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主要是指豫州汝南,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自春秋战国时代有建制,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上自秦、汉,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军、府治所,为八方辐辏之地。现辖3街道办事处7镇7乡,个村(居)委会,总人口为93万(年),总面积平方公里。
汉置汝阳县。年改为汝南县,因在汝河之南,故名,汉为汝阳,似为后来河水改道所置。一说西汉置汝南郡,因辖区大部分在汝河流域南部,故名。
我的家乡汝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三国时期称汝宁府;南北朝时叫“悬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相传三国时刘备在此操练过兵马,城中遗有一处相关的古建筑叫“后龙庭”,附带着一个很大的练兵场。城中心还另有一处点兵的大校场。南宋晚期,宋军联合蒙古军与金兵大战,金兵最后就战败在汝南与上蔡之间。
可随后蒙古又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由于这次改朝换代的战争发生在汝南,汝南也因此扬名。
汝南城历来是中原的文化中心。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做官的人很多,这一点只从牌坊的数量上就能知道。解放时仅城里就还分布着十多座牌坊,每座牌坊都对应着一位职位相当的官员,相应地都有一个故事流传于坊间。
汝南成廓坚固,城墙高大厚重。外墙砖石结构,内由黄土夯成。高两丈有余,宽丈余,其上可行车走马。
城有东、南、西、北四关,每道关都是两道城门,中间为瓮城。每座城门上都修有城门楼,周围还分布着碉堡。
东关更为特别,有五道城门,在大石桥外。与其对应着的北应街和南应街还还分别修有城门。城墙与建国后逐渐拆除,现仅余北城门。
城外是护城河。汝河由城西北而下,把汝南包围大半向东南逶迤而去。北门外和东门外的护城河是天然的汝河,西门外和南门外却是人工开挖的护城河,与沙河相通。
这些护城河宽都在三丈开外,深也有丈余,把个汝南城包围的严严实实。再早的时候,护城河上装设有吊桥,防备兵灾匪患。
西门在老百姓意识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门。原因是西门里有一座监狱,西关外古时就有一个刑场,人称“万人坑”。有儿歌唱道:出西关,过吊桥,拐个弯,头掉了。
梁祝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梁祝,汝南马乡梁祝故里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
相传,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万松书院就读。
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
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又传:祭拜时,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至今,当地仍保持着梁祝两姓互不通婚的习俗。
年12月,汝南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年6月,汝南梁祝传说又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梁祝文化,扩大驻马店和汝南在全国的知名度,汝南县特申请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
年4月3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文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汝南县马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原马乡镇行政区域,整体划归梁祝镇管辖。这是中国首个也将会是唯一一个以梁祝命名的地方行政区。
南海禅寺 小南海
位于城外东南隅,系历代筑堤取土的洼地,积水成湖。经明清近年的营建修筑,形成了西起悟颖塔,东至汝河滨,南临大堤,北至城壕,总面积近多亩的风景区。
雍正元年(公元年)在南胡建立了南胡书院,书院背靠城河,面向南湖,东南隅有积土垒石的假山,假山上建有凉亭。明代在院内建黄鹤楼,斗拱飞檐,雄伟壮观,怪石纵横,曲径登楼,有碑一统,上书“鸢飞鱼跃”。
另一巨石上雕“登瀛”二字,据传是清朝乾隆皇帝南下私访,夜宿小南海是所书。旧日的小南海,碧波千顷,鸟语花香,寺观相望,古塔耸立,高僧云集,经声盈耳,素称“汝上第一景”。
古代主要建筑有观音阁、大士寺、准提楼。民国17年(年)冯玉祥督豫,曾下令打神扒庙,小南海庙祀神像遭毁。
