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焦模式解析
尼康、佳能、索尼等较多的相机的对焦模式一般都是三种:单次对焦(尼康、索尼AF-S,佳能ONESHOT),连续对焦(尼康、索尼AF-C,佳能ALSERVO),自动伺服对焦(尼康、索尼AF-A,佳能ALFOCUS)。当然在叫法上可能也有区别,如佳能叫连续对焦为人工智能伺服对焦,叫自动伺服对焦为人工智能对焦。下面以尼康51点对焦系统为例,画一张图(图一),就非常直观了。
所谓单次对焦,就是对焦成功之后焦点处于锁定状态。这在拍摄静态对象时非常方便,因为你可以对焦之后再构图也没关系。但是拍摄动态对象就不行,因为对焦之后再构图,也许拍摄对象已经位移了,如果还按照之前的对焦,可能主体就虚焦模糊了。
连续对焦就是为拍摄动态对象而设计的,只要你有对焦动作对焦系统就一直在工作中,直到快门释放。拍摄静态对象使用连续对焦也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对焦系统频繁工作可能加速对焦系统的老化,再有如果采用先对焦后构图不如单次对焦方便。
自动伺服对焦,就是不要你手动选择对焦模式,如果相机发现焦点对象是静态的就用AF-S,如果发现对焦对象突然移动了就启用AF-C。就是说AF-A严格地说不算一种对焦模式,只是对焦模式的选择器。一般情况都可以人工判断拍摄对象的动、静状态,所以作者是很少用这个模式的。
2、对焦区域模式解析
图二为尼康的51点对焦系统。我们从图上可以看出:这51个点的区域并没有覆盖整个取景器,而是只覆盖了中央部分区域,这就是51点对焦系统的最大区域,周围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对焦区域”,没有对焦点覆盖,是不能对焦的。而且这个对焦区域平常拍摄时是看不到的,51点中只有红色的对焦点是可见的。只有按住AF键才能显示出来,这个红色的对焦点是可以移动到这51个点的任何一个点上。我们从图二还可以看出,51个点中间有三排15个点与周边的36个点分布的间距有差别,其实这15个点就是“十”字对焦点,其余36个点是“一”字对焦点。十字对焦点相对于一字对焦点、对焦能力更强。
那么设置为51点区域对焦时,是否这51个焦点同时工作呢?当我们启动相机的对焦动作的时候,首先激活取景器上显示的那一个对焦点,这一点最先开始侦察目标对焦,当这一个对焦点对焦失败后才会调用周围其它对焦点继续侦察目标。例如图三,开始对焦的时候白鹭在A位置,对焦中心点在白鹭身上,但是在按下快门拍摄那一瞬间,鸟飞到了B位置,那么在连续对焦的作用下,对焦系统会启用其它对焦点侦察到B位置的目标并予以对焦,从而成功对焦。但是假定按下快门那一瞬间,画面中突然出现一只热气球,那么很可能会对焦在热气球上。但如果中心对焦点此时在B位置的白鹭身上,那是不会对焦在热气球上的。为了减少对焦到非拍摄主体,系统为我们提供了更小区域的9点、21点对焦区域。
如图四是21点区域对焦,开始对焦A位置的白鹭,红色的对焦点在白鹭身上,当白鹭飞到B位置后,这21点中仍有对焦点在白鹭身上,连续对焦后仍然可以对焦成功。但是焦点覆盖的区域小了,假如对焦区域以外出现热气球就不会对焦,保证对焦在白鹭身上。这就是更小区域的优势。9点区域更小,更能保证对焦区域以外的其它对象不被对焦,但是缺点是,如果白鹭飞行的速度很快,那么有可能离开了对焦区域而对焦不成功。所以到底是选择哪个区域,要根据拍摄对象的运动速度和背景上有没有其它对象来确定。例如图五,白鹭的背景上有山林,如果采用全区域的51点、或者叫宽区域的21点对焦,很可能对焦到背景上的山林上,采用单点或者小区域的9点更容易对焦成功(图六显示的为9点,实际上在取景器上只能看到红色的中心点)。
说到这里,对焦模式,对焦区域模式中的单点、多点是怎么回事,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了。剩下的还有一个Auto和3d没有说。
Auto是自动焦点模式,这是个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对焦系统看谁容易逮着就给谁对焦,主体对象十分突出时可以用,但是一般不建议采用这个模式,因为对焦的对象很可能不是你想要的。如图七,如果你设置对焦区域模式为Auto,那么对焦都是在前面比较打眼的大书本上,如果你要对焦后面(中间)那个小盒子上,最好采用点对焦,将焦点移动到那个盒子上。
至于区域对焦模式中的3d,只有少数场景可用。例如图八,海边有人骑着马在奔跑。这种情况画面除了跑来的人和马,背景单纯,不会对焦到其它对象上,这时使用3d追焦拍摄运动对象比较方便。
对焦模式及相对应的区域对焦模式说完了,现在来总结一下。三种对焦模式实质上只有两种,单次对焦模式(AF-S)适合拍摄静态对象,可以说没有区域对焦模式可选,Auto不建议用,剩下的就只有单点了。连续对焦模式(AF-C)适合拍摄动态对象,但拍摄静态对象也没问题。其相应的区域对焦模式,除非是背景非常纯净(不易对焦),否则选用单点或者小区域模式(如9点),对焦更精准。就是说几乎所有的拍摄选用“AF-C+单点(或小区域)”都不会有问题的,如果讲究一点,拍摄静态对象就用“AF-S+单点”。微单由于其对焦系统与单反不同,其区域部分类似,但有着较大的区别,这里就不讨论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