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西平县 >> 西平新楼盘 >> 汝河寻源

汝河寻源

精彩内容

河南有两个汝河,一个在北属于汝州市,一个在南属驻马店,汝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河流,流传着很多优美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汝河地区的人民都为汝河的存在感到骄傲。让我们追根寻源,穿越时空,在四维空间寻找答案。

“汝水”据女娲氏而始得其名大约年前,女娲被天皇伏羲封至“汝水之阳”(汝州市一带),建立女娲国。伏羲仙逝后,女娲继任为帝,称为女帝。此时,“汝水”据女娲氏而始得其名。甲骨文记载汝水为“女水”(女读作ru)。先秦著作《山海经》也把汝水称为“女水”。春秋战国诸多文献有记为“女水”也有记为“汝水”的。秦汉之后的著作多记为“若水”(若仍读作ru),例如《史记》、《帝王世纪》、《路史》等。北魏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注》分别记为“汝水”和“若水”。古代汝河只有一条,古代,汝河只有一条,发源于洛阳市嵩县车村镇栗树街村南山中,从汝州市临汝镇南王庄附近流入平顶山市境内,流经汝阳、汝州、郏县、宝丰,途经襄城县掉头向南,沿叶县、襄城县边境流出平顶山。北源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在襄城县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隐水。其中一源沙河发源于鲁山县伏牛山的木达岭,流经平顶山、宝丰、叶县、襄城、舞阳、郾城。古汝河于郾城县南流入西平、上蔡、汝南、平舆、正阳、新蔡、淮滨入淮河。入淮之河口在今天的安徽省阜南县洪河口(古称汝口)。汝河是淮河流域发源最西的河流。洛阳龙门口没有打开之前,伊河应是汝河的支流。女娲氏之后代有汝氏,汝氏祖籍甘肃天水郡,。汝艾是少康帝恢复家国的大功臣和大臣,因此,汝艾及其子孙当居住在夏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于公元前年前后.不知汝河是否与汝艾有关。有关汝河名字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有兴趣的话,可在网上搜索。

汝源三易汝源凡三易”,它的变化正是汝水经常泛滥的结果。《清史稿》中关于汝源三易的记载:“北汝,汝正源;西汝,潕及澺;南汝,瀙。北汝,汝正源北汝,汝正源,“元代至正年间(年后),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截断汝水,约水东注,改道入颍,上源称北汝,即北汝河。此即“汝水南北截分之始”。西汝,潕及澺;西汝,潕及澺,明代嘉靖九年(年),西平县老王坡一带因洪水泛滥,五沟营至上蔡朱里桥一段淤塞,舞阳、西平之水东出,流入今五沟营以下小洪河。南汝,瀙。汝河,俗称南汝河,淮河支流洪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流入大洪河。

驻马店汝河第二大支流也叫北汝河北汝河,是汝河第二大支流,河长59.6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上游有两支:南柳堰河(上游称奎旺河)和北柳堰河。北支发源于舞钢、西平;58年在西平杨庄修杨庄水库。南支发源于遂平县西的嵖岈山。在奎旺河上游修建了下宋水库,在上蔡县汇合,流经汝南县,在沙口汇入汝河。年建成南、北柳堰河之间上蔡县无良寺乡的吴宋湖蓄洪区。当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曾到工地视察。在上蔡县境内,北汝河,从黄埠乡的高湾村起,东南经苑坡入/汝南县,境内长8公里。有境内支流南、北柳堰河及老北汝河三条。老北汝河:清初,上游为朱里河,下游为蔡埠河(汝水故道),发源于上蔡大路李蒋刘西,流经芦岗乡、黄埠、邵店,至汝南张楼乡大吴寨入北汝河。

北汝河泛滥成灾元代至正年间(年后)舞阳截断汝水后;,舞阳、舞钢、西平、遂平的山洪泛滥成灾,从原汝河故道流入汝河,嘉靖九年(年),西平县五沟营至上蔡大路李乡朱里桥一段淤塞。舞阳、西平之水东出,流入今五沟营以下小洪河。但汛期仍部分洪水进入汝河,年堵死洪河向北汝河分洪的河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一到汛期上蔡西平交界处洪水滔天,一望无际,地里庄稼高粱、玉米露个头。上世纪六十年代上蔡县志记载:年8月1日至10日,连降4次大雨,雨量达mm,全县万亩耕地上水,36万亩庄稼颗粒无收,村庄被围78个,房屋倒塌间。。。。。年7月连降暴雨,北柳堰河流域(西平境内)一片汪洋,根据地委指示,县委及有关部门做好群众工作,向吴宋湖分洪,以解西平之围。年7月连降大雨,西平老王坡水库的库容量达2.56亿立方米。超设计标准0.56立方米,7月20日,河南省委决定在西平县叶寨、何庄之间炸堤。经上蔡向北汝河分洪。上蔡及时组织民工,将西上公路扒开米,打堤搬迁,5天时间完成分洪,此工程耗资万元。