民国20年(年)后,得到修复,并移关羽、岳飞石像于此,重修山门,建砖拱小桥一座。现南海禅寺即在小南海区域内。小南海的美丽风光不仅为汝南人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吸引了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来此游玩吟对。
李商隐、颜真卿、韩愈、柳宗元、秦观、苏轼、欧阳修、何景明等文坛巨匠,因不同原因来过汝南,或为小南海风景,或为汝南发生的事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文章、诗词和书画。
南海禅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汝南县境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年),历史上被誉为蔡州“八景之一”。
年台北大香山观音禅寺主持--明乘大法师在故乡出资1.5亿复建此寺。台北白圣法师的舍利塔,也建在此寺院中。
年9月24日,来自台湾、泰国、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法师、高僧及社会各界人士余人,参加了白圣法师舍利塔落成典礼。
整个寺院建筑结构严谨,构思奇妙,宝刹宏伟,琳宫璀璨,气势恢宏,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佛教寺院。
国家AAAA景区,位于中国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县城东南隅,占地余亩,已建面积余亩,寺域开阔,建筑浩繁。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殿基2米,平面呈边长80米的正方形,建筑面积达到了平米,远远超过了建筑景观故宫太和殿与曲阜孔府大成殿的建筑规模。
大雄宝殿台基上雕刻的花岗岩质罗汉,集中国20多处罗汉堂之精华,聚优秀雕塑工匠、设计人员于一堂,精心雕塑,风格殊异。天王殿、观音殿、文殊殿、普贤殿四大配殿,三重飞檐、高大雄伟。
南海禅寺山门牌楼长50米,高31米。在山门内长米,宽20米的甬道上,自北向南依次按12因缘、12生肖、12菩萨,建筑了12座花岗岩牌坊,风格独特,巍巍壮观。
南海禅寺东北部是白公上人舍利塔院,亭台碑碣错落有致,布局得当。为白公上人建造的舍利塔,以花岗岩质雕刻而成,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东南亚现代建塔艺术风格为一体,既高大雄伟,又典雅别致。
天中山
天中山又名天台山,位于汝南县城北两公里处,占地约平方米,高3.6米。因颜真卿亲书“天中山”的碑文而得名。简介 天中山又名天台山,原是一座圆形小山,占地约平方米,高3.6米,位于汝南县城北两公里处。
据史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又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另一说为古代无钟,白天的时辰只能用日影的变化来计算,汝南旧志记载:“自古测日影,以此为正,故筑土累石以记之”。
所以称汝南为天中。“天中山,三尺三,来到天中山,一步可登天。”这是流传于汝南民间的歌谣。有点夸张,但很传神。
“三尺三”,极言山小;“登天”,也反映了天中山与天地通灵的神秘。的确,天中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它只是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或者说一种图腾。
天中就是指今日河南的汝南,天中山就在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据《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为天中。”
据传,天中山与汝南城形成北斗七星的布局,北城门命名为北拱,含拱卫江山之意,并由此催生中国城建南北中轴线基础,但汝南城南北城门却并不在一条线上。
由于此处地理位置特殊,周武王在此筑天中山一座,上置土圭,测日影考分数以此为正。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的“天中山”碑文至今尚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登天中山、游南海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不朽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语道出了天中宝地的钟灵与神奇。
近几年县镇府加大对群众娱乐设施的建设,天中山作为重点之一,现已经被建成汝南县最大的休闲,娱乐的地方。如今被命名为“天中山生态园”。
