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衷与逻辑
三个方面的因素,让我有了探幽莱公别墅的初衷。
一是吕梁山上的人文历史,主要围绕汉赵匈奴皇帝刘渊,以及“祖孙两督抚”于成龙、于准展开。二是莱公别墅气象森严,格局多违常规、匾文处处用典,但是相关文字记载极少,我有自己的理解。三是欲以此文和《羽林山名考》,共同推荐吕梁离石旅游,奉献爱我家乡的绵薄之力。
探幽的逻辑是,天上有云、地下才有雨,讲政治不仅是现在,古代也一样。
二、前世与今生
莱公别墅与安国寺同在一地,可以分为初建、扩建、落成、衰败四个阶段。
安国寨应该是莱公别墅的最初轮廓。宋仁宗嘉佑三年(),镇西人王公佐于乌崖山巅筑寨,王称安国王,寨称安国寨。与此同时,将唐代宗昌吉公主的食邑安吉寺,更名为安国寺,以祷国泰民安。从此时起,安国寺名沿用至今。相关记载可见《山西旅游名胜大辞典》。
于廷翼主持了莱公别墅的主体建筑。康熙四十八年《重修安国寺碑记》“康熙己未()岁(于成龙)揖奉修理正殿,右之公(于廷翼)再修石堎”。详细的记载,见于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王继贤《安国寺石室文》“清端公之子,莱公父也,尝退息于此。因石之空以为屋。因石之洼以为池。因石之有泉处以为井。因石之有树木扶疏以为燠馆、凉台、飞庑、複壁,以及楼阁、亭榭、厨磑、厩库。因石之可通者而通之,为径为桥,以便往来。因石之可塞者而塞之,为墙为垣,以蔽内外。然此皆善于因而非创也”。
由此可知,于廷翼在安国寨基础上,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改造,奠定了莱公别墅的主体。
于准完成了对莱公别墅的最终占有。康熙四十八年,“以布政使宜思恭为总督噶礼所劾,准坐失察,罢归准”。其后20余年,于准在安国寺生活、会友、社交。期间为了不使“先人遗迹久而与之俱湮也”,耗银数千金,对安国寺进行了大范围修复。雍正三年,于准“欲建别墅,以示后人”。故“捐资制神田山岗坡地四十犋零一堆、平地二十一亩为香火资,换买到庙后山崖一带为余别墅基业”。
直白讲,于准为彪炳家族功绩,将其父于廷翼改造的安国寨,通过捐赠“香火资”的方式,由暗转明、名正言顺地将安国寺寺产,转为于家私产,命名为“莱公别墅”。
乾隆十三年起,莱公别墅渐次衰败。原因是于家后人“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家族走向没落。从康熙三十三年“勅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江南江西等处地方文武事务、兼粮饷操功德主于成龙”,降为康熙四十八年“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宁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伍级功德主于准”,再降为雍正四年“诰授奉政大夫、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于灏”,又降为乾隆二十二年“诰授中宁大夫、广东廉州府知府、加三级录三十八次于大梃”,最后是嘉庆二年“勅授修职郎、山东登州府登宁场监大使于飞熊”。于家人,从正、副部级大员,一路混成县乡科级干部,最后成了乡绅。
此后,于家再无当朝官员,更无封疆大吏,家族经济随之一落千丈。安国寺及莱公别墅的修复,就是“时际艰难、苦费无资”。无可奈何之下,寺正及于家后人,商量出砍伐山柏换取银两的“馊主意”。此后伐木换银,就成了“前辙可仿”,一仿就是百年。好好一座乌崖山,被砍的光头秃脑,于家的官运风水彻底断绝。
道光二十三年(),莱公别墅彻底荒芜。时任永宁知州王继贤在《安国寺石室文》中写道“来游此室,环顾室中,虚无一物,今又重来,亦复如故”。时至今日,也因无人投资、于家后人无力等问题,莱公别墅集建筑、风水、人文三绝为一体的名胜古迹,落魄到凄凉不堪、野草丛生的窘迫地步。
可悲可叹!
