此战经过,《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中有较为详实的记载;迄今未明何人所撰、原题仅为“洋滨野史初辑”的《建州私志》,对此战亦有叙述,且由于系出明人之手,对前者内容颇具补充性。有兴趣的读者可详见《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

▲镇武堡城址出土的明代火药蒺藜罐,年。

西平堡之役是一场惨烈的血战,双方计有士卒3万余人丧生于此,致使20多年后的清康熙年间,旧战场的沙草间还仍然白骨纵横。据王一元所著《辽左见闻录》记载,当年有个法名心月的和尚,曾募集资金雇人捡拾地表骸骨,明明已经捡完,雨后却复累累遍野,以至于将近数年工夫,每天不下数十人寒暑无间地捡拾,始将遗骸捡尽,并分别制冢掩埋。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考古工作者于今沙岭镇境内确定了西平堡遗址,并于其城南发现了以青砖、白灰砌筑的明墓葬多座。

欢迎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白癜风遗传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fc/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