北汝河治理年遂平县开始治理奎旺河和南柳堰河。年建成南、北柳堰河之间的吴宋湖蓄洪区。同时,西平县疏浚北柳堰河和仙女池。年堵死洪河向北汝河分洪的河口,并整理南北柳堰河及北汝河本干。50年代后期,在奎旺河上游修建了下宋水库等一批中小型水库,在北柳堰河上游修杨庄水库,改善了北汝河流域防洪和排涝条件。年,北汝河流域全面治理规划开始实施。是年,信阳专区成立北汝河治理工程指挥部,组织西平、遂平、上蔡和汝南4县参加,完成第一期北汝河本干取直施工任务。随后由驻马店地区领导完成其余各项工程,年春结束。新北汝河:取直后的北汝河当地人叫新北汝河:,原老汝河故道成了排泄上蔡岗水的水沟。新北汝河修好后,像过去年年有洪水,只收一季麦,秋季颗粒无收的情况没有了,上蔡无量寺滞洪区吴宋湖变成了良田。

驻马店汝河也有三源北源:(新)北汝河中源:史书上记载的所谓驻马店汝河的正源。俗称南汝河,发源于河南省泌阳县五峰山,流经遂平县、汝南县、平舆县、正阳县、新蔡县班台与小洪河汇流入大洪河。与洪河相汇前河长.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除西部为山区外,其他均为平原。年在泌阳县建板桥大型水库,年8月被冲毁。年在下游汝南县宿鸭湖建平原大型水库。南汝河有一段是上蔡与汝南的界河,也应该经过上蔡。南源:臻头河,源于确山县西部千年岭,东西折东北流,经竹沟、瓦岗、任店、留庄、刘店入汝南县境,过官庄、野猪岗,在沙口入汝河(一说在汝南县汇入宿鸭湖水库)。臻头河本干全长公里,年在确山县建大型薄山水库。下图没有标出汝河的北源,北源现在名称叫(新)北汝河。

汉古城定颖古老的汝河不但哺育着两岸人民,而且给他们留下很多宝贝的文化遗产,让他们去挖掘,靠他们去保护,它将造福于他们的子孙后代。在西平县老王坡到上蔡县大路李乡朱里桥的汝河故道上,有一座古城叫定颖城,上蔡县志记载:东汉时期,安帝永初二年(年)分汝南郡上蔡县一部,置定颖县(今县城西三十里),南朝宋废。(约年)。定颖县故城遗址在哪里,网上没有搜索到,西平县已经把定颖故城作为旅游开发项目列人计划中。i清顾祖禹《读史方与记要》卷50河南五中记载:○定颍城,在县北。汉安帝永初二年,分上蔡县置,属汝南郡。延光中,封尚书令郭镇之为侯邑。晋仍属汝南郡。后废。

穿越时空到三国看定颖当年在那里发生的事情已无法考证,下面转载一段网络小说,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动荡的三国时代。曹操的命令传达下去,五天之后曹操的大军便将小小的定颖成给包围起来,却不攻城,只是四下里把守着,防止刘备军的突围。虽然包围定颖的曹操军只有区区的三万于众,可城里的刘备军四万多人,却愣是不敢出城。这也使得曹操军的诸人都相信了主公对于刘备的判断,刘备已是身受重伤,危在旦夕了。既然这样,他们对于曹操的命令自然就没有更多的疑惑,自是迅速的将一切都布置妥当起来。由于担心兵力不住,被曹操委派作这整场战役总指挥的曹洪,甚至将兖州方面的屯田兵都给动员了起来,由此而下的十天里定颖城下已是汇聚近十万的曹兵,曹操的战争潜力进一步的让天下吃惊。。。。。。。。。。曹操攻克定颖城。据说曹操是用关羽的头颅气死了刘备。攻下了定颖之后做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曹操下令枭去刘备的首级,将之挂于城楼上三日,而后又命人将刘备首级取下,与其尸身连同关羽一齐厚葬。厚葬之时,曹操动用的竟是王候之礼。并从皇上那儿讨来了诏书,诏封刘备为淮南王,关羽为汉寿亭候。曹操甚至还亲自为刘备抬棺。曹操将刘备枭首,悬城三日,乃是因为刘备是朝廷之敌,曹操由正而诛逆,而用之号令天下。至于用王侯之礼厚葬刘备,并加封刘备为淮南王,曹操是在尊敬刘备,昔日曹操与刘备在许昌煮酒论英雄。

汝水支津汉代之汝水支津(流);唐代名洄曲河;后因河道干枯名枯河。枯河古代为汪洋大水。汉汝河支津自今漯河市郾城县东南流至西平县五沟营再东南进入上蔡县北境,东流至朱里店,经东岸至杨集入项城县至安徽阜阳市最后汇入淮水。汉古城汝阳、汝阴由此得名,汝阳在汝水支津北岸,今商水县境内,汝阴在汝水支津南岸,今安徽阜阳市境内。3l楼图中有汝水支(枝)津和古城汝阳、汝阴的位置。水经注卷二十二颍水篇记载:“颍水又东南,汝水支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雒城三十里,世人谓之大隐水也。东南径召陵县故城南。郦道元曾实地考察了这些水道,其注准确可信。洄曲河的干枯始于元代。原因是洄曲河因河沙淤积,年久失修,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加之弯道过多,逢汛期行洪较慢,汝水暴涨的时候,漫堤而流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沿河流域百姓深受水害之苦。到了元至正年间,从郾城县截断汝河后,此河便慢慢枯干。枯干后,漯河境内叫干河,上蔡境内叫“枯河”,项城境内叫“虹河”。《项成县志》记载:“虹河(即洄曲河),为旧志西汉河(运河的别称),又俗称曹魏运河”。曹操曾在河两岸屯田,不断的为曹操征战补充粮草和兵员。这一带历来传说:当年周郝王运粮时,一次能载数十担,说明当时船的运载能量已相当可观。

