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村里的路宽了,灯亮了,灰尘垃圾也没有了,面貌焕然一新,跟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提起村里环境的变化,西平县二郎乡小王庄农民魏丙炎赞不绝口。整洁的村庄里,白色墙体与红色屋檐遥相呼应,显得古朴典雅;文明宣传栏和墙面绘画结合点缀,看起来清新雅致;各种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上,不少村民正在锻炼身体,三五孩童穿梭在绿地、亭台中嬉戏打闹,服饰统一、身姿婀娜的妇女们徜徉在优美的广场舞曲中翩翩起舞……行走在初冬的嫘祖故里西平县,时刻都能感受到城镇更加文明大气,村庄更加质朴秀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科学健康、绿色和谐。
近年来,西平县牢固树立“绿色引领、生态立县、持续发展、美丽文明”的理念,把改善人居环境与美丽乡镇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农村道路整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狠抓组织领导、多元投入、集中整治、三级联动、机制建设,农村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多次在全市排名中名列前茅,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获得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基层群众的一致点赞。
如今,走进西平农村,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蜿蜒前伸,一栋栋农家小院鳞次栉比,河湾坑塘碧波荡漾,两岸花木随风摇弋,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孩童的嬉闹声和优美的广场舞曲,村民们尽情享受着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二郎乡皮庄村,整个村庄白色墙体与红色屋檐遥相呼应,显得古朴典雅。文明宣传栏和墙体绘画结合点缀,看起来清新雅致。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景观花树栽植在村舍、池塘、广场两旁,如同一条绿色丝带般贯穿东西,颜色黄绿相间煞是好看。不少村民在这里漫步、玩耍、骑行,宛如一幅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美丽画卷。当看到房屋规划整齐有序,道路平坦干净,环境优美整洁。
走进焦庄乡席王寨村文化广场,各种功能健全的健身器材上不少村民正在晨练,三五孩童穿梭在绿地、亭台中嬉戏打闹,服饰统一、身姿婀娜的妇女们徜徉在优美的广场舞曲中翩翩起舞。漫步于村间整治一新的乡间小路上,眼前一面面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彩绘墙,弘扬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正能量,彰显出村民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积极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让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广场上洋溢着欢笑、酣畅,庭院里播撒着幸福、安康……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浸入每个村民心中,使他们切身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嫘祖镇后赵村,映入眼帘的“绿意”使人赏心悦目,设施完善的健身广场,曲径通幽的游园绿地,干净整洁的卫生公厕,景观花木枝繁叶茂,苍翠碧绿,让静谧的村庄多了一份恬淡的时尚之美。 来到权寨镇,一条宽阔笔直两岸绿树成荫的河道映入眼帘,与以往众人印象中的淤泥河大相径庭。权寨镇淤泥河曾经是一条污水河,水质污浊,杂草丛生。该镇多方筹资,投入多万元进行集中治理,污水河如今经过高标准规划、硬化、绿化、美化,变得河道宽阔、花草处处、小桥流水,俨然已是江南水乡,大家纷纷拿出手机、相机进行拍摄,记录下这一幅“水兼天一色”的美丽画面。
盆尧镇陈老庄村把一些名言警句、传统美德、科普知识等以农民画、漫画的形式鲜活搬上“墙”,通过农村文化墙上的图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使村民们在注重外在美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和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推动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让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充分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扎实认真实施好这一重要民生工程。”西平县委书记聂晓光多次如是强调。目前,全县已完成个农村行政村(居委会)的“三无一规范”整治任务,其中达到省级达标村标准的村庄56个,达到省级示范村标准的村24个。年新确定的67个示范村和达标村创建工作已全面铺开。
抓组织领导,行动快。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副指挥长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指挥部,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各乡镇也建立相应组织和机构,实行“一把手主抓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做到了层层有任务、人人有责任。全面掀起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热潮。
抓多元投入,力度大。树立“有多少事找多少钱的新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在县财政列支万元专项资金大力整合涉农资金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作用,鼓励群众捐资捐物、投工投劳,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资本投资家乡建设。通过多元筹资,有效缓解了资金紧张压力。全县乡镇财政投入余万元,群众和社会力量捐资余万元,群众出义务工1万余个。
抓集中整治,措施实。以“整干净、摆整齐”为目标,以“三治(治脏、治乱、治差)、“五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为内容,以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为保障,以主干道路沿线、乡镇所在地环境整治和达标村、示范村创建为重点,着力打造了一批精品线(区)和精品村、特色村。同时,与美丽乡镇建设相结合,达到“十有五规范”。与农村公路整治相结合,做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与创建森林城市相结合,绿化村庄,美化环境。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绘制文化墙,弘扬新风正气。
抓“三级联动”,合力足。每月由县四个班子领导带队进行观摩点评和打分排序,落后乡镇,包乡县领导在会上作检查。成立督导组,不间断督促指导,督导情况一周一通报。乡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实行乡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包片,每周对各村进行观摩评比,对好的村进行奖励,落后村村支书、包村干部进行表态发言。全县形成了“上下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热火朝天”的工作局面,农村环境一天一个样、一周大变样。农村环境改善得到群众的称赞,激发出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抓机制建设,保障强。建立舆论宣传机制。利用农村智能广播网、县电视台、手机报等媒体平台,开办《新农村》专题栏目,大力宣传推广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涌现的新典型、展现的新变化、创造的新经验,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倡导讲卫生、爱清洁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群众自觉做到文明卫生。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制定下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实施意见和考评办法,纳入目标管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工作推进奖补资金挂钩、与项目安排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建立环卫保洁机制。按照不低于农村人口2‰的标准,组建保洁队伍,提供工资保障,配备服装、清扫工具、垃圾收集车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奖惩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村进行重奖,对落后的乡镇、村进行电视曝光,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必胜的信心、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实干的精神、得力的举措,迎来了村容村貌的日新月异。放眼西平大地,一座座现代小游园点缀在村前屋后,一排排青瓦白墙的农家院落隐身于村庄的水墨画卷里,一条条乡村公路奏响了农家儿女走向富裕的五线谱,一泓泓清澈河水如甘泉浸润着农民的心田,一个个小池塘清澈碧绿、微波荡漾……农村环境变美了,随之干群关系变近了,群众思想变新了,干部作风变实了。今日嫘祖故里,处处彰显着全县上下生动诠释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型城镇化的诗意内涵,正朝着现代化美丽文明乡村和花海旅游新城阔步前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