三、康熙四十七年
康熙四十七年(),清朝官场发生大地震。也正是这次官场大震,才有了莱公别墅。
是年九月四日,做了三十四年太子的胤礽被废。储位空悬,引发了腥风血雨的九龙夺嫡。权宜再三之后,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复立后,原有的君、储矛盾不仅没有化解,太子也因失而复得的权力,变得更加丧失理智,竟然以卵击石,策划逼宫意欲使康熙退位。天心甚怒训斥其“不法祖德,不遵朕训”。五十一年(年)九月三十日,胤礽再以罪被废黜,禁锢于咸安宫。此后,虽有多次复立的建议,康熙帝始终不为所动。
由于太子被废,围绕皇帝大统之位,诸皇子拉拢大臣、广列党羽,挟邪取权、相互倾轧。时明时暗展开了九龙夺嫡,严重干扰、破坏官场的平衡与秩序,成为清帝国稳定的最大隐患。
康熙帝为了巩固皇权,无差别严厉打击太子党、大爷党、八爷党和十四爷党。先拿皇子开刀,“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后对内阁和督统抚大臣进行调整,四十七年至五十一年,新任命总督8人、巡抚5人,轮换六部尚书24人次,调换将军、都统、提督27人次,任命御史5人次,加授太子太保、大学士4人。短短四年时间,调整内阁大员、封疆大吏73人,几乎将大清朝重要岗位干部轮换了一茬。同时,大量补充新鲜血液,组建后备干部队伍,先后于四十八年和五十一年,赐“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人、人。
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虽然复立胤礽。但是同年十月,新册封亲王、郡王、贝勒8人。意图用皇子“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来制约太子权力扩张,防止储权威胁危害皇权。
官员有任,必然有免。被免去的尚书、总督、巡抚,绝大部分与诸皇子关系密切,因“各庇护其主”,意图抢占先机、立拥戴之功,比如步军统领讬合齐,这些人看似聪明,实则糊涂。新任职的内阁重臣、封疆大吏,全部是政治清醒,只忠于当今皇帝,以不变应万变,扮猪吃老虎,比如隆科多,装愚笨愚忠,实则绝顶聪明。
太子不知天意,严重低估做为皇帝父亲的杀伐之心。大臣不以索额图为鉴,前赴后继逆鳞捣乱。双方对立,大狱立起。
紫禁城内,康熙绞杀王公大臣毫不手软。“五十年十月,上察诸大臣为太子结党会饮,谴责步军统领讬合齐,尚书耿额、齐世武,都统鄂缮、迓图。讬合齐兼坐受户部缺主沈天生贿罪,绞;又以镇国公景熙首告贪婪不法诸事,未决,死於狱,命锉尸焚之。齐世武、耿额亦以得沈天生贿,绞死”。
在地方,恶吏主政、快刀斩乱麻。首当其冲就是江南江西。这里既是大清钱粮重地,也是太子长期经营的基地,于准、宜思恭本来就是太子党人。同时,苏州织造李煦、江宁织造曹寅是康熙帝的包衣奴才。他们一方面长时间背着皇帝与太子不清不楚,互通款曲,欲保持家族长盛不衰。另一面因太子失势,另攀高枝与八子胤祀有姻亲。乱世用重典,四十八年七月,康熙将心腹噶礼“旋擢”为两江总督。喀礼到任“累疏劾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康熙立即“遣张鹏翮、噶敏图按江南宜思恭亏帑狱”。最终“皆坐罢”。
很多人会问,喀礼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康熙所重用?喀礼人品极差,任山西巡抚贪墨成性,最终因其母“叩阍”,“言噶礼与弟色勒奇、子幹都置毒食物中谋弑母”,被康熙赐死。湘潭大学廖桔香《噶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毕卫涛《清代噶礼张伯行互参案背后的政治博弈》,都有过较为丰富的所论述。《清史稿·喀礼列传》论曰“廉吏往往不获於上,岂长官皆不肖,抑其强项固有所不可堪欤?······噶礼不足以语此,盖天颜、阿山亦弗能喻也”。我认为,喀礼之所以被重用,仅一点,他能不折不扣地执行康熙皇帝,打击朋党、维护皇权的意图。