开元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建造大寺一座,以“开元”命名,这就是开元寺的由来。开元寺是唐玄宗为超度在水、陆战争中死亡战士的亡灵,下令在当地建造的寺院。
可以说,那里发生过残酷的大规模战争,那里就有开元寺。开元寺的主要法事是水陆法会:主要是超度亡灵到极乐世界,生者安宁开元寺,坐落在汝南城东门里路北。
据《汝宁府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年),明洪武十八年(公元年)重修,清顺治五年(公元年)又经修茸。寺内后殿五楹是清顺治十四年(公元年)增建,同时建寺内二门和三门。
民国初,该寺不少建筑毁于兵乱,现仅存前后两殿。前殿建筑在高2尺许的台基之上。台基前伸展,呈月弧形;有台阶五级,拾级而上,可直通大殿,屋脊硬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
殿长15.6米,宽9.8米,高12米,顶部覆盖绿色琉璃瓦,梁架为七架檩。明间、补间有前廊,两端有耳房,前额枋有木刻装饰,无斗拱。后殿建筑格式与前殿有同有异。后殿没有台基,平地起建。
面阔五间,屋脊硬山式,进深三间,殿长17米,宽10米,高11米,顶部小青板瓦覆盖。梁架为七架檩,前后单步梁,中间二间为前廊式,两尽间为耳房。
此殿上面无脊饰,无斗拱,额枋上有透花木刻装饰。该寺原供奉有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如来佛等神像.清末汝宁府,改开元寺为汝宁府城隍庙,塑有城隍爷泥像,置于后殴。
一时热闹非凡,香火极盛。前后两殿内的四壁上,皆有壁画,工笔细描,生动形象。殿前殿后原有参天古柏多株,郁郁葱葱;还有石碑10块。开元寺成了香客云集之地,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清末时较为鼎盛。民国以后,改为学校。后改前殿为杂技说唱之所,改后殿为戏楼,其盛景似开封相国寺。
由于历经沧桑,战乱频繁,古柏、古碑皆遭破坏,只有开元寺前后两殿巍峨耸立,不失为豫南地区古代建筑上乘之作。汝南县人民政府于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宿鸭湖
宿鸭湖位于汝南县罗店乡东2公里处,北起玉皇庙,南至野猪岗,东临桂庄,西到别桥。
始建于年,水库东岸南北土坝全长35.29公里,高58米,挡防浪墙长0.5米,坝顶宽4—7米,拦蓄板桥、薄山水库等上游来水,蓄水面积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1万亩,出产的鱼达30多种,其中产量最多的是鲤鱼、鲫鱼、鲢鱼。
宿鸭湖是目前是亚洲面积最大平原人工水库,有“人造洞庭”之美誉。可谓“百里长堤锁洪水,万只野鸭戏游鱼!”水库东岸南北土坝全长35公里,湖水面最宽处1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库区面积平方公里,库区占地35万亩,库容8.2亿立方米。
湖西岸有6万亩森林植被和万亩芦苇荡,环湖坝堤上有数万棵绿杨翠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目前已申报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原本并没有湖泊,而是一个河沟纵横、十年几涝、野兽时常出没的地方。
时过数年,元朝皇帝将其儿子封在汝南,王爷生性残暴、善于骑射,一年春天,王爷带领卫队出城代天子巡视一方,竟发现此处天有飞禽、地有走兽,心中狂喜异常,随即拉弓搭箭,射中一只狐狸,谁知狐狸未死,却带箭逃跑了。
王爷就在后边紧追不舍,不料却被村庄挡住了视线。王爷十分气了,吓令“跑马圈地”,决定把这块土地作为御用猎场,刻着“御用猎场,禁地”标牌插在了方圆四五十里的土地之上,场内村庄一律拆除,百姓限期迁出,违令者全家抄斩!
从这时起,直至明朝灭亡的三百多年间,这里一直是汝南藩王的“御用猎场”。
人们不满地称它为“官场坡”。长期河道失修,洪水泛滥,每逢夏季,一片汪洋。成群结队的野鸭、水鸟,纷纷飞到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官场坡成了野鸭水鸟的世界。
所以人们又改称“宿鸭湖”。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部40万血战汝南城下,活捉了王爷,“燕王庙”被焚,史称“汝宁府之战”,这片土地才又回到百姓手中。
董永故里
在位于汝南县境内的宿鸭湖水库西岸有前董会、后董会两个村子,这两个村是年修建宿鸭湖水库时,从库区迁移出来的,因董永与七仙女在此相会而得名。
董会村东边有条古老悠长的河,就是古代的练水,今叫练江河。传说练江河上没有桥,来往行人要靠坐船摆渡或蹚水过河,很是不便。
乡亲们曾几次捐款修桥,可钱都被贪心的葛员外霸占了,桥一直没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乡亲们,决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桥。