洄曲河的传说洄曲河入上蔡境后,确实有很多“回旋而流”的河道,“S”形的对头弯道多得无计其数,以致造成了两地河道距离比直线距离超出好多倍。有民谚和传说可以说明。民谚云:“西岸(在今西洪乡朱集村西北)到东岸(今东岸乡政府所在地),旱路四十五(里),水路一千。;传言在光武帝刘秀逃亡的时候,有一次,王莽率大队人马从陆路追赶刘秀,刘秀就从水路乘船由东岸向崇礼方向去,想甩掉王莽。刘秀走了半天,船行到张埠口,他料想一定把莽军甩得很远,正想传令上岸吃饭,忽听军士传报,看到了追赶的莽军旗幡。刘秀问他们怎么来得这么快,船夫说从东岸到崇礼走陆路只要十八里,水路可有一百八十里,当然来得快。刘秀听后生气地说:“洄曲河呀洄曲河,耽误了我的大事,你咋不干了呢!”说罢他紧急下令沉船上岸,躲进庄稼棵里才得以脱险。要说刘秀是真龙天子说啥算啥,后来洄曲河水真干了,仅留下一条干涸的河床,人们称之为“枯河”。由于洄曲河流域的地下水水质好,所以这一带的箩圈豆腐和碗豆凉粉特别好吃,别具特色。因为洄曲河沿岸的地质都是黄土高地,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尤其是这里出产的芝麻含油率高,小磨香油味道纯正,是上蔡的著名品牌。

武津县是上蔡历史的一部分三百多年弹指一挥间1、晋武帝泰始四年()改上蔡县为武津县。(上蔡县志记载)2、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魏将上蔡易名为临汝县,县治移于悬弧。武津县属宋。3、隋文帝开皇元年()改临汝县为武津县。武津县城迁徙至上蔡城。4、隋炀帝大业三年()又复名上蔡县至今上蔡县千年古县,战国时期就有上蔡、新蔡、下蔡之分,上蔡县名延续至今。可是在晋朝它的名字改为武津县,延续三百余年。上蔡人民没有忘记这段历史,历史上第一个高中取名武津高中。故城今考当是县东北四十五里朱里店西北,南至岗郭村90米北至朱里中学校园长约米,东至岗郭村东郊野西至周(口)上(蔡)公路西侧,宽约米。故城遗物分为春秋战国、汉魏、南北朝三个时期。武津作为县只有三百多年,而武津城的存在有一千多年。故城东0米处有九女冢;东南米处有莲花池;西米处是航寨遗址,遗迹为湖北屈家岭文化和河南红山文化,远古南方民族和北方民族在这里交融。使武津的历史来自更远的年代。那还是远古航运码头。可见当时的武津县城,水陆交通便利,市井繁荣。故城东南2。5公里滨临枯河的老黄村、3公里的张小寨村,都曾发现战国夯筑营垒,应为故城外围的战斗设施,南北朝有人称之为第二个战国时期,武津县曾属宋、北魏、东魏、北齐,北齐与南方的后梁,北方的北周斗争激烈。根据情况,当时故城定有重兵驻守。难免让人想见当时城堡森严,笙旗飘扬,战士列队,栉风沐雨的景象。

戏说武津城武:武装割据,经常发生战争,驻扎重兵等;津:渡口。由此可见当时武津城的地理位置的重要,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春秋时期,故城为蔡国的东北边境,北临陈(淮阳),东临顿(项城),是蔡、陈、顿的交界处。是蔡通往陈、顿的津渡。这里河流迂回,地形险要,人口稠密,又是重要津渡,蔡国必然在这里建立城堡以固边防。战国时期,这里属楚,楚在上蔡置上蔡郡,公元前年(周郝王三十七年),楚国迁都陈,称陈郢”,武津城成为陈郢”和上蔡郡的交通要道,陈郢”的东南屏障,从故城遗物可知城的建筑防湖北楚国都城纪南城的设施,可见对它的重视。纪周显王二十三年(公元前)“魏章帅师及郑师楚,取上蔡,曾在这发生激战。武津城在韩、魏、楚间反复变化。从故城地表发现的两汉,魏、晋的陶片可知当时的建筑规模和繁荣景象。清?宣统三年修成的《项成县志》记载:“虹河(即洄曲河),为旧志西汉河(运河的别称),又俗曹魏运河”。作为津渡的武津城,可见当时在这黄金水道上的地位,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南北朝时期,这里又成了军事斗争的焦点,战争的需要,刘宋首先在这里设县,后来北魏、东魏、北齐等都在这里设县。魏汝阳司马赵怀仁攻武津。豫州刺史刘劢遣龙骧将军申元德击败之,并斩魏将阏于拔。由于连年战乱,武津城已失去昔日的繁荣,成为驻兵的地方。隋朝时期,全国统一,作为军事斗争需要而设置的武津县就不必要了。因之,隋文帝开皇年间,移武津县治于故临汝城,即今上蔡城。武津城县治撤除。隋汤帝大业年间,更名武津“日上蔡”,把武津这个县名也废除了。武津作为县治虽然仅余年,但城早建于春秋时期,至南北朝后期,沿用余年。