康熙的强力打击下,太子党、大爷党、八爷党等受到较大冲击,政局得到恢复。但是,于准的政治生命从此终结。《清史稿·于成龙于准列传》“以布政使宜思恭为总督噶礼所劾,准坐失察,罢归”。
此后,于准在吕梁山上生活了近二十年,便有了莱公别墅。
四、匾额的密码
于准在吕梁山上的生活,是从江苏巡抚罢归之后开始的。
于准当官不是经过科考。而是受其祖父于成龙荫庇,开始了风光无限、前途光明的士途。
为什么说前途光明?因为少年得志,起步早、发展快。于准在《永宁州志序》中自称“余弱冠筮仕”,就是在20岁左右开始任职。清史稿记载为,康熙二十五年授从五品山东临清知州。三年后,康熙二十八年()举卓异,调回中央任正五品郎中。又四年,康熙三十二年(),外派正四品江南驿盐道,再迁从三品浙江按察使。康熙四十二年(),为其父于廷翼守孝三年后,复任从二品四川布政使。康熙四十三年(),授正二品贵州巡抚。之后被调入大清钱粮重地,任职江苏巡抚。康熙四十八年()因噶礼参宜思恭事被革职。
综上可知,于准是于成龙长孙,受恩荫,很早就离开永宁州,赴京入监读书。其也自称“历任中外,鹿鹿薄书,几忘故乡风味”。康熙四十八年罢归后,于准在吕梁离石安国寺、千佛寺、羽林山等地修复佛寺,留下了大量功德石刻。但是与其直接相关的匾额石刻,全部集中在安国寺之中。
这些匾额石刻,隐藏着解开莱公别墅的密码。
一是于准最早亲自题写的匾额石刻,在安国寺山门和偏院后院门。
内容为“溪声山色,康熙庚子夏五月吉旦,郡人于准题并书”。后院门为“古刹禅院”。其意为,康熙五十九年(),农历五月初一,于准亲自题“溪声山色”并书写。
于准从四十八年罢归到五十九年,11年间安安静静、不动声色、避祸安国寺。为什么突然在五十九年,题匾并且亲自书写?解开这个问题,需要用我在文初提到了逻辑,“天上有云、地下才有雨,讲政治不仅是现在,古代也一样”。
太子二次被废黜之后,先后有都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大学士王掞、御史陈嘉猷奏请复立。康熙帝不仅不准,还对一些党人强力打压,兴起大狱严肃问责。但是到了五十九年六月初二,康熙帝突然册封胤礽嫡福晋瓜尔佳氏所生的第三女为郡主,下嫁土默特达尔汉贝勒阿喇布坦,远去蒙古和亲。
此时的康熙帝,已经有“不豫”的迹象,逐步安排身后之事。胤礽虽然不会再被复立为太子,但毕竟是父子情深,也会给一条活路。册封其女为郡主就是暗示。
由此可见,此时康熙心中暗定的储君,应该与太子交好。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危,遗诏立胤禛为嗣皇帝,胤礽长子弘皙为亲王,要求胤禛善待废太子与其皇长子。胤禛登基,立即封弘晳为多罗理郡王。终雍正一朝,对废太子一家也多有照顾。
暗示虽然有了,但大势还不明朗。面对难测的天心,于准保持了清醒。仅仅是在安国寺门上写下“溪声山色”匾额,回应康熙帝册封胤礽女儿为郡主的暗示。
于准为什么写“溪声山色”?
此匾文取意苏轼《赠东林总长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儒,他日如何举似人”。这是苏轼被贬之后,在东林寺参禅时写的一首诗。苏轼虽然不容于当时的朝堂,屡次被贬,但历来被认为是忠臣。此时的于准在安国寺中清修,自比苏轼也是非常贴切。
无情最是帝王家。康熙帝的“溪声”将传到何处?哪些山色不“清净”?八万四千儒生,将把佛法王道如何展示于蒙古部以及外人?又能展示到什么程度?
此时康熙帝的心境、态度、考量,以及一切的一切,对于免职十一年的于准来讲,必须细细琢磨清楚,以免再招杀身大祸。
于准不愧为正二品大员。他首先明白了康熙皇帝释放的善意。试想,废太子的嫡长女,从15岁起被圈禁8年,终于在23岁时,以公主身份下嫁蒙古王子,重获自由与尊荣。这对久经打压的太子党来讲,就是在千里之外,听到了佛家慈悲为怀的“广长舌”,证明其很快可以“山色清净”。因为,夜来的八万四千儒,宣扬的内容,不就是仁者爱人,不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不就是康熙皇帝舐犊情深吗!