她请天上的众姐妹帮忙,把天宫后花园石山上的石头偷偷搬了下来。很快,一座石桥就修成了。雄鸡一叫,众仙女起身告辞,情急之中。她们的脚踏在石桥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那块印有脚印的石头,被传为“仙女脚印石”。
宿鸭湖西岸罗店乡有个村庄,叫大石磙庄。这个村名与仙女桥有关。传说织女想给乡亲们修桥。趁夜里往西山神仙老头儿那儿借石头。
石头怎么运呢?织女说:“把它变成羊吧,我赶回去。”于是织女就赶了九只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桥上,一只羊别了腿,走不动了。这座桥就叫了“别桥”。
织女看看天快亮了,赶紧赶着其他的羊往前走,终于赶在鸡叫前修好了桥,但是这座桥少了一个桥墩。那只落在别桥的羊,鸡一叫就变成了一个特大号的石磙,再也没人能搬得动了。
于是,它就永远留在那儿了。它所在的村庄也因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庄”了。这个石磙上,至今还能看见一个绵羊盖(羊尾巴)一样的东西呢。
清朝嘉庆元年的《汝宁府志》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中有如下记载:“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汉末奉父避兵,寓居汝南。家贫佣耕,父亡无以葬。
乃从人贷钱一万,曰:‘后无钱还,当以身作奴。’葬毕,忽道遇一妇人,求为妻。永诣钱主,令织缣三百匹以偿。一月而毕,辞永去。乃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汝偿债。’言讫凌空而去。”
同书还记载,在董永与七仙女相遇的地方,后人曾在此修桥一座,命名为“遇仙桥”,并建庙一座,名为“仙女庙”。仙女桥、仙女庙都是汝南的游览景点。
年,汝南县文物管理部门在该县三里店乡(今古塔街道办事处)十里铺村(位于宿鸭湖畔)发现一通石碑。
碑上横书“仙女桥”,竖书“汉董永遇仙女□”(残部疑为“处”),右上角竖书“道光丁末年”,现存放于汝南县文物管理所。
年,汝南县人民政府在三里店乡十里铺湖东村西宿鸭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矗立的碑亭,向人们讲述着董永遇仙的美丽传说,也昭示着董永为父尽孝的孝义,寄托着人们对甜蜜爱情的不懈追求。
年,董永与七仙女传说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悟颖塔
悟影塔---无影塔位于河南汝南城南,俗传冬至正午无塔影,故称无影塔;相传为唐代和尚悟颖所建,故又称“悟颖塔”。塔面南而建,呈六角形,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约二十余公尺。
塔身自第一层以上宽度渐小,高度亦均匀递减,故塔之轮廓呈现优美之抛物线形。
塔身下为单层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砌砖雕花卉及动物画像。塔身第一层南壁有圆券门,北壁有砖刻四抹球纹格扇门,其余四壁则有砖刻球纹格眼之方形假窗及破子棂假窗,造型优美,玲珑秀丽。
塔檐下为仿木结构之斗栱装饰,各层塔壁或嵌砌佛像雕砖,或辟设圭门、壸门、圆券门。翼角下为砖雕双瓣之老角梁头,衬以砖雕飞檐、瓦件,形似飞鸟展翼。
整个塔体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基座为单层须弥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横柱分隔,横柱间的砖面上,雕有山羊一对,童子两个,还有莲花、牡丹、腊梅、桂子等花卉图案及盆景。
在须弥座上,设五铺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台数室,塔檐下砖砌仿木结构的五铺作出的双抄斗拱,塔身九层。
年修葺时,在第八层中间发现一块长0.45米,宽0.28米,厚0.08米的石刻志名,上刻有“隆庆元年崇藩施财重建宝塔”字样自塔之建筑结构分析之,本塔应建于北宋中、早期,为豫南地区现存最古之砖塔。
年3月31日无影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悟影塔---无影塔位于河南汝南城南,俗传冬至正午无塔影,故称无影塔;相传为唐代和尚悟颖所建,故又称“悟颖塔”。
塔面南而建,呈六角形,为九级楼阁式砖塔,高约二十余公尺。塔身自第一层以上宽度渐小,高度亦均匀递减,故塔之轮廓呈现优美之抛物线形。
塔身下为单层须弥座,束腰部分嵌有砌砖雕花卉及动物画像。塔身第一层南壁有圆券门,北壁有砖刻四抹球纹格扇门,其余四壁则有砖刻球纹格眼之方形假窗及破子棂假窗,造型优美,玲珑秀丽。
塔檐下为仿木结构之斗栱装饰,各层塔壁或嵌砌佛像雕砖,或辟设圭门、壸门、圆券门。
翼角下为砖雕双瓣之老角梁头,衬以砖雕飞檐、瓦件,形似飞鸟展翼。整个塔体外廊呈抛物线形,塔身基座为单层须弥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横柱分隔,横柱间的砖面上,雕有山羊一对,童子两个,还有莲花、牡丹、腊梅、桂子等花卉图案及盆景。