裴度、李愬平定淮西在枯河上游漯河市郾城区有个裴城镇裴城村。裴城镇在唐朝以前叫洄曲镇,因裴城村的西头临洄曲河而得名。洄曲镇更名为裴城是由于大名鼎鼎的唐朝宰相裴度曾在这里住过,指挥过历史上有名的平吴元济之乱。现在,裴城村裴晋公祠(现在的裴城小学)还有两通高大的石碑,碑文上纪载着裴度在郾城的业绩。这是裴城村继年被国家定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之后,年4月又被河南省定为第六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洄曲河流域在历史上是一个战略要地,从古代到现代在这里发生了很多战事。据《新唐书》和《归唐书》及《资治通鉴》记载:唐代中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的淮西(即蔡州)长期为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所割据。唐元和十二年(公元年),朝廷派兵前来讨伐淮西,淮西据洄曲拒战,在这条从偃城洄曲向东南至项城南顿长达余里的战线上作战长达四年之久,著名战役达八次之多,李愬雪夜入蔡州就是其中一个著名战例。在枯河两岸有很多有关裴度和李愬(诉)的传说和胜迹。离百尺乡政府1,。5公里的朱园村有将军庙就是纪念当年李愬平叛时路过这里而建的;东岸里湾也有一个将军庙,是纪念洄曲回归大唐,为有功劳的人建的,有李愬,也有裴度的塑像,年重修,并且每年还有庙会。

李诉活捉吴元济在各个藩镇中,淮西是个顽固的割据势力。公元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唐宪宗发兵征讨淮西,但是他派去的统帅,不是腐朽的官僚,就是自己另有企图。结果,花了整整三年工夫,费了大量财力,都失败了。朝廷官员都认为不能再打下去,大臣裴度却认为淮西好比身上长的毒疮,不可不除。唐宪宗拜裴度做宰相,决心继续征讨淮西。   公元817年,朝廷派李愬担任唐州(今河南唐河)等三州节度使,要他进剿吴元济的老巢蔡州(今汝南)。李愬得知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四面边境上,守蔡州的不过是一些老弱残兵。我们抓住他的空隙,直攻蔡州,活捉吴元济是没问题的。”李愬把这个计划秘密派人告诉裴度。裴度也支持他,说:“打仗就是要出奇制胜,你们看看办吧。”李愬冒着鹅毛大雪急行军里,到了蔡州城边。正好城边有一个养鹅、鸭的池塘,鹅鸭的叫声,把人马发出的响声掩盖过去了。天蒙蒙亮了,雪也止了。唐军已经占领了吴元济的外院,吴元济还在里屋睡大觉,确认已被唐军包围,吴带了几个亲信兵士爬上院墙抵抗。吴元济敢于顽抗,是因为他在洄曲还有一万精兵,等待那边来援救。”驻洄曲的淮西将领董重质,家在蔡州。李愬派人慰抚董重质的家属,派董重质的儿子到洄曲劝降。董重质一看大势已去,就亲自赶到蔡州向李愬投降了。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哀求投降。   李愬取得了全胜,一面用囚车把吴元济押送到长安去,一面派人向宰相裴度报告战果。 裴度、李愬平定淮西、活捉吴元济的消息传到河北,使河北藩镇大为震动,纷纷表示服从政府。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总算暂时安定了下来

名词解释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国风——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周南——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汝坟——1.指古汝水堤岸。2.《诗.周南.汝坟序》:《汝坟》,道化行也。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后因以汝坟称美教化广被之国。(来至辞海)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诗经首,其中国风首,其中周南11首,其中一首是《汝坟》。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是歌颂汝河两岸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汝坟》则是我们能见到的歌颂汝河两岸风土人情最早的一首诗。该诗写一位妇女在汝河岸边一边砍柴,一边思念远征未归的丈夫。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我国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人留下的诗歌是永恒的,但由诗歌延伸的一些事情,让人猜想了几千年,争论了几千年,可能还要延续下去。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一、诗歌里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二、东周周平王封他的儿子为汝侯或汝坟侯,封地在什么地方?

“汝坟”在哪里诗经》所称的“汝坟”在哪里?“汝旁化国”又在何处?历史上,曾有很多人对“汝坟”做过考证,但大都莫衷一是,而今,人们的认识似有越来越乱之象。本文尝试作以探讨。遍查字典,“坟”字与诗义有联系的释义有:水边高地;大防(大堤);大;通“濆”,河边,沿河的高地。汝坟,即汝河岸边的高地或汝河大堤。《括地志》: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濆水。王应麟引《韩诗》作“汝濆”。《水经注》:“濆水出焉,世亦谓之大濦水。”《尔雅》:“河有雍,汝有濆。”《水经注》:“然则濆者,汝别也。”这里是说,“汝水”又名“濆水”。现行字典对“濆”的解释:水崖;与坟略同。自然成者濆,人为之者坟。(古水名)汝水岔流,即今河南省境的沙河。由此说来,“汝坟”和“汝濆”意义大致相同。而濆水则是平顶山附近沙河的古名。目前,人们大都认同“汝坟”在汝州市,但还有汝南说、汝阴说和叶县说,还有人认为凡是汝河(甚至支流)岸边都是“汝坟”。