但是,于准仍然留有余地,仅仅是题了一块匾额,称颂康熙帝“仁孝性成,智勇天锡”“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同时也表明,自己和苏轼一样是忠臣,以“忠”“孝”立身。皇上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坚决拥护,对皇上、对爱新觉罗家族、对江山社稷,万千忠心、日月可昭,您要明察秋毫。
有清醒的,必然也有糊涂的。六十年()三月十八日,王掞再次向康熙帝提出复立胤礽为太子。“康熙大怒,召诸王大臣,降旨责掞植党希荣”。要求严查王掞为废太子说情,欲立拥戴之功的罪名。但是到了最后,康熙还是“不事溪刻”,宽恕了王掞,“责其子奕清代往(西陲),为父赎罪”。六十一年元旦,大臣草拟的千叟宴没有王掞,康熙帝还专门下诣,要其参加,并且“赐宴太和殿,再召见西暖阁,赐坐,慰谕有加”。
于准,准确的理解了康熙帝的意图。所以,我们今天就能看到这块匾额。
二是莱公别墅山门外匾额石刻,主要用途是表明身份。
内容为“莱公别墅,雍正丙午桂月,容驷主人于准建”。其意为,雍正四年()农历八月,容驷主人于准修建的莱公别墅。
何为“容驷”?取意成语“于公高门”,暗指此处宅院为宰辅之家。
典故出于《汉书·于定国传》“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时隔七年,于准又一次光明正大的表明身份。
原因有二。一方面,雍正需要落实康熙皇帝的遗诏,关照允礽以怀恩天下,宣扬继承大统的合理性、合法性、正当性。雍正自幼与允礽交好,曾经是太子的忠实拥趸。九龙夺嫡前期,雍正闭门谢客、韬光养晦,没有与太子正面冲突。所以,雍正从感情和政治两个方面,都会照顾允礽。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允礽病逝于禁锢地咸安宫,雍正亲自赴五龙亭哭奠,并册弘晳之母为理亲王侧妃,由其子赡养,其余妾室随个人意愿择定居所,“丰其衣食,以终余年”。另一方面,刚刚即位的雍正帝,需要拉拢太子党人,扩大巩固执政根基,应对其他阿哥谋逆。所以雍正三年(),于准罢归16年后,被雍正皇帝召见。“今上御极,蒙恩诏见,赐复原职归里”。就是说,雍正重授于准正二品大员,但不安排实际职位,让其回家颐养天年。
这样的安排,延续了康熙对废太子允礽的态度,同时也是雍正初年的政治需要。太子一党,政治就不要参与了,身份可以恢复、待遇可以享受,前提是服从雍正皇帝的领导。
如果把“莱公别墅”匾额,与雍正初年的朝局联系起来,就会明白为什么于准敢再一次光明正大表明身份。雍正继承大统之后,废太子党已经不是防范的重点对象,只需要怀恩、拉拢,就可以分化瓦解。真正的敌人是八爷、九爷、十四爷党,他们才是心腹大患,需要大开杀戒。
于准在雍正四年的真实心情,应该是喜、忧参半。喜得是,自己的政治地位恢复了;忧得是,于氏家族恐难东山再起。
心中虽有不甘,但是仍要山呼万岁,感谢隆恩浩荡。于是一块“容驷主人于准建”的匾额,一方面表明正二品大员的身份已经恢复,另一方面释放出拥护雍正的政治态度。
抑或者在于准心中,还抱有一丝“家贫自许门容驷,国瑞方知种有麟”的希望,幻想着后人子弟,可以再登督、抚大位,荣耀朝野、泽被乡党。
三是莱公别墅院内匾额石刻,代表了于准的态度。
院内有两块匾额石刻,别墅门内石刻“瞑云谷,雍正丙午仲秋,泉灏题书”。其意为,雍正四年()农历八月,泉灏题词“瞑云谷”并书写。另一块石刻,“豐泉,于准题”,时间不详。
理解这两块石刻,需要明白传统文化中的“讳”。讳,《广雅·释诂》称“避也”,《玉篇》称“隐也,忌也”。因特殊原因,为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使用变形字、同音字,委婉含蓄地表达意图。比如说,一开始康熙所有儿子都叫“胤”。雍正称帝后,胤只属于雍正帝胤禛,其他人只能称“允”。这就是“讳”。
“瞑云谷”与“莱公别墅”这两块匾额,位于内门里外两侧,都是雍正四年八月所刻。字,应该都是于灏书写。于灏是于成龙三子于廷元的次子,在于氏家族中,官职仅次于准,当时诰授奉政大夫工部虞衡清吏司员外郎、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正五品官员。于灏“工于诗文、书法创作,颇有时名”。
“豐泉”和“溪声山色”,都是于准亲自题匾并书写。
“瞑云谷”字面解释,很好懂。应该就是,闭上眼睛在山谷里,不问天下风云世事。瞑,《说文》称“翕目也”。
雍正三年,于准受到当今皇帝诏见。讲了什么内容,没有记载。结局是,于准正二品职务恢复了,但不安排工作,回家颐养天年。
雍正四年,于准除了表明身份,以示皇恩浩荡之外,就是闭上眼睛,不说话。
试问于准,敢不闭眼睛吗?敢说话吗?