在须弥座上,设五铺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台数室,塔檐下砖砌仿木结构的五铺作出的双抄斗拱,塔身九层。
年修葺时,在第八层中间发现一块长0.45米,宽0.28米,厚0.08米的石刻志名,上刻有“隆庆元年崇藩施财重建宝塔”字样自塔之建筑结构分析之,本塔应建于北宋中、早期,为豫南地区现存最古之砖塔。
无影塔被国务院批准年3月31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
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
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
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汝半朝
在汝南悠久的历史当中,曾经出现过一个文化灿烂、群贤辈出的时代。这个时代足以让天中的后人引以自豪。这就是东汉时期的“汝半朝”现象。(其中亦出现西晋“汝半朝”时期和明朝”汝半朝“时期。
“汝半朝”起于何时,终于何日?一般的说法都集中在东汉。但仔细想来,它应该起于西汉、盛于东汉,结束于明朝才对。“汝南固多奇士”,自有史以来已成定论,只是到了东汉,才更加显赫而已。
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年,刘邦率军队一路拼杀,占领咸阳,秦王朝自此灭亡。西汉初年,汉朝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设“三公、九卿”。地方上设郡、县外,还在各地分封诸侯。
高祖四年(公元前年)第一次在汝南设郡,即汝南郡。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今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后迁至上蔡岗山、汝南汝阳(今汝南),下辖37县。
管辖范围包括今驻马店、信阳、漯河、平顶山、许昌及安徽阜阳等地,成为汉王朝23郡之一。汉王朝在夺取政权后,吸取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推行一系列开明措施,提拔任用了一批贤臣廉吏,使西汉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王朝之一。
而当时汝南郡地处中原,洪河、汝河、淮河贯穿其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汝南郡为天下大郡,人口接近万,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整体水平高出全国其他诸郡。
因此,从西汉末开始,汝南籍为官者已登朝入府,为他人所羡慕。到了东汉时期,更是群贤竞秀,为世人瞩目。
据后人统计,当时汝南人入朝为官石以上职位的就达60人,《后汉书》中有名有姓有传的更是数不胜数。因此,史书上称,“汉末论党季,汝南实其渊”。
三王墓
《雌雄剑与三王墓》中说:在汝南西南70里,纪桥村西头有座墓冢,就是有名的三王墓。即现汝南县和孝镇薛岗村冀桥村民组西北角。属汉代古墓。墓的主人并不是三个帝王,而是本来各不相识的人。
三王墓的故事,无论在汝南乃至全国,都渊远流长。相传在战国的时候,野心勃勃的楚王,命剑工干将、莫邪夫妇铸造锋利无比、能飞起杀人的宝剑。
他知道楚王的残暴,不敢推托,只得答应下来;楚王送给他童男童女,用以祭炉炼剑.善良的干将向楚王柬告:炼剑不用童男童女祭炉,楚王不听。
于是干将就带着这些心中忐忑不安的童男童女,跋山涉水,来到裳溪。(就是现在河南西平的酒店)裳溪南临龙泉水,北靠裳溪河,西北是铁山,东北为冶炉城。
当初越国欧冶子曾在这里炼过龙泉、泰阿、工布三把宝剑。干将走遍名山采集铁矿石,但旷日持久,流不出铁汁,干将发愁,童男童女恐惧。莫非真要童男童女祭炉?
干将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投入炉内。添石加炭,要童男童女们奋力鼓风。历时三年,铁水流出了,铸造了带有鱼纹和水纹的两把光芒四射的雌雄宝剑。干将释放了童男童女,他们向干将、莫邪叩头拜谢,回家去了。
宝剑铸成后,干将对莫邪说,我要去献剑了,楚王残暴、贪婪,他得到宝剑,怕我再给别人铸造更加锋利的剑,必定杀我。我现将莫邪剑献出,干将剑留家中保存。
你已有孕,我死之后,若生男让他长大后为我报仇。说罢背起宝剑上路了。楚王听说献剑,喜不自胜。
但相剑官鉴定,此剑应有两把,此乃雌剑。楚王闻听,逼干将交出另一把宝剑,干将不认,就把干将杀了。
莫邪听说干将被杀,恐怕楚王派兵来搜查,就带着小儿赤比,到远乡避难。待赤比长到十六岁,莫邪将父亲的被杀和复仇的心愿告诉了他。赤比怀着沉痛的心情,背起宝剑复仇去了。赤比走后,莫邪也自缢而死。
楚王杀干将之后,夜梦一个宽额颅的孩子,声言要为父报仇,于是图像捉拿,悬赏千金。再说赤比找楚王复仇的途中迷失道路,不觉失声痛哭。
这时山中来了一个道士,问明赤比痛哭的原委。道士原来也是剑工,为楚王迫害,来山中避祸,听到赤比的陈说,义愤填膺。对赤比说,楚王正悬赏千金,要你的头,你这小小年纪怎能复仇!