汝坟在汝州鲁山说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在都城长安应进士不第,返归故里。他乘车经洛川,过嵩山,行至汝州,看到曾经逗留过的地方,思绪万千。停车休息时,他想起了同窗老友卢鸿一(隐居嵩山),就写诗《行至汝坟寄卢征君》表达自己落榜后的复杂心情:“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曳曳半空里,明明五色分。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唐代诗人祖咏(-)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他变卖洛阳的家产,在汝州购地建起宅第“汝坟山庄”。在这里,他过着田园生活,吟诗作词,以文会友。明人所辑《祖咏集》中大部分作品是祖咏在汝州所作,许多是歌颂汝坟的诗词,例如,《汝坟别业》、《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开元二十八年(年),好友王维因公路过汝州,拜会了祖咏,留宿祖咏“汝坟山庄”,彻夜畅谈。祖咏写诗《答王维留宿》直叙离别之情,王维写下了描写风穴寺的不朽诗篇《过香积寺》。唐末五代的小说家皇甫枚,唐懿宗咸通(——)末年曾任汝州鲁山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令,称自己在汝州温泉的别宅(别墅)为“汝坟温泉之别业”。他在《三水小牍》中所写的“汝坟部将董汉勋”的故事和广州刺史张谋孙“北归于汝坟,于郡三十里郁阳驿(今汝州庙下镇)南汝水之上构别业”,暴病而卒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有很多资料证明汝坟在汝州鲁山。一家之言不能说服所有的人。

“汝坟”叶县说“汝坟”叶县说的来历:今叶县之内历史上曾有昆阳县。北齐时,昆阳县改为汝坟县。唐贞观元年(公元年)撤汝坟县。故址在今叶县城北沙河旁。沙河(古名滍水、泜水),古代又称“濆水(坟水。濆、坟相通)”,是汝河最大的支流。由于昆阳在“濆水(坟水)”之泮,昆阳就改为汝坟了。这个汝坟在历史上是出入南阳的要道,曾设汝坟驿,其影响之大以致至今此地仍有“汝坟店”、“汝坟桥”之名。这个汝坟与崇赏《诗经·汝坟》并非没有联系。

“汝坟”汝阴说“汝坟”汝阴说的依据是《地理志》:“汝南郡汝阴县,莽曰汝濆。”秦朝始置的汝阴县治所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区,属陈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年)汝阴县改属汝南郡。王莽新朝改汝阴名为“汝濆(汝坟)”。东汉复称汝阴县,属汝南郡。后世汝阴治所及隶属多有变化。显然,这里“汝濆”与原始“汝坟”的概念出入巨大,也许由于汝阴县居古汝水之南而王莽崇慕“汝坟”而命名之。汝坟上蔡说:上蔡县志记载,上蔡在王莽执政时,把上蔡改为汝汾。汝坟郾城说:《汉书》女阴,故胡国(在今河南漯河郾城),都尉治,莽曰汝坟。三种说法都与王莽新朝有关。他改了很多县的名字,给后来的研究者造成麻烦和误判。

汝坟汝南说《汉书》汝南郡,高帝置,莽曰汝汾。分为赏都尉。属豫州。户四十六万一千五百八十七,口二百五十九万六千一百四十八。县三十七。周平王姬宜臼有一个儿子叫周烈,受封汝坟侯。到了他十九世孙周邕时,秦昭襄王灭了周王朝,从此周姓失去侯位,但后代子孙依然还在,遂多以故朝名称为姓氏,称周氏。汉初时,朝廷封周邕的孙子周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延续周室香火。周仁后来迁往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驻马店所辖县区内今汝南、平舆、确山、正阳诸县交界一带)。这支周姓在当地发展繁衍,汉唐时成为著名的汝南周氏,后不断播迁,构成了今天周姓的主要来源。汝南、平舆、确山、正阳诸县县界历史上并不是很清楚,正阳曾一度属汝阳县(当时的汝南),如果安成县在那里,说明汝坟就在它附近。民国正阳县志总篡陈全三在重修正阳县志序中写到:”正阳为吾豫名邑。在淮汝之间。诗云,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即见君子,我心则夷,是其地焉“。他以为正阳就是诗经中周南国风中描绘的风土人情,民女思念丈夫故事的发生地汝坟。也是周平王儿子汝坟侯的封地。

安成城建于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期历史上的汝南安成是个充满神秘的城市。所以神秘,是因为没有人知道它具体建于何时,而湮灭之后,虽然现在正阳、平舆、汝南三县都声称发现安成故城遗址,但至今无法确定它究竟在哪里。关于安成,有人认为最早可追溯到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期。《路史》记载,高阳氏曾封当时的八大名人“八恺”之一的庭坚于安,而这个“安”就是安成的前身。《史记·秦本纪》和《魏世家》都有秦取魏安成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里认为,这个安成就是汝南安成。如果这些说法成立,汝南安成的建城历史显然要比通常认为的汉代早得多。

