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希望宗亲用客观的态度看待,切勿攻击诋毁。
该《西平县于氏家谱》修于民国三十三前后,由驻马店地方志办公室年重印出版,转摘其中序言、世系节选和谱末译文解部分和宗亲分享,以供研究使用。
一、序言
1、序言一
于氏由晋迁西已五百余年矣,散处己六七县矣,而合族之情愫翕然,长幼之秩序井然,虽有六世祖编纂二十字字派之力,然亦我于氏族之众之时性也,令复续编字派二十字以承先启后,但族众已繁,更不得不纂修族谱,便男女有为有守者,分别列传以存其事,令昔登科入官者分别列表以记其名,所以述前哲裕后昆也,男女并载、贤愚同等,所以示平等、昭大同也,移徙之村庄、殡葬之坟墓、以及生卒之时日、婚嫁之姓氏,无不兼录并载以期详尽;兼成立家族自治会,订定家族规则以保世滋大,此则我族众竭力继述之大畧,深愿继起有人绵此谱以光祖德焉。
十七世孙硕彦敬序
2、序言二
民纪元年春,族众倡议创修家谱、建筑祠宇于西平城,时念肆业高等小学校,亦数参加会议矣。是年夏,毕业后游学申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越五寒暑学业告一段落,即奔走国家事,十余年间而教育、而军界、而政界、而税务、而慈善,事业皇皇然,未获一朝居家,谱事弗遑问及焉。民念二年秋,自伊川调署原武县,披阅原武县志以观风志,备有感家谱于余心然。时以政务羁绊,有志未逮,仅以物质上捐助而又未能褒赞修谱也,迨民纪三十二年春,长西平救济院不数月,院务稍为清简,始获与族人谈族谱事,佥谓于氏修谱三十余年尚未脱稿,今子归来盖赞助以成此盛举乎,余大愧之汲汲焉,从事家谱矣,顾时即请总纂。族曾族儒俊公挈谱晋城为之筹欸,设馆专修五阅月,全部脱稿出以示余,并嘱以审查,余受而阅之,见其大意微言载在凡例、宗图、世系,爽若列眉,有表、有序、有传、有案,体例之完备,搜罗之宏富,迥非他族续修家谱简陋无文者昕可及,乃叹儒后公非特文学医学士实为著作才也,而毅力卓绝之谊更有为人所难能者。夫吾族自明洪武三四年六、七两公始祖由晋洪洞县迁西,历有五百余年之久,蕃衍有数县之多,无旧谱可循,先祖年远名讳失传,征文考献绍述为难,令儒俊公年逾古稀煞费若心,自民纪三十四年起至三十三年止,中间九易寒暑,沧桑屡变,波折迭生,而卒能坚持不懈,医世之暇再接再厉,游动编纂以成此创举。有志者事竟成,若儒俊公者诚不愧为有志之士矣,惟是儒俊公家谱全部脱稿,厥愿既酬。余于民纪三十二年冬祭期,家族众公推为族长并属以印刊事宜,受命以来自分责无旁贷、夙夜祇惧、兢然黾勉,从事拾遗补缺审查竣事即辍成,怢分存两公,使后子子孙孙能模范斯谱而续修之,则历代之昭穆世系有条不紊,先祖之嘉言懿行弗能磨灭,儒俊公创修斯谱永传不朽,则金鉴不亦承传不朽乎!