我想不敢!祸从口出,乱说话,会被雍正砍了脑袋!从于准后期的行事方式来看,“闭目、闭嘴”,应该是这次谈话的主要内容之一。
“豐泉”字面意思,更简单。《安国寺石室文》“因石之有泉处以为井”。在泉水之上,题写“豐泉”二字,理所当然。
但是,真的这样简单吗?如果用“讳”的方法看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把“瞑云谷”与“豐泉”合在一起解释,联系“讳”法。于准隐藏起来的真实意图,就不是如字面所示,那样简单了。
“瞑”音通“螟”,“瞑云谷”可以是“螟云谷”。“豐”与“禮”通假互用,“豐泉”可以是“禮泉”。
“螟云谷”之说,并不是我个人猜测。雍正十二年,于大栴薰沐书丹《新建圣母庙碑记》“先清端曾下帷于寺之东楼,中丞家孟登楼与思□,而新之非复旧时丛林矣。复营别墅于寺北之云窝,而嘉其名曰螟云谷”。于大栴是题写“莱公别墅”“瞑云谷”匾额的于灏亲儿子。他在无意之间,透露了于准用“瞑”是假,通“螟”才是真的典故。
“螟云谷”对“禮泉”。这又是什么意思?
“螟云谷”取意,应该是螟蛉义子。可以理解为,作为义子的我,闭上眼睛不看风云变化。“螟蛉之子”,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榖似之”,后来多用于皇家收养义子。
“禮泉”取意,应该与“盗泉”相对。“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谚语讲“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比喻有志气的人,不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或不义之物。
这样讲来,“螟云谷”对“禮泉”,就好比是两个人在对话。
一个说,做为义子,外面的风云变化,我什么也不想看了。一个说,好吧,咱们一起名正言顺归隐山水,何其快乐。
如果“讳”的意思理解正确。于准和谁再对话?隐瞒了什么?又想表达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探幽莱公别墅。
五、莱公别墅的风水局
我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者。
又因为是文科生,玄而又玄的东西,多多少少读了一些。但是不以为然,特别是对卜卦问祸福吉凶之事。
一言以蔽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因为,不可证伪的判断,大多时候仅仅是猜测!
试问从商代开始,哪个天子的万年吉壤,不是选在龙脉上,不是点在砂穴中。历史却一个巴掌又一个巴掌,啪啪地打在大师的脸上。不仅没有保住皇家天下,甚至龙子皇孙,也被杀的干干净净。当年千挑万选的好风水,也成了摸金校尉盗墓的线索,最终落得人财两空。
反而是以成吉思汗铁木真为代表的草原可汗,随机、随性选取的墓地,至今没有线索可寻,从而免去了土夫子的打扰。可是,黄金家族却繁衍扩张、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你说气人不!?
故此,修易的孔子讲“不占而已矣”,也讲“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我深以为然!河图洛书、易经五行、风水八卦、奇门遁甲,不过是认识、分析、判断事物的一个标准、一种手段,一套普通人不大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没有必要玄化,更没有必要神化。
作为积极准备攻读历史专业博士的学生,学习搞懂这些,只不过是想与先人建立对话平台,来一场跨越千年、同频共振的交流。从而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了解历史真相。此外,真是再无他用、再无他求!