公元前年)至(公元年)史书记载的安成人事安排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封刘苍为安成侯,传二世。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封王崇为安成共侯,至王莽灭,国除。东汉建武元年间,先后封刘赐、姚期为安成侯。建初七年,封窦勋为安成侯。东汉末,豫州设在安成,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刘备曾在此起兵反曹。汝南马乡一带,民间至今仍流传有刘备点将台。三国魏安成为豫州州治,曹魏曾封和洽为安成亭侯,郑裹为安成思侯。晋封何无忌为安成郡公。拓拔魏献文帝封万安国为安成王,后又封尉拔为安成侯,并封杨约为安成县公。南齐封萧晃为安成王。梁封萧秀为安成王。陈封陈项为安成王。晋以后地理志,皆载有安成。《晋书·地理志》:“汝南郡统县十五……安成侯相。”《宋书·州郡志》载“安成令,汉旧县。豫州刺史,魏治安成。”《南齐书》:“安成,属汝南郡。”《魏书·地形志》:“安城,二汉晋属汝南。”又“安城,郡治,梁萧衍置,魏因之,周宣帝时,杨素改任临贞县公,其弟杨约,又封为安成公。隋文帝杨坚代周后,曾封有安成公主。《隋书·高祖上》:“开皇二年,春正月庚申,幸安成长公主第。”文帝杨坚之太子杨勇的儿子杨绮,曾封为安成王。《隋书·高祖上》:“开皇十六年春正月丁亥,以皇孙摘为安成王。”此外,还封元世雅为安成侯,李得林为安成县子。

隋场帝杨广把侄儿杨绮等全徙岭外,予以毒死,并把安成王的王国安成废人汝阳安成废除的时间。清《历代地理沿革表》“安成,《汝阳志》云,隋大业初省人汝阳。”证之隋史是正确的。按杨绮被封安成王为开皇十六年,(公元年),仁寿四年(公元以年)杨广谋取了太子之位,次年其父文帝杨坚死,杨广即位,即隋场帝,他即位后改年号为大业,把杨绮等全徙岭外,予以毒死,并把安成王国安成废人汝阳(今汝南县)。《隋书·文四子》载“勇有十男……安成王绮……勇败,亦坐废黝……惕帝践极……诸弟分徙岭外,仍救在所皆杀焉。”明确安成在隋大业初被废省人汝阳后,再查《隋书·地理志》“汝南郡统十一”,《旧唐书》“汝南郡领县十一”,《新唐书·地理志》“汝南郡县十”,及宋、元、明、清史,安成废除后再无复置。这座从汉初(公元年)建城,到隋大业初(公元年)废入汝阳(今汝南县),曾封王、公主6人,公、侯、子15人,灿烂辉煌达年的历史名城,从此寂然无闻,随着时代的变迁,最后悄然地消失了。

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治于安城,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刘备曾在此起兵反曹。汝南马乡一带,民间至今仍流传有刘备点将台。三国魏安成为豫州州治,这个职位是刘备投奔曹操,曹操上表请封的。为了笼络刘备,曹操当然要给他一个大官做,而豫州并不为曹操真正统治,当时刘备没兵没权,只能担任个名誉头衔了,他驻扎在小沛(小沛在豫州辖区),也算是在朝廷名义上上任的,在三国时,州牧已经成为一个空头衔而已,谁有兵力就可以自封,可以统治。那只是个名号刘备没有实际到任过,刘备真正当过的是徐州牧、荆州牧、益州牧豫州是大致是今天河南洛阳以东、安徽淮河以北,山东兖州以下。三国曹魏时期,豫州辖颍川、汝南、弋阳、陈、谯、鲁六郡,梁、沛二国,辖94县,属魏地,治于汝南另有一说是颍川、汝南、弋阳、陈、谯、鲁、阳安、襄城、汝阴九郡,梁、沛二国,治于安城因三国时期动荡不安,行政区划时常更变,所以有多种说

周姓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但在中原周姓的来源之一是汝南堂安城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东迁洛阳,史称东周,中兴周朝。周平王少子姬烈,被封为汝坟侯,食采汝南汝坟,周烈尊为周姓始祖。周平王十八代孙,第十九代世袭汝坟侯避秦灭杀前朝王室,正式改姓周,名周邕,周邕孙子周仁,汉复封汝坟侯,赐号正公,字季秀.因汝坟地势低湿,周仁将驻地由汝坟徙于安城,史书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年,封周平王二十一世孙姬仁为汝坟侯。班固《汉书·周仁传》,“仁字季房,周平王少子汝坟侯烈十九世孙邑嗣侯。秦灭周,琶失侯。生秀,秀生仁。汉兴,续周嗣,复封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安成,初建城。”关于汉初19代汝坟侯周仁迁徙安成这段历史,使周姓在中原的发源地有据可查,所以安成城遗址成为有争议的地方。汝南人说在汝南的王岗、正阳人说在正阳的寒冻,平舆人说在平舆老王岗。安城到底在什么地方还是个迷。确山、新蔡一有人争。

安成故城遗址是世界周姓寻根问祖,朝拜的圣地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人口统计,周姓现时为中国第九大姓。汝南安城周氏,他的家谱是从后稷以来历史是最完整的周氏家谱,也是整个中国姓氏少有的现象,它记载了中国的兴衰史,它是国史的补充。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此现象堪称历史奇迹.汝南安城周氏各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现在很多历史学者在研究安成周氏这一现象。很多周姓不知道自己的家谱,或只知道断续不全的家谱,他们把安成周氏作为自己的根,所以安成周氏的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他们把安成故城看作周姓的发源地,全国乃至世界周姓寻根问祖的圣地。安成县治、侯邑在隋大业初被废,但城池仍存,直到金逼宋南渡,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安成所在地,赤地千里,荒无人烟,查正阳地方志,当地居民都是明清时从山西、江西、麻城的移民。当地的居民已无法查找,故城地址也随之湮灭。出现汝南、正阳、平舆等县都有安成故城并不奇怪,实际正阳、汝南、平舆等县都可建安成故城遗址纪念地,互相竞争,建成周姓寻根问祖的圣地。

