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内28座污水处理厂每年处理污泥36万吨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附产物,处理处置在达到无害化基础上,经过科学处置并有效利用,就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产品可用于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栽培及矿山修复
日前,以“党建引领绿色循环经济做绿水青山守护者”为主题的昆明市国企党建联合会第一次党建工作学习交流会在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举行。
记者获悉,污泥是污水处理的附产物,处理处置在达到无害化基础上,经过科学处置并有效利用,就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产品可用于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栽培及矿山修复。目前,滇池流域内的28座污水处理厂每年共处理污水约6.8亿立方米,污泥产量每天在吨左右,每年36万吨。
昆明市滇池流域及西山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共有关停矿山72个,超过15万亩的“五采区”、多万亩生态林地需完成生态修复。而昆明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林业基质土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生产的林业基质土每年可种植修复“五采区”或生态林地亩。根据相关研究测算,通过10年持续修复可形成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减少10.8万吨水土流失量,增加万吨水源涵养量,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滇池流域“绿色、低碳、循环”的污泥资源化利用与绿色矿山建设共赢的创新模式。
深度|污泥处置中的烧党与肥党之争!
现阶段如何处理堆肥和焚烧的合理运用,我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从技术路线还是监管体系上。
一直想写一写自己对于污泥处理处置终端的看法,一直没空写,快年快过了,决定抽出一些时间谢谢对,烧和肥的看法,这篇文章想写成杂谈,想到啥写啥,不想要什么中心思,其实本人最喜欢写这种文章。
所谓烧就是拿去焚烧处理,制取建材一类的东西;肥就是污泥堆肥,拿去制取肥料一类的东西。写之前,谈谈我对污水厂的污泥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污水厂污泥就是一种垃圾,是一种持有特殊属性的垃圾,其主要成分是微生物代谢和微生物本身及一些无机物,套用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的一句话,“污泥其实不是泥,只是长得像泥,所以我们称呼他叫污泥罢了”很有道理,如果套用生活垃圾的分类,其实挺难分的,首先污泥本身有一定的氮磷钾类养分,应可把他放在绿色垃圾和厨余垃圾分在一起,其次是他又有一定重金属,而且很难回收,是不是也应该分在红色有害垃圾一类;最后,不少污泥的一些特殊属性意味着他有可回收的特性,是不是应该分在蓝色可回收垃圾内呢?正因为活性污泥这些乱七八糟的属性,才有了烧和肥的争议的基础,又因为烧和肥又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所以才会一直争论不休。
先谈谈烧吧。
凡是和垃圾掺烧、与水泥窑协同焚烧、自持焚烧、制砖焚烧等等把污泥烧掉的全可以归到烧的范围,至于烧完干嘛用,那就是最终处置的手段了。烧的优点极多,比如我不记得那位科学家算过,反正我也不懂他怎么算的,结果就是污泥焚烧是碳平衡的最有效手段,所以污泥就是应该拿来烧,从我看来,污泥焚烧大体有几个好处,
一是极大的减量化,符合国家的理念,很好理解,有机质、水分烧光了就剩下一点点无机质,所谓挫骨扬灰,渣都不剩是也,减量化自然最强;
二是稳定化,多种烧的方式,在高温下均会重金属固化到其他原料的晶各中,实现污泥充分矿化,当然稳定,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温度不高的焚烧得到的灰分,还是危废,任然需要水泥窑等其他方式二次焚烧固化才可以;
三是监管容易,这点实际上相较前两点是在我国现阶段焚烧最最优势的一点,可能很意外,处理处置不是应该跟着科技路线走的吗?实际上不一定,处理处置路线跟着政治路线,跟着经济发展、监管路线走也十分重要,为什么容易监管?就拿水泥窑或者烧纸陶粒砖块来说,监管部门抓住运输关,和产品质量关就可以,比如水泥的重金属浸出值合格就可以了,因为有机物烧光了,重金属固化了,他的产品你不需要怕卖到哪里去了,因为产品本身合格了,卖到哪里都行,砖头水泥你玩得出花样?