民国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世孙金鉴谨志
二、前十世世系节选
1、六公世系
①始祖
德瑞:字辑五,号兆麟。谨案:辑五公诰授散秩大臣,世袭开国公一等忠显公,明洪武三年自山西洪洞县迁西平城东,洪河河南岸之莲花池村居焉,配李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一,名达,又配王氏无出,葬下坡于村南。
②二世
达:字四聪。谨案:四聪公,诰授中宪大夫,资治少尹,山西汉中府知府,配傅氏、李氏。诰赠恭人,又赠一品夫人,生子二:长宋义,次资。葬下坡于村南。
③三世
宋义:字理和。谨案:理和公,诰授通议大夫,赐进士第,江西通省督粮道兼巡江西、福建等处兵马、水利。配桂氏、和氏,诰赠淑人,又赠一品夫人。
资:字淳厧。谨案:淳厧公,总督江西兵备粮道兼监察御史。配毛氏太夫人,生子一,名谦。
④四世
谦:字六吉,号地山。谨案:地山公诰授朝议大夫,资治少尹,湖广长沙府知府,调甘肃凉州府知府,赠光禄大夫。葬坊保小徐庄西头。配陈氏,诰授恭人,又赠一品夫人,生子一:名宣。
⑤五世
宣:字敷化,号宏宇。谨案:敷化公,诰授经筵讲官,太傅黄门大臣稽查,上谕钦奉大书转本尚书忠毅公,配冯氏,诰赠一品夫人。葬坊保小徐庄西头。生子一,名守准。
⑥六世
守准:字谨度。谨案:谨度公诰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文渊阁提举阁事,配王氏,诰赠一品夫人,生子一,名耀禹。
⑦七世
耀禹:字龙门。谨案:龙门公诰授檐事文渊阁校理孝义公。配李氏、毛氏、王氏,诰赠一品夫人。生子二:长重光,次名灿。
⑧八世
重光:行一,赐进士第,配张氏,赠太夫人,生子名滚成,葬下坡于六公坟内。
灿:字斗华,行二。谨案:斗华公诰授□仪大臣,资治少尹,山西平阳府。配刘氏、关氏,赠太恭人。生子一,望海。
文富:行一,生子一,望川。
⑨九世
滚成:诰授朝议大夫,生子一,道海。
望海:字圣赡,行一。谨案:圣赡公诰授朝议大夫资治少尹,湖南长沙府知府。配王氏、刘氏、陈氏,赠太恭人。生子嘉猷。
望川(谷河村):行一,生子一,双猷。
挽素(九才于):行一,生子一,名纯。
⑩十世
嘉猷:字闻远。谨案:闻远公诰授奉政大夫,修政庶尹候选同治(知),配邵氏,赠太宜人。生子一,绍祖。
道海:配郭氏、扬氏,生子三:长理民,次振民,三济民。
双猷:行一,生子一,名华。
纯:行一,生子二:长应名,次应林。
嘉祥(出山寨):行一,生子三:长恒古,次恒震,三恒顺。
鹤祥(小徐庄):字瑞九,行一。谨案:瑞九公,举人,官至府通泮(判),生子一沣。
2、七公世系
①始祖
得智:字居五,庠生,配凌氏,生子三。谨案:得智公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砚雀台迁居河南西平城东上坡于村,即世居焉。
②二世祖
公譲:得智公长子。
彦明:得智公次子。
宽海:得智公三子。
③三世祖
宗礼:邑廪生,系彦明公子。
④四世祖
昇:邑庠生,系宗礼公子。
⑤五世祖
福:省察官,系宗礼公子。
⑥六世祖
守柱:邑庠生,配蒋氏、乔氏,系福公子。
⑦七世祖
时中:邑庠生,配徐氏,系守柱公子。
文中:系守柱公次子。
武中:系守柱公三子。
善中:系守柱公四子。
⑧八世祖
蒋:系时中公次子,生子二:长元祚,次显祚。
锭:庠生,字少川,八府通家,配桂氏、吕氏,系时中长子。
⑨九世祖
元祚
显祚
应雷:系锭长子,迁居信阳。
应楫:系锭次子。
应昌:系锭三子,字()生,南阳府增廪生员,宁陵县县知事。
应荐:系锭四子。