汝南的安成故城王岗镇北湖村一带的安城,西汉时著名的侯都,东汉时豫州治所,其规模更大,城垣外廓长宽均超过5公里,直至南北朝时才衰废。王岗镇位于县城东南22.5公里处,王岗原名王岗店,古称孝义乡。网上搜索找不到汝南安成故城遗址的信息,有知情者补充。汝南郡、豫州、蔡州、汝阳、汝宁府、汝南千年古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年)置汝南郡,这是“汝南”作为地理专属名词首次出现,那时候的汝南郡治并不在现在的汝南县,而在平舆县射桥乡古城村,也是当时平舆县的县治所在。汝南如今的县境,分属于周边的上蔡、平舆,以及安城等大小侯国。公元年,东晋把汝南郡治所从河南息县移到了悬瓠城,也就是今天的汝南县城所在。隋朝大业二年(公元年),隋在此地置汝阳县,;公元3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治所在悬瓠城的蔡州亦被升为汝宁府(汝阳县隶属于汝宁府),取汝河安宁之意。年,更名汝南县。“汝南”专名长达余年,始置县长达多年,这也是年3月,汝南被认定为“千年古县”的时间资历。

平舆的安成故城遗址安城故城位于平舆县城西南17.5公里的老王岗乡兴旺店村委之刘庄、朱冈村一带。其西北距汝南县城8.5公里,南距汝河3公里,完全与文献资料所载的位置、距离吻合。故城东南6.5里处的小冈村,古名“东冈”,其位置与唐李泰《括地志》、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康熙《汝阳县志》所载该故城位于阳城(今汝南县城)东南十七里,汝水(隋汝水)北之说一致。故城北靠先秦汝河故道,东毗汉代大型水库鸿隙陂遗址,北城垣东西长约米,南城垣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呈梯形,遗址内砖块瓦砾遍布,以汉砖残块、汉筒瓦、板瓦残片为多。近年曾出土了一些古井、汉磨、饰绳纹的陶制地下管道及小件铜器、玉器和五铢、货泉等古币。故城南是一个汉墓群,周围遗有垣墙基础。这些墓皆掘毁于-年间,器物荡然无存,今仅遗暮中数块画像石残块等。安城故城系中原地区重要的先秦古城之一,原名汝坟。

正阳的安成故城遗址正阳县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即两汉时期的安成故址,呈长方形,南北长七百三十米,东西宽五百五十米,总面积四十多万平方米。城址高出周围平原土地近两米高,轮廓清晰可辨,四面的护城河早已填平,到处散落着秦砖汉瓦的碎片,在遗址的西面,是“太陵”,据说八十年代省文物局曾耗时几个月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出土过不少文物。老乡说,这里原来是故城寺庙,如今建有一座小学校。东、西、北三面仍残存有高出地面的城墙(如图),唐《括地志》载:“安成故城在汝阳东南70里。”按上述“汝阳”即今汝南。宋《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明代李本固《汝南志》、《大清一统志》、清康熙二十九年邱天英《汝阳县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宁府志》、清嘉庆时《重修汝宁府志》,对汉安成故城遗址在今正阳寒冻固城寺村之地理位置均无异议。

安成城是风水宝地遗留给了寒冻镇寒冻在安成故城东郊,宋代以来皆名“安东镇”,意为安成之东,后被人谐音误传为寒冻镇。直到今天寒冻镇上十字街南有条街仍名“安东街”。明代寒冻镇名“乾栋镇”,寒冻镇西北隅普济桥上有立于明正德十四年(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年现仍存在之石碑。碑文记载,普济桥位于“汝南安成东厢,乾栋镇西隅”。这也证明了安成和乾栋镇(今寒冻)之地理位置。按民国时今寒冻镇隶属汝南,二十五年后改属正阳。乾栋镇是民国时改名为“寒冻镇”的。传说寒冻原名翰栋,被后人叫成寒冻。在古时属于汝南,因为秀才名额分配是总额20名,寒冻独中12名,被朝廷大官员拍案惊叫,翰栋之地,翰:学问深高;栋:国家栋梁之才。这就是寒冻的名字大概来历.............查正阳县志,清朝正阳考取5个进士,固城4人。叶栐林,字伯宁,固城人,乾隆辛丑科、叶伟林,字仲纯,固城人,乾隆丁未科、贺祥,字考斋,油房店人,乾隆戊戌科。叶荫昉,字升初,固城人,同治戊辰科。余本初,字素樵,固城人,咸丰庚申科.近代史中可查的皮定均、徐世荣、张介民的皮旅中的张介民,开国少将(有人说大校)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年8月按正军职待遇退休。就是寒冻人。袁寨紧邻寒冻,袁家大院一家出两个民国中将一个民国少将,也是沾了寒冻的地气。还有奥巴马第一任总统时的大管家卢沛宁,虽然是吕河人,但他的家人流浪到寒冻,他的大伯和堂姐是寒冻人,也可能是沾了寒冻的地气。