我愿意为您复仇,需要你给我两样东西,就是你的头和剑。赤比毫不犹豫,抽剑砍下头来;双手捧头,僵立不动。道士说:“你放心吧,仇一定替你报仇!”赤比的尸体立即倒在地上。
道士埋了赤比,背着宝剑,提了人头,奔向楚国的都城,进宫见到楚王,向楚王奏明这就是大王要缉拿的那个孩子的头和想得到的宝剑。但请大王要把他放在大锅内煮烂,免得日后成精作怪。
于是楚王命人支起大锅来煮,三日三夜,头仍在锅内跳跃.睁眼张望。道士奏请大王亲临观看。楚王就率领大臣来到锅边,正看得出神,道士拔剑将国王的头劈落在锅内。
道士自知难逃一死,也举剑将自己的头砍入锅中,等大臣们清醒过来,三头已煮得稀烂.不能辨识,只能将烂肉分成三份和三个头骨,装在瓦罐之内,埋在宜春境内,名曰三王墓。
也有另一版本的传说:干将的儿子名眉间赤,炼剑的时候楚王未曾派童男童女祭炉。干将向楚王献剑离家时,向妻子莫邪说明雄剑保存的地方,是“出门望南山,松生石下,剑在树背。”
后来,当眉间赤长大,要复仇寻找这把剑时.发现南山就是门前的一座假山,假山上有株仿造的松树、劈开松树,“果然里面压着一把宝剑”,眉间赤复仇走后,没有说莫邪自缢;在途中也没有遇见道士,而遇上了个荆轲、专诸似的“侠士”。
侠士愿意替眉间赤复仇,要的也是眉间赤的头和剑。他走到马乡南边,恰遇着楚王从郑国回来,在这里宿营。向楚王献剑的奏请、煮头的场面、三个烂人头的处理,两则传说都是一样的,只是煮人头的地方是在“三头铺”。
三王墓与干将、莫邪剑的故事在《列异传》、《搜神记》卷十一中都有记载。
后龙亭与金哀宗陵
汝南古称蔡州.汝南城古称悬瓠城。城北隅有一片空旷地,三面环水,形若瓠蒂,南北朝时是个大粟园。汝南城白玉街北端有一个村庄叫张彦庄,其原名叫“葬颜冢”,葬颜冢在后龙亭河湾北岸,埋葬着金王朝最后一个皇帝及其将士,也记录了一个王朝覆灭的全过程。
金朝正大四年(年),蒙古灭西夏之后,挥戈东征,由南北两路对金王朝发动进攻。金人原是北方犷悍健斗的女贞族,先灭辽、后侵犯中原,把宋朝赶至长江以南,势不可挡。
到了金哀宗完颜守绪时,“迨安富贵尊荣既久,浸习淫靡,武以不競。”金哀宗抵当不住蒙军的攻势,于金天兴二年(年)放弃汴州(开封)逃往归德(商丘),又逃到蔡州(汝南)。
到了蔡州,金已无退路。就在瓠顶处(今后龙亭)扩建行宫,修建山亭幽兰轩等亭台楼阁,并“选美女备宫中使令”,还忘不了骄奢淫侈的生活。
九月初九,哀宗正举行“重九”拜天礼仪时,南宋和蒙古联军围困蔡州。腊月初七.蒙古军决练江河,宋军决柴谭入汝水,大水包围了蔡州城。到了次年正月,金军已濒临绝境。
守城的4个元帅、3个都尉相继战死,叛降者不断。哀宗只好让禁卫、近臣分守四门。城内军民早已断粮。连马鞍、皮靴、鼓皮一类能食用的东西都煮吃殆尽。
百姓老衰互食,诸军每日以人畜骨和着树皮、菜叶充饥。正月初九.蒙古军在西城凿开一洞,由此攻人城中。
金哀宗自知败局不可挽回,便连夜召集百官,传位于东面元帅完颜承麟。承麟固辞,哀宗叹道:“朕传位于你是不得已的呀!我肌体肥重,不便鞍马驰突。
必死无疑。你平日矫捷有将略,万一幸免.咱们金王朝才不至断绝香火。”次日.完颜承麟登极。百官称贺毕,立即出宫抗敌。此时城南宋军架云梯攻城急猛,守将乌古论镐降,宋军蜂涌人城.喊杀震天。
尚书右丞完颜仲德领精兵一千迎着宋军展开巷战,因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完颜仲德不敢恋战,退保子城(行宫外墙)。金哀宗见敌兵已围行宫,生怕被俘受辱.便遥拜祖宗,在幽兰轩内自缢而死。
完颜承麟闻之.忙率群臣人宫哭奠,谥日:哀宗。奉御完颜绛山焚哀宗尸骨,葬于汝水滨。完颜仲德率残余的将士尽投汝水死。完颜承麟也死于乱军之中,金王朝灭亡。
战后,当地百姓在汝河北岸金哀宗墓旁挖了一个大坑.把完颜仲德及其将士的尸首,葬人大坑内。因金王族是完颜氏.这个大冢称之葬颜冢。后这里聚集成庄,取其谐音叫张彦庄。
年张彦庄迁至河南岸后龙亭东侧。城陷后.金行宫烧了三天三夜,只剩见山亭。又称后龙亭。