多次进入安国寺参观,也看了一些文章、听过一些解释。大多数观点,我保留意见,有不同看法。于是,经过长时间筹划,用我储备的知识,穿越三百年,以古人的思维方式,探幽莱公别墅等建筑群。
下面,我通过梳理建筑群的位置、形态,分析其背后的风水格局,探索、品读康熙四十八年以后,于准的真实心境。
为了方便理解,先讲几个知识。
一是关于风水,最早见于东晋郭璞《葬经》。“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二是堪舆,方位主要用后天文王八卦。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不要被这些名词唬住,不过是东南西北中等方位的换词表述。
也不得不承认,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用坎、坤、震、巽、乾、兑、艮、离,代表水、地、雷、风、天、泽、山、火等自然现象,使用不同的方位交叉与变化,配合金、木、水、火、土等物质特征,用太极阴阳的辩证思维,基本把中国独特的地理、地质、星象、气象、景观、建筑、生态等无形的东西,准确地用语言表述出来,建立了理论体系。
这绝对是难能可贵、聪明至极的大智慧!
风水讲阴阳,注重望气。中国的“气”是什么?
很简单。地球南北磁场,太阳东升西落,形成了能量场。中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依次构造高原丘陵平原等地势。黄河、长江由西向东蜿蜒汇入大海,影响了水系循环。南面的暖湿气流与北面的冷空气,交互影响形成四季轮回。
这种环境下,人与自然如何共处共生,就是重大的科学发展问题。堪舆应时而生!简单举个例子,如果北方人家把大门向西北开,西伯利亚的冷空气一刮五个月,这一家人就算冻不死,也会浑身是病、常年吃药。因此,祖先一般把门开在东南方向,既挡住冷空气,又迎接暖湿气流。这就是风水影响。
几千年来,经过大师们的不断总结、提炼,把自然现象与人文理解,归纳形成一整套堪舆、风水等理论,指导建筑、生活、思维。
同时,使用生辟的言语表达简单的道理,拉开与普通人交流的距离,维护了职业的神圣性。因此,了解堪舆风水,就能读懂古建,以及背后的秘密。
莱公别墅建筑群中,隐藏着古人什么样的风水理解,折射出于准什么样的心境秘密?
乌崖山麓石洼中的这组建筑,总体风水布局是,安国寺守中宫,莱公别墅建西北玄天、乾字位,于中丞公生祠修西南地势、坤字位,圣母庙筑西方兑字位。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的意图?
一是于中丞公生祠的密码。
生祠,用来纪念活人。常见的祠堂,一般是纪念逝者的。
于中丞公生祠,修建于雍正七年()七月,是安国寺普闻上人和同南都九、十两甲里民,王万厚、李重等的倡议下,于氏族人、山寺僧人、同南里之民,共同出资为于准修建的祭祀祠堂。
于准建生祠,应该是效法于定国。《汉书·于定国传》“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于准认为,正是由于郡中之民,为于定国之父修了生祠,于定国才任了丞相、封为西平侯。
于准、于定国虽然时隔千年,但一笔写不出两个于字。深度怀疑,建生祠这件事,系于准暗示并推动民意,实际自己出钱修建。理由是,出钱的人,是于家的大佃户王万厚、李重。撰写碑文的人,是于准的同乡张梦熊,系康熙三十三年进士,二人的任职经历多有交集。此时的张梦熊也是免职官员,石碑上的身份是,“进士第原任江南凤阳府怀远县知县”。
这个猜测也有实物印证。生祠中立有《中丞于公生祠记》,完整记载了修建的原因、意图。
开篇讲明了原因,为向于准报恩。“勒石者何?记功德也。何言乎功德?盖以其功在梵宇,德及里人,不可不立祠以报”。“公之施德于同里者,数十年矣······岁侵而不能为之灾,赋急而不能为之病。所以完其家室,长其子孙,而无失”。
结束表明了意图,希望子子孙孙长享福禄。一方面“祠成之日,见夫超拜而前者,或捧瓣香,或持卮酒,羣然而祝之曰,公之禄位至矣,愿之寿如冈如陵,与兹寺而永存”。另一方面“公之荣遇于身,无遗憾矣!愿公之裔,子子孙孙长享福禄”。
