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南漯河罢课教师请愿书而想到的

                    

    

中国的民间向来就有“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俗谚。在有些地区,通常也被写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必须申明的一点是,这里的“秀才”两字,不特指那些获得了秀才功名的人,而是对读书人的一种泛指。在当今社会,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群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

我们都是教师,当年我们怀着对“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的美好憧憬,步上了三尺讲坛,满怀信心要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多少年来,我们拖儿带女、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工作,总以为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社会的认可,但在物欲横流、物价飞涨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为正常的日常开支而担忧劳累。

我们都是十年寒窗苦读出来的,很多人依靠父母的东挪西借支撑着修完学业,至今余债未清。我们都是正常人,也要结婚生子、敬老养小,微薄的收入只能勉强养家糊口。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在负债中挣命,在贫穷中苦度。

政府有些领导每次检查我们的工作,不是恐吓,就是叫我们要有奉献精神。我们只能在职业的良知与生活的窘迫中默默奉献。有人用打油诗生动描绘了我们的现状,读来令人辛酸:“上告教委整死你;笨蛋学生气死你;野蛮家长打死你;不涨工资穷死你;竞聘上岗玩死你;职称评定熬死你;考试排名压死你;教育改革累死你;假期培训忙死你;光辉职业哄死你;一生操劳病死你。”

《教师法》的出台曾给予我们巨大的惊喜,尤其是第25条更给了我们心灵的安慰。我们曾经是那么坚信,教师有了法律保障,证明了政府与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将教师与国家公务员等同对待,更让我们感觉到公务员不愧为“人民的公仆”,能够与教师一样安贫乐道,其精神也算难能可贵。

但是,这种惊喜只是过眼云烟。就在我们无法应对物价成倍增长、最渴望增加薪金得以正常生存的时候,我们却遭到了实现社会主义以来最不公正的待遇:国家公务员增加月收入不到元,而我们增加的只有他们的十五分之一。这种巨大的反差只能让我们看到《教师法》的虚伪性与政府中某些人的欺骗性。而且,很难有一个充分的理由来解释这种荒唐的事实。试明查暗访一番,我们当地的国家公务员的阳光年薪有几个不是元以上?大权独揽者更是收入斐然。如果再算上他们的灰色收入,所谓“人民的公仆”游戏一年抵得上人民的教师辛苦五、六年。这让我们所有的教师百思不得其解,凭什么高薪者需要加薪,低薪者则保持低薪?这种荒谬的逻辑好有一比,即强盗是吃肉的,就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肉吃;乞丐是饿着的,则必须让他们继续饿着。

有官员解释说,公务员的加薪不叫“加薪”,叫增加补贴?那么请问,公务员在哪些方面需要增加补贴?难道他们的工作比教师辛苦?难道他们的生活比教师困窘?难道他们的生财之道比教师还少?难道他们的社会地位比教师更低?

又有官员说,给公务员加薪是为了高薪养廉。这种解释无异于自暴奇丑,即他们默认了自己是贪污腐化的、是不廉洁的,只要一加薪,他们就廉洁了。令人发笑的是,倘若公务员仍然不廉洁,是否还要继续加薪?反之,政府没有给教师贪污腐化的权利与机会,我们只能在教师这种唯一的职业上辛苦耕耘、固守清贫。因为教师太廉洁了,所以也就成了不加薪的理由。荒谬啊,荒谬!

还有一位是我们的市委领导,他曾语重心长地劝我们教师道:“你们难道就等这几个钱用吗?”我们的回答很肯定:“是的!”因为我们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收入比每天工作八小时的泥瓦匠还低,这种微薄的薪金已经置我们于生活的最底层。教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而能一生驰骋的,我们的确需要增加收入来维持我们的基本生活。

我们不是对国家公务员天生芥蒂,也不是对他们心存诽谤,而是通过比较,让明眼人彻底了解此次调薪的严重不合理性,希望社会与政府不要将尊师重教置于形式上,更不希望政府成为鄙视教师、漠视教育的罪魁祸首。