所以监管部门是放心的,反过来,污泥生产单位,在很多城市也同时是连带责任者,一把火烧光,生产单位也是放心的,所以实际上烧为什么那么受到欢迎,我认为除了自身的优势,还有监管的优势,这是肥现阶段无法比拟的,加上污泥的运输联单制度,三联单六联单都是严格监管,难以作假的,所以烧的整个流程相对来说是让人放心的。最后一点好处就是占地,烧的产品主要用作建筑行业,随着建筑材料的耗费而消耗,基本除了焚烧场所,不会有许多占地要求,就算烧光拿去填埋,那也是比普通的填埋占地好了不知道多少,加上我国建筑市场一直不错,现阶段产品还是不愁的。
那是否烧就没有坏处,当然有,就像所有的东西都有两面性,烧也有,最大的就是对能源的依赖,主要占用的有电、气、煤,我们国家虽然地大但不能算物博,煤每年要向澳大利亚(这个瘪三)、蒙古、越南等国家进口,我们国家自己的不少煤矿热值并不高,再加上之前的野蛮开采,在煤矿运用中占比有限,进口依赖很大,加上我国虽然河流众多,但是水力、风力等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依然不多,所以发电还得靠火力,现在国家提倡核电,也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但短期内难以替代火电,至于气体就是天然气了,这个很有意思,现在一些新设计的焚烧厂,体现了我国设计师的水平,先用污泥厌氧发酵得到一部分气体与外来能源用来焚烧污泥,这个很好,如果我们记错,上海竹园污水厂的配套工程好像是这么干的。
然后不同的焚烧工艺,对污泥含水率不同,降低污泥含水率往往也会损耗掉大量能源,至于焚烧的大气污染,现在国家对大气排放管控的严格程度,那是杠杠的,不需要过多担心。所以我认为能源的耗费是烧的最大劣势。其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对植物或者说作物有益的氮磷钾彻底无法利用、确实无法做到营养元素和一些有益的有机物的自然循环,这个自然也是劣势,但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劣势,对能源的占用才是。
再谈谈堆肥。
堆肥其实也是很多大家推荐的一种污泥处理处置方式,主要依据就在于营养元素的平衡,比如说地球上的磷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污泥中的磷元素往往是很丰富的,所以让他回归到土壤中是最好的资源回收利用方式,而且不少大家都指出欧美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主要还是以堆肥为主,比如德国、英国等得,诚然污泥堆肥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处理处置方式,也是资源回收的好办法,但是在我们国家先阶段下,想要推广很难,我分析主要有几点原因:
其一是堆肥的停留时间问题,大家知道,堆肥需要足够的堆肥时间,从堆肥开始到堆肥结束至少需要18天以上,冷天气就需要更加长的堆肥时间,但是污泥是源源不断输送进来的,所以堆肥厂必然是一个较大空间的地方,而且其臭气还需要综合收集治理,这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受欢迎的,所以我们的超级城市基本不把堆肥放在考虑范围;
其二,堆肥本身有一些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比如矿化率,矿化率不好就说明稳定化不良,一般堆肥的矿化率能达到20%已经相当不错,那未被矿化的有机质可能进一步酸化,造成二次污染;
其三,堆肥并不是一种减量手段,相反,堆肥需要添加辅料比如秸秆、蘑菇渣等辅料,所以它不是减量化的有效手段;
其四,难监管。这个其实才是现阶段污泥堆肥的最大不利之处。污泥不像焚烧后的水泥,就是拿去做建筑材料作为唯一用途,而污泥的堆肥后拿去做的有营养土、绿化、土壤修复等,虽然国家也有允许农用的规范,但是笔者没见过允许拿来农用的,如此多的使用出处,就带来了产品监管上的麻烦,我们要明白污泥是垃圾,至少属于一般危废的,那么这些东西拿去做不该用的地方怎么办,比如我营养土本来去矿山修复的,我拿去树林一丢,又比如我偷偷丢农田里,这是不行的,不同的堆肥产品他的使用范围是有限的。但堆肥都是一批一批运去不同的使用地方,如何做到批批监管,各地职能部门要花多大力气去监管,这些都是要花费很大力气的,也无怪乎各地都不怎么待见堆肥。
现阶段实际上有一种很好的将干化和肥料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污泥碳化技术,这个技术我以为还是不错的,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没有大范围推广开来,据我说了解在天津一部分地区有使用,他的基本原理是将脱水污泥初步干化后,进一步炭化,这样起到将有机质充分炭化并将营养质氮磷钾充分的保留下来,炭化后的污泥可以作为园林肥料,由于高有机质也可作为燃料作用,炭化后的污泥含水率仅有10%,减量化是明显的。
总之,现阶段如何处理堆肥和焚烧的合理运用,我国尚有很长的路要走,无论从技术路线还是监管体系上。
来源:环保工程师
作者:大梨
西安首座厂内污泥终端处置项目成功运行在蓝田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中心项目厂内,记者看到3台高耸的白色圆柱“大罐子”格外醒目。这些“大罐子”正是密闭式智能高温好氧生物发酵设备来源:金台资讯
密闭式智能高温好氧生物发酵设备。本报记者李妮摄
本报讯(记者李妮实习生李本)12月28日,记者在西安市蓝田滋川水质净化厂内看到,污水中惹人嫌、难处理的污泥通过高温好氧生物发酵技术变成了可以卖钱的有机土。这一神奇变化来源于西安首座厂内污泥终端处置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此项目的投产运行解决了污泥处理难题,并通过公益项目的产业化,让“泥娃娃”产生经济效益,变成“金娃娃”。
“治水不治泥,污染大转移。”当前,西安市正在大力推进“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工作,水清了,污泥亟须得到妥善处理。据《西安市污泥处理处置规划(—)》修编文件,年,西安市污水处理厂按设计规模计算污泥总产量约吨/日(含水率80%)。如不能妥善处置,将会占用大量土地,产生二次污染,造成严重环境问题。