应宿:字星若,系锭五子。
三、疑问解
民纪元三十三年除夕日,为余协纂族谱告成之日也,是日也乃有感于余心曰:值兹日冠侵扰、地方沦陷,民水深火热之际,卒能使前数百年历经变乱族谱遗失之,氏族今能避居乡村游动编纂成为有族谱之氏族,他日纵子孙有流离失所之难而先代世系自此可永无凌乱之虞矣,览斯谱者能无感慨之余有滋快慰乎言,未己适有友人来访,坐谈阅谱未久曰:吾国氏族修谱者多矣,大抵以门别支分世系井然,而于氏以公编叙,且有十八公之说者何也?余曰于氏始祖讳光,世居山西洪洞县,佐明太祖灭元定天下,官至指挥使,有十八子侄,世以十八公称之者,盖封建时代尊称公子之义也,其他公蕃衍各省不详,而迁西平者仅六公始祖得瑞、七公始祖得智两公,分公叙编正与他族门别支分之义相同,无足惑者。又曰:明时大河南北垦田之民多自山西洪洞县大愧树徙来,于氏大槐树之民欤,六、七公同时徙西耶,抑有先后欤?余曰:考明史洪武间晋氏南徙共二次洪武九年十二月徙山西及真定民垦田凤阳,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泽州、潞(安)民垦河南北田,但查凤阳在今安徽省北部与西平无涉,泽州、潞安两郡所属亦无洪洞县,我于氏六公得瑞祖,明洪武三年六月自洪洞县迁西,七公得智祖四年春二月由洪洞来省兄,手足亲爱不忍遽离,遂家居焉,是于氏六、七公先后迁西,俱在两次徙民之前,况得瑞官至诰授散秩大臣,袭开国一等忠顕公,亦断无被徙垦田之理,以此推之是必洪洞县人烟稠密,于氏自力向外发展,非被徙垦田之民可断言也。至山西旧籍有言,明洪武间由晋迁豫各族均系洪洞县大槐树下住户,有言非大槐树聚族,大槐树为徙民结聚之点,又有洪洞县大槐树砚雀台倂言之,但以上所言事涉荒远均无左证,殊难臆断。惟于氏旧籍洪洞县证之史册当可确定,县名既已确定,则以县为单位可也,而县属之大槐树砚雀台为年远一种陈迹,自无深辩之价值也。复曰:于氏迁西历史已知之矣,西平城西南隅有黄坑者,相传系于黄门私邸,被专制时代摧毁成坑,世人以黄坑称之,其事然欤否欤?余曰:考明史,于宣成化二十年举进士,官至经筵讲官、太傅黄门大臣、领文渊阁大学士、总管内务府大臣稽查,上谕:钦奉天书转本尚书,时宦官冯宝专权,宣公恨不得寝食其皮肉,举朝无敢议者,宣公独数陈其过,上虽不听,宝心益惮,后以疾告归,及宝败,朝廷知宣忠直,欲大用,会病卒,由是言之生时本加狱罪,病卒后乌能籍其家,又宣公子守准诰授都察院右都御史、文渊阁提举阁事,孙耀禹诰授詹事文渊阁校理,曾孙灿官至朝议大夫、资治少尹、山西平阳府知府,倘宣公果有罪毁宅而子孙又乌浔累官于朝也哉,惟相传满清入关后,明某王某太子南奔至西平避匿黄门宅,被清查觉,遂将黄门宅掘毁成坑,此言近是但亦无所依据。陈子衡先生修西平县志轶闻篇,内有一殿叙,述黄门宅事援引以备参考特,照录如下:“西平城西南隅半偃月形,相传洪河旧经此地,名幞头湾城,下有水门,置闸司水出入河,涨时闭闸,不纳以防浸溢,水落时启闸徐引入城,经金梁桥下,东流出城出。注濠左溹右洄,风景极其幽雅,一时科名鼎盛,有小洛阳之称。明弘治间,黄门都给事中于宣因水泛其宅,乃改河由城西南三里起,截流北趋不复经过幞头湾,而成下两水门并予塞断,金梁桥下无复清流之荡漾矣,自是西平文风寝哀,科甲亦不及昔日之盛,论者多归究于洪河迁流之故,岂信然欤。”观以上黄坑之称,传说纷纭,实虽确定仍以疑传疑,以待再考可也。友人唯唯辞去,余送别纪之以供族众省览。
专民国三十三年除夕日六公二十世孙金鉴志
(整理于振华、于君才、海洋云飞、于之,如有错漏敬请谅解)
欢迎各位宗亲联系发布信息
更多资讯请识别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