由此可见,于准修建生祠,希望聚集风水气脉,重振家族。
问题是,为什么要修建在坤字位?源头在《易经》。
《易》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象》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文言》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寓示》称,“忠厚传家,贤名必著,财多家安,婚嫁吉。以德立身,臣道忠贞”。总体来讲,坤位“用六,利永贞”。
因此,堪舆认为,西南坤字位属阴,气脉主阴德,泽被后人、恩荫子孙。祠堂修建在坤字位上,可以使后世之人飞黄腾达。再俗气一点讲,就是“人从坟里出,财从门里出”。
二是莱公别墅建筑风格的密码。
别墅的来龙去脉已经讲的很清楚了,这里主要分析建筑风格的密码。
总体来讲,别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坐北朝南,典型的北方大户民居(下文称为“大户民居”)。另一部分坐乾面巽,凿山而建的三层小楼,类似于悬空寺(下文称为“依山小楼”)。
现在进入别墅,一般是从写有“莱公别墅”的小门进入。于准活着的时候,这个门只能主人、女眷出入。来访之客,必须先从正南门外的沿山小路,向东北方向绕行余米到达砖塔,再调头向西折返余米,才能进入“大户民居”,而再达“依山小楼”。官威如此之盛,也是少见。应该另有隐情。
在中国,大凡有寺庙的地方都会有塔。一般情况下,塔建在东北方向的艮字位。这个事说来话长,与此文关系不大,就略过不提了。
“大户民居”,是三进院。
进入前门,是面积较大的庭院,没有房舍等建筑物。此地位于山之南,是阳地,冬暖夏凉。若有来客,可以停放轿子等物品,随行轿夫可以就地休息。
通过高大的二门,就进入前院。前院地势狭窄,仅有六间小房。房子为南房,应该是护院家丁及下等佣人的居所。
再过穿堂,就进入了正院。正院地势宽阔,上房坐北朝南,为五眼平房,分为两个套间。东面有两间厢房,与穿堂相连。上房的西面,依山势,修建了望月亭。
这一组“大户民居”建筑极有特点。建筑整体沿乌崖山东西走向而布局,横排四合院,形成了三进院落。粗犷之中匠心独具。既有北方民居的实用性,又有官家大院的庄严气派。
我个人认为,最有灵气的建筑是,望月亭。充分利用乌崖山由北向南,自然转向形成的犄角,修建了一个“满月门”,活生生在天地之间,隔出了一个拱形小亭,充满江南水乡的灵动之气。
遥想雍正四年仲秋之夜,“莱公别墅”落成典礼。于准携陈壮履、普闻上人、于灏、张梦熊以及于家众子弟,在此亭中赏月、饮酒、作诗、题文。酒酣胸胆尚开张之际,于准欣然命笔撰写了《重修安国寺碑记》,“于是庀材命工,无者增之,陈者易之,狭者广之,卑者崇之”。陈壮履立即附合,“余与中丞忝王谢戚,因拜手援笔记之,并志景仰之私”,撰写了《于清端公读书楼记》“昔李忠襄少日读书清凉寺,振攘之际,督师滇南,晋位大司马。其孙芾过金陵,构屋三楹,为述德扬芬之堂,当时传之。今中丞顿还旧观,不失古人用意。余知其抱此遗经,以授子若孙,继武余烈,较之乐斯楼之乐为何如耶?”
宾主相欢,各取所得!因为是文人相聚,留下了一篇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探幽其当时心境!这正是传统儒家讲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一!
“依山小楼”极为独特。
出了望月亭向右转,走过仅容单人通过的小门,就到了依山小楼。此楼建在乌崖山半山腰,楼宽约20余米、深不足五米。《安国寺石室文》称其“至极北极高之所”“上顶悬崖,下临无地”。硬是在半山腰的石缝中间,修起了二层楼。最为独特的是,在二层楼顶,硬生生在石头上,人工开凿出一间,五米深、三米宽的石室。
“依山小楼”的用途,极有可能是佛堂。现在里面还供奉一尊观音菩萨。另外,此楼的建筑风格,与安国寺大殿、于中丞生祠、“大户民居”完全不同,不属于山西建筑风格。反而类似于承德外八庙,受蒙族和满族影响的,藏传佛教建筑风格。
问题来了,于准在西北乾字位,修建藏传佛教的佛堂给谁用?