各级政府应该牢记这样一句名言:“对待穷人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师既是穷人,又是知识分子,因此,对待教师的态度,既是在考验我们政府的良知,也是在考验我们政府的文明程度。我们不是常常反思十年文革的错误吗?因为打击迫害知识分子,导致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落后于发达国家至少20年。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政府好了疮疤忘了痛,在文革三十年后再制造一个文革的翻版。

调薪的极度不合理性已经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学生学好知识,因为教师的知识首先已经严重贬值;我们也没有理由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因为我们的政府首先在亵渎法律;我们也没有理由继续无私奉献,因为我们的奉献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政府的腐败;我们更没有理由支持某些公务员先生的工作,因为我们不想永远成为愚民政策的受害者。我们唯一要做的是,为自己合理、合法的权益而抗争。

我们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首先通过集体请愿,希望各级政府体察民情、换位思考、尊重法律、以身作则,给教师以公务员的同等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实在行动上。如果我们得不到合情、合理、合法的对待,我们将会不断抗争,并决定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采取游行、罢课等行动。

今天,教师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已经显而易见,我们在不放弃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下集体请愿,既表明我们良知未泯,又表明我们可怜之至。但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并未完全失望。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有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顽强毅力,有应对四川大地震的拼搏精神,有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她们既克服了许多巨大的困难,也纠正了许多历史性的错误。我们信,在对待教师待遇的问题上,党、国家和地方政府一定会发扬优良传统,克服具体困难,迅速给出正确的处理意见,给教师、社会、子孙后代,乃至历史一个完美的交待。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对于这句妇孺皆知的谚语,通常的解释是说古代的读书人因为在书斋里刻苦读书而把身子搞垮了,经年累月下来,大部分都变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之辈。

还有一种解读是说读书人由于读书太多,消化不良,而把自己读成了形而上学的“唯书本主义者”,因此尽管胸有块垒,满脑子的想法,但多半属于不切实际的臆想,与现实有着较大的距离,一旦和社会真刀真枪地接触,便处处碰壁,流入纸上谈兵的赵括一类。

其实,“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一句,并非是对寒灯苦读的读书人的一种讽刺挖苦,而是对于隋唐已降产生了科举制后中国社会实现了超稳定结构的准确描述。这句俗谚的真实内涵是说:自从中国的统治者为读书的读书人设计出了一条通过科举加入到统治阶层的阳光大道之后,读书人就再也没有必要重蹈陈胜、吴广、张角们的通过暴力革命的路径夺取政权的造反之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和造反比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通过和平而合法的方式,实现自己科层的上升,显然更其稳妥,成本相对更小。

因此,从这个高度解读的话,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是说中国有了专为读书人做官提供的科举制之后,读书人便丧失了造反的原动力,根本就没有必要造反了。

但在极个别的情况下,秀才们还是会起来造反。

这就是当个别用雄心的读书人在“头悬梁,锥刺股”的百般努力之后,仍然走不通科举制这个独木桥的时候。

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晚清时期纵横大半个中国、横行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乡村塾师洪秀全。

和普通人的造反不一样,秀才造反的厉害就在于他们有理论。洪秀全就是这样。他不但有理论,而且还得风气之先,大胆地把中国的江湖造反理论与西方刚刚传进中国的基督教教义相结合起来。虽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洪秀全的这些半中半洋、不中不洋的玩意儿十分可笑,但你不能不说他有一般的下层群众所不具备的想象力,所以尽管太平天国造反的理论极为荒谬,但却一呼百应,最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洪秀全的实例反证出:秀才并非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孱弱者,读书人的力量就像潜隐于火山底下的灼热岩浆,实在不可小觑。

本人并不是要搞极端思想,也不是要危言耸听,哗众取宠,更不是要大家学“洪秀全”们,而是想让制度的顶层设计者、利益的上游分配者和教育的实际掌权者们通过这两个例子能够切切实实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真正地去解决。当今社会,教育已然危矣!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若果真能改,实乃教师之大幸,教育之大幸,国之大幸矣!

应当说,以上列举的这两种解释虽有都有些道理,且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但究其实是对这句中国俗谚的误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lp/6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