明清两代,此处建有龙庭一所,仿京制而规模小,正中设“御座”、“御案”,案上供“万寿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每逢朔望,国家大典和喜庆日子,地方官员至此集体朝贺,犹如“面君”.因龙牌之处建有亭牌。
民国13年(年),改旧龙亭广场为公共运动场.民国29年(年)又改为汝南体育场,拆除旧亭,扩建运动场,场北建平台,台上覆厅三楹,曰之:司令台。
台东壁有石碑一通,上文是“金宫被焚之后,遗址岸然若大箕翕张。面南而背北,内开广场数十亩,墟墓萝草,荒凉芜秽,而龙亭翼然峙其中,则金代建都之旧迹也”.此碑至今犹存。
年,县人民政府在原址上建公共体育场。场前是汝宁镇一中,场西、北两面是县教师进修学校大楼,场东是张彦庄。
北关大桥(宏济桥)
位于县城北门外,紧靠城垣。初为木桥,明弘治18年(年)知县雷宗始创石桥,嘉靖年间知府黄似华重修。总体结构上,多为元明遗物,由此可认为该桥创建年代应为元末明初。
该桥为五孔实腹式石桥,南北长55米,东西宽7.3米,高10米,青石漫砌桥面,两边有栏板,青石望柱护围,望柱根,其中有元代6根、清代8根,其余均为明代制作。
柱高1.2米,柱间距1.9——2米,中间有25雕有如意纹的青石栏板连接,青石雕制,柱顶雕石狮狮子臀下雕须弥座,座下坎凹处饰勾连纹,两侧饰如意纹。
桥身为素面青石条石垒砌,桥墩粗厚坚实,有呈船型的分水尖。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和多次地震,桥身安然无恙。具有较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价值。
北城门
位于县城西北角,开龚公路东侧,修建于明朝洪武十八年(公元年),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城门长38米,宽20米,高21米,道宽4.4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大成殿
位于县委院内,明成化八年(年)修建,崇祯十七年()县黉学焚于兵火,院内大成殿独存,清朝顺治十五年()整修。大成殿建于1米高、平方米的砖砌台阶上。
殿面阔5间,进深米单檐歇山式顶覆绿色琉璃瓦,古朴庄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关大桥(济民桥)
位于城东关,横跨汝河上,初为木桥,明朝成化十九年(年)改建为石桥,后又几经修复,现桥为联拱式实腹五孔石桥,东西长55米,南北宽7.3米,高17.2米,有桥墩4个桥墩的逆水面有分水金刚雁翅,从桥墩伸出7米,楼梯形砌筑法,每层递减15——30公分,在每个分水金刚雁翅的凤凰台上雕一分水兽,兽长1.4米,高0.7米,威武壮观。桥体为青石条砌成,桥下拱券为纵联。
桥面两侧各有青石望柱26根,柱顶雕为桃状,清代修茸时配制,尚存有6个明代石狮子,是建桥时的原物,两侧有拦板石块,上雕有梅、兰、竹、菊、云雀、雷纹、麒麟等图案,雕工精湛,形象逼真。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当从电视上看到平遥古城、山西民间大宅院、江南古镇、安徽民居、广东碉楼以及福建的土楼,还有各地保存完好的道观寺院等等,内心的感情是复杂的,我既为这些古老的民族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庆幸,又常常为我的家乡--古城汝南的遗失而深感痛心。
家乡过去的辉煌使我们感到自豪。但在追忆往昔的同时,我们则更应该努力,使我们亲手建设的家乡成为子孙们未来的骄傲。而不再只是那些空洞的历史...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