于准想礼佛,前有“溪声山色”的安国寺。想祭祖,于家祖祠、中丞生祠都可以。何必多此一举,花费重金修“依山小楼”?
解开这个问题,还是要通过堪舆选址说起。
“依山小楼”修在了乾字位。
《易》称,“乾,元亨利贞”。《彖》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象》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寓示》称,“顺时而做,顺天而行,能在大业”。总体来讲,乾位“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乾位属阳。人们常说的九五至尊,源于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乾位,在中国有非常特别的含义。乾坤就是天地。在乾位修建佛堂,目的也如前文所讲,期望能够东山再起。
三是圣母庙已经损毁无存,不好分析。
修建的位置大约是在安国寺正西,间于莱公别墅与于中丞生祠之间。主导修建是于灏及儿子。相关记载是安国寺乌崖山右臂一枝有阜圪然处,移造圣母庙。因见不到实物,相关资料也少,不便于轻言。但是,其修建的理论依据,依然如前两处所言。
四是风水之“水”在哪里?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风为聚气,安国寺、于中丞生祠、莱公别墅,修建在中宫、坤、乾等气脉之上。
乌崖山整体风水极佳。东西南北的形态为,“北高千仞,东西环抱,南则虚远无际”。山形峻朗有形,“其山之全体,皆以土为肤,以石为骨。山北之峪岈幽窈,并无肤土,但见石骨崚嶒,参差丛出”。
但是,最为重要的水在哪里?
安国寺中有胜景——听月泉。
道光年间永宁知州王继贤写过《听月泉记》。记载寺中山泉,“自石隙出,虽大旱不断流,附近左右居民,咸集饮于斯”。并称赞此泉“夫以山得泉,泉不以山期,山亦不与泉期,而自在流出,遂成胜境”。
听月泉与圣母庙,同处正西面的,兑字位。左有莱公别墅、右有于中丞生祠。泉水流向有多次调整,不好确认。
但是依据风水布局的理论,可以推测出来相关流向。
中国所有的风水理论,祖师爷都是《易经》,相当于“体”。具体到每个科目,又有多个方向,可以称为“用”。比如风水的水法,就有“十二长生水法、四大救贫水法、羊刃禄堂水法、正神零神水法、七星打劫、文昌水法、八煞黄泉水法”等等。
通过确定方位之后,调整水的来向与去向,形成先天位、后天位、宾位、客位、天劫、地刑、案劫、辅卦、正窍、三曜等。达到荫泽子孙、荣华富贵。
于准修建这组建筑群的目的,我也是猜测,不敢肯定。
但是不论如何,安国寺风光极好、风水极好。可以大力推荐,成为人文旅游休闲的佳境!顺便沾沾灵气,说不定子孙考上清华北大、抑或者实现财富自由,也未可知!!
六、谁是真正的主人
大约雍正八至九年(—),于准死了,死得无声无息!
不靠谱百度。百度上查“于准(?—)”“雍正三年恩复职衔,雍正九年去世”。年是雍正三年。雍正九年是年。还写于准为于成龙守孝,没有一点常识。从清史稿、安国寺碑文等内容考证来看。雍正三年,乙巳年,公元,雍正诏见于准,并恩复原职。雍正七年,已酉年,公元,郡人为于准修建了生祠,证明还活着。
发生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于准是免职官员,正史记载不详。《清史稿·于成龙于准列传》“雍正三年,复职衔。寻卒”。“寻卒”是什么意思?寻应该解释为“不久”。而不久,又到底是多久?这就不好确定了。抑或者是清史稿编撰不准确。另一方面是于准直系后裔,再一次受到打压,只能写个家谱自己珍藏,而不敢写文章、刻石碑。反正我没有看到相关的实证材料。
无论如何,像百度这样一个大公司,不经考证、胡说八道、自相矛盾地提供百科知识,肯定不大好。我也懒得扫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