在蓝田城市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中心项目厂内,记者看到3台高耸的白色圆柱“大罐子”格外醒目。这些“大罐子”正是密闭式智能高温好氧生物发酵设备。污泥进入“大罐子”后,通过高温好氧生物发酵技术,经过7天至12天的发酵,黑色的营养土便可从成品仓库出料口出料并装包。工作人员介绍,产生的营养土可以用作市政道路绿化、土壤改良、花卉种植、沙地治理等。这一技术是在从事环保技术研发、建设的陕西正和盛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日本筒仓密闭式智能高温好氧生物发酵设备的基础上,研发出适应于陕西特点的协同处理模式。通过4年的试验,验证了其可靠性与稳定性。
看不到污泥,也闻不到臭味,监测“大罐子”的智慧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罐内温度变化等信息。陕西正和盛坤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炳坤告诉记者,厂内污泥终端处置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所用的设备是完全密闭的,不产生异味,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也在污水处理厂内实现了循环利用。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环保验收且投产运行,日处理市政污泥量约30吨,基本解决了蓝田县城区污水厂污泥处置难的问题。同时,该项目还协同处置了禽畜粪便、餐厨垃圾、农田秸秆等城市有机废弃物,实现多元资源化处置利用新途径。
上海石化生化污泥干化减量项目投用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
可减少生化污泥处置量80%以上
中国石化新闻网讯12月21日,上海石化生化污泥干化减量项目正式开车。据了解,项目投用后,可将公司生化污泥处置量减少80%以上,并降低燃料消耗和电耗,助力持续攻坚创效。
生化污泥是污水生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以活性污泥为主的一种固体污染物。此前,该公司环保水务部污水处理车间生化污泥日产约50吨,经浓缩、脱水处理后含水率为80%-85%,随后运至该公司热电部进行掺烧处理。每燃烧1吨剩余污泥,需要0.45吨其他燃料进行伴烧,另增加电耗约千瓦时。若外送委托处置,年处理成本约万元。
在中国石化系统内,此项目首次使用生化污泥干化深度脱水工艺进行工业化生产,实现剩余污泥的高效、深度脱水。经深度脱水处理后的干化污泥为蜂窝状、热值高的固体颗粒,污泥含水率可降低至5%-10%,与未深度脱水污泥相比减量约50%。经过干化减量处理后的剩余污泥可以直接作为燃料送热电部燃烧,每年产量约吨,达到了处置固废和节约能源的双重效果。
此外,与传统污泥干化工艺相比,此套生化污泥干化装置可改善污泥干化的流化状态和热传导效率,降低工艺复杂性和运行维护成本,并有效避免粉尘产生,消除粉尘爆炸危险,产生废气量仅为传统干化工艺的10%,推进现场清洁和环境友好。
(任星桥)
嘉兴46个固废处置项目全部建成系统性补齐固废处置能力短板
芦狄潇潇秋已末,凉风习习冬渐寒。1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平湖市独山港镇的平湖市临港能源有限公司,一走进公司大门,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映入眼帘:工人忙忙碌碌、车辆进进出出,一台台机器轰鸣着。这,便是近期建成投产的平湖生态能源项目。
经过多年的治理,嘉兴的水环境质量已经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大气环境在去年首次跨入达标行列的基础上,今年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然而,相较治水、治气工作,嘉兴市固废治理则相对起步较晚。
为系统性补齐固废处置能力短板。年,嘉兴市启动“五废共治”三年攻坚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80亿元建成46个固废处置项目。“这一项目的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市46个固废处置项目建设正式‘收官’。”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心主任田亨文表示,截止目前,全市4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新增处置能力.74万吨/年、填埋能力86.20万吨。
从日缺口吨到日盈余吨
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破解“垃圾围城”困局
走进平湖生态能源项目中央控制室,记者通过墙上悬挂的监控显示屏看到,一台八爪鱼似的机械手有节奏地将成吨的生活垃圾投入高温焚化炉中,正在焚烧垃圾的锅炉内烈火熊熊,从垃圾仓、投料口到出渣口的实时状况在这里均一览无遗。
“每个机械手一次性抓投,就可以处理掉4吨的生活垃圾。”项目负责人钟向阳介绍,在密闭的空间内,机械手将生活垃圾抓投至焚烧锅炉内,然后经焚烧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变废为宝”。此外,垃圾经过处理后,炉渣经过综合处理还可被用作建筑材料。
据了解,该项目于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集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预处理与垃圾应急库三大功能于一体,既能补足我市生活垃圾处理短板,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还能进一步释放红利,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当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规模为吨,平均每吨垃圾可产出绿色电能千瓦时左右,一期项目可年发电约1.65亿千瓦时,所发电量可供3万余户家庭使用一年。”钟向阳说。
