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的平凡
是一生的必修课
哈罗德·弗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老头。不仅事业上毫无建树,六十五岁了也一事无成,家庭关系也复杂冷漠。他好像什么都做不好,就连切一个面包都会弄得一团糟。各种的积郁与痛苦堆叠在一起,让哈罗德陷入极度自卑与自我否定中,愈发消沉。直到他收到奎妮的信。得知老友罹患癌症,即将离世的消息,哈罗德难过极了。他很想告诉老朋友自己有多遗憾,可天生不善言辞的他,最后只能无奈地在信上写下一句“祝你身体早日康复”。在寄信的路上,他决定不管怎样,都要见奎妮最后一面。旅途就此展开。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每个人虽然是独特的,却又是一样的。一样会为不完美感到焦虑,一样会重复犯各种错,一样普通而渺小。哈罗德开始梳理自己的一生,直面自己的平凡,不跟自己较劲后,才发现人生竟能如此开阔。知乎上有个话题: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只是个平凡人?有回答说:高中的时候,努力学习,最后还是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大学毕业时候,用力证明自己,可最后去的公司,并不如自己想象中那样厉害;工作后,拼尽全力完成KPI,到最后却发现,再怎么拼命,不过是日复一日过着普通的一生。然而周国平说:“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其价值。伟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人生才是圆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其一生,都只能过非常普通的生活。欲望越大,企望越高,只会让自己越累。接受平凡的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认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摆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和姿态,去享受生活给予自己的每一份小确幸。一个人真正的强大
从改变自己开始
周鸿祎曾说:“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后的输家是你自己。”然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一边消极懒散度过每一天,一边哀叹生活千篇一律没有丝毫改变。与其抱怨命运不公,不如大胆改变自己,打破原地不动的生活方式,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未知和挑战。当你敢于逃离舒适圈,自然会拥有更丰富的生活。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哈罗德自退休后,便躲在自以为的舒适区里,过着温水煮蛙般的日子。虽然他也想过出去走走,但是现在出去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修修草坪,而他昨天才刚剪过。起初,哈罗德很满意这样的生活,毕竟于他而言,再没有比这更让人觉得安逸的了。慢慢的,哈罗德开始在安逸中焦虑。他不仅头发掉的更多了,还失去了睡眠。后来因为机缘,他要拯救奎妮,才终于决定让自己动起来,用双脚走到奎妮所在的城市。当哈罗德克服了惰性,打破自己想要维持的安逸生活后,他的整个生活不再是一滩死水,人也透着一种自信。当有人询问他是否真的从心底里相信可以走到贝里克时,哈罗德回答:“只要敢一步接一步往前走,总会到的。”世界上最难的事从来不是已经做的,而是还未去做的。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有想做的事情,却因习惯呆在舒适区,懒得踏出第一步去改变。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会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你满足于稳定的工作,乐于躺平,舒适过头了,人也废了;你明明厌倦自己的碌碌无为,却总原地踏步,不敢朝着目标迈出一步;你想在困难来临时,完美地绝境反击,可因为害怕,就选择用短暂快感来麻痹自己。精彩的人生,从来不会垂青躺在“舒适区”的你。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改变自己,人生才有更多选择。放下过去的痛苦
才能迎接崭新的生活
哈罗德和妻子莫琳曾有一个孩子,名叫戴维。戴维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成绩名列前茅,从来不需要父母任何协助,他甚至考上了剑桥大学,可十八岁那年,他自杀了。失子之痛让哈罗德和莫琳渐行渐远,有一段时间,他们都冲对方大吵大闹。莫琳责怪哈罗德说他应该做个更好的父亲,哈罗德懊悔于自己对儿子缺少太多关心。“如果我平时多关心戴维,早些知道他患有抑郁症,就好了。”“如果在得知他对酒精和药物上瘾的那天,我把他抱在怀里就好了。”戴维的死让哈罗德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中,他喝得酩酊大醉,失去控制闯入酒厂做了很糟糕的事。莫琳搬进了戴维生前的房间,整日对着戴维的黑白照片自言自语。夫妻俩无话可说,彼此之间隔着深不可测、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朝圣,让哈罗德和莫琳彼此审视自己,最终放下过去,重归于好。哈罗德不再懊悔于自己一次次缺席的拥抱,而是学着怎么去关心,怎么去爱;莫琳不再把过错归咎于哈罗德身上,她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看到哈罗德不善言辞背后隐藏着的爱。当他们彻底和过去的不幸告别后,崭新的生活也随之而来。《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话说:“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没有人能一生顺遂,生活也不会一直眷顾谁。放下错付的感情,才能拥有新的幸福;放下过往的痛苦,才能开始享受生活;放下内心的枷锁,才能重新认识自我。人生就像修剪花枝,你总要学会恰到好处地剪去不好的枝桠和叶片,才能拥有另一片海阔天空。故事的最后,哈罗德终于来到了疗养院,见到了奎妮,尽管她已形容枯槁。他把自己一路上挑选的纪念品送给了她,像大多许久未见的老友一样回忆过往。在那之后,奎妮走得很安详,几乎像个孩子一样。虽然哈罗德未能救活奎妮,但他却通过这趟一个人的朝圣,改变了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他自然的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伤痛,接纳曾经卑微的自己,去爱在身边的所有人。世事无常,难免无奈。命运给予在我们苦涩和伤痛人生的同时,亦赐予我们重新生活的能力。接受该接受的,改变该改变的,放下该放下的。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我们都有过去,都有遗憾,但发生的事情无法更改,好好珍惜当下,才能不负未来。”
—END—
作者弃疾子,文章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