在这日复一日的垃圾制造过程中,嘉兴已经不堪垃圾重负,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数据显示,年,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缺口吨/日。
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嘉兴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号召,大力实施“五废共治”新模式,把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作为克难攻坚的重中之重,系统谋划、专班运作,超常规推进项目建设,年以来全面开工6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技改扩建、新建工程。今年,又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进海宁、桐乡、平湖3个在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复工建设,并提前投入使用,全面实现生活垃圾焚烧处置不出县。
“目前,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7吨/日,从年缺口吨/日到盈余吨/日,彻底破解因垃圾焚烧处置能力不足导致的‘垃圾围城’困局。”田亨文说。
从“无处安放”到变危为宝
危险废物闭环处置打通“无废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
一边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危险废物,一边是可用作建材的水淬玻璃体,是什么让危废产生如此神奇的变化?
秘诀就在于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嘉兴市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项目和嘉兴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处置项目。
跟随浙江惠禾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永忠,记者来到了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与以往柔性填埋场不同的是,刚性填埋场采用的是地上填埋,放眼望去,眼前的填埋场如同一处超大型“停车场”,个存储仓室呈“田字型”排开,每个仓室具有上敞口且由底壁和从底壁向上延伸的侧壁围成,宽6米,长6米,高6.9米,单个仓室容积为立方米,总库容2.7万立方米,接收范围面向全市。
“相较于柔性填埋,刚性填埋场,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填埋,而是暂时的存放,方便以后逐步处理。”徐永忠说。
危险废物来源广泛,涵盖了工业源、社会源、生活源、农业源等各个领域,如果处置不当会造成严重污染和潜在危害。
“经过综合考量,我们决定将刚性填埋场和高温熔融处理项目进行统一建设。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于年11月开工,目前,危险废物刚性填埋场项目已投入运营,高温熔融处理项目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预计明年6月底完工。”徐永忠告诉记者,建成后,从进料到出料,整个过程通过次第减量、资源回收、精密配伍、高温熔融等工艺流程,将具有危险废物协同综合利用功能,并能有效解决现阶段危险废物安全填埋难题,打通“无废城市”建设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变危为宝”。
湖南省“有机固废(垃圾)处理资源化技术及装备”取得重大突破技术评审现场。
红网时刻12月27日讯(通讯员陈超)由湖南省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新型“有机固废(垃圾)处理资源化技术及装备”近日在北京通过了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专家评审。该项目由湖南野百和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开发,基于热解法进行技术提升及优化,自主设计的设备和工艺,自主创新研发的催化剂,在兼氧的环境下实现了对有机固废(垃圾)的高效裂解,这是湖南省“有机固废(垃圾)处理资源化技术及装备”的重大突破。
评审会上专家组经过详细审阅资料,听取项目汇报和观看相关视频。并进行质询和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具有较大的突破性,在实践上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可有效解决现有处理技术占用大量资源(如土地)、投资规模大、运行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等问题,同时该技术及装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解决了有机固废裂解过程中残渣结焦与腐蚀问题,提高了固废裂解产气率,并解决了裂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最终实现了尾气的达标排放。是一种技术成熟、运行安全、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可靠技术。来源:红网
年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高级研讨会(第12届)同期召开中国固废资源化利用大会/渗滤液处理大会邀请函暨征稿启事中国给水排水
点击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