戏说固城寺——开皇寺历史是残暴的隋炀帝,除掉哥哥杨勇后也不放过自己的侄儿,把杨绮等全徙岭外,予以毒死,并把安成王国安成废人汝阳(今汝南县)。安成王国被废而城存。可能是安成王杨绮的一个妃子,逃过一劫,此女子对杨绮情深意重,在安成城内修一寺庙,名固城寺,纪念杨绮。上为本人演义,不要当真。隋开皇寺始,而命名固城寺,安成依然无恙,宋元之间,金逼南渡,安成毁于战乱。安成城成了故城,城不在而庙在,故为故城寺,故和固同音,后来就成了固城寺。固城寺庙内有开皇碑。保存在罗祖殿内,高三尺,宽一尺余,题隋开皇二年某月日立。下书男发心主,女邑子某妃等字样。碑阴锈佛像数十。眉目活跃。清光绪九年,寺僧倒卖于古董行商,识者惜之。益足证明固城因固城寺而名。正阳旧志扔为安成,故城内有固城寺,旧址宛然。在溱之下,汶之上,于水经注吻合。开皇盛世是(年二月—年十二月),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历时20年。自开皇九年,杨坚统一天下,结束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厮杀战乱,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他以富国为首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促成开皇之盛世。

寒冻镇寒冻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西北隔文殊河与汝南县为邻,北、东隔汝河与平玉县、新蔡县相望,镇人民政府驻寒冻村。省道吴黄路南北贯穿全境,县乡道油付路东西贯穿全境。寒冻镇旅游资源丰厚,有汉安城遗址,小台子寺遗址,普济桥与清乾隆碑和真阳县界石碑等文化古迹。苏庄楚墓和古战场遗址汶水入汝处汶水栅。唐朝时期,李愬曾与驻扎在这里的吴元济守军大战。正阳县志记载:伏牛山脉伸入豫南中部,至正阳县熊寨镇西横山而止。此山东北一脉直驱正阳宋店,成一宽平大顶,(是正阳最高点,海拔米)又分为四支,往北一支入汝南境。由宋店往东北一支,彷文淑港南岸成一长径高岗,曲达寒冻,为正阳北边屏障。安成故城遗址的位置处于伏牛山脉的余脉,西有叶家岗、罗岗、余岗等文水河畔的丘陵地带,往东文水南,汝水西岸翁岗、王岗,南转寒冻镇北陵起高墩。所以当年周仁从地势低的汝坟迁徙到这里。寒冻过去是汝河上的重要航运码头,正阳县志记载:”为清时淮盐航路,清同光间,寒冻、汝南埠河下,帆樯林立,船商云集,来有淮盐,去有陆陈。“正阳境内寒冻、油房店、汝南埠、岳城四个码头中仅次于汝南埠,每日停靠船只一百多艘。汝(南)潢(川)古道经由寒冻,寒冻成为当地的集贸中心。清末民初寒冻的织绫业发达,寒冻丝绫远近闻名。当时寒(冻)绫陡(沟)布畅销山、陕、苏、皖。由于铁路、公路运输发达,水路船运逐渐萎缩,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汝河上的航运才停止,正阳的船民转移到了苏杭大运河。

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寒冻镇西北3公里处,北靠文殊河,从汝南县张岗乡蜿蜒而来的老汝河故道与古城遗址上的苏庄南北相距仅!公里。笔者(汝南许老)经多年研究和考古调查,认为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即两汉时期的安成故址,现将管见所得,分别陈述于后,请专家指正。一、《水经注》载,“汝水又东南,经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汉安成是南北朝淮北争夺战中的战略要地,归属不一,废置不定。郦道元是北魏人,他在《水经注》里称安成为故城,可能当时安成已暂时废县不置。从汝河流向看,到今天它仍然在“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据民国25年()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载:汝水“流经上蔡汝南县东南75里,人正阳北境高台店,东流经寒冻镇东北两门,直下新、息、霍、固界点,会于准”。以上两者所记安成的古今地理位置,今天对照起来,依然完全一致。(如图一)

正阳县安成故城遗址的文物《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还记载,“寒冻西三里,即汉安成故址。内有固城寺,居民往往掘得金属宝物,博古者多谓为汉制。有考”。城西昔日《太陵》墓地,(埋葬王公之处)现已成为平地。墓地周围常从浮土中出现古代文物。据《正阳文物志》载,“清乾隆时,曾出土两面铜镜。其一铭文曰,‘长宜子孙’;另一铭文曰,‘乘紫凤驾飞龙,东王公西王母’,余字模糊不清。旧时即墨张司马鹤家,定为汉器。”汉安成城内有安成人周弘真撰写的固城寺隋开皇碑文,清金石碑版学者孙星衍把它收人了《中州金石录》。()年,农民曾拾到过一面铜镜。(如图三),还挖出过带有花纹的古砖和南北朝时的小铜佛。年,附近农民拾到一枚边长2厘米的汉代有钮方形铜印。印文曰“安成陶丞”。(如图四)

蔡河蔡河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荥阳)、西汉时的狼汤渠,魏晋时通称蔡水,为南北水运要道,唐末堙废。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导汴水入蔡,重加疏浚,又称闵河。南流经通许、扶沟、太康、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至项城(今河南沈丘)西注入颍水。蔡河自宋初引闵河为源,南流经通许、扶沟、太康、宛丘(今河南淮阳)等地,至项城(今河南沈丘)西注入颍水。水源较引汴时为清,淤浅亦较慢。此惟因洧、■诸水下游都汇集于蔡河。曾一度“舟楫相继,商贾毕至,都下利之”。这些发源于山地的河流,夏秋汛期,洪水迅猛,蔡河河床承受不住,往往泛决。金元之际,黄河屡次南决,夺蔡、颍入淮。至元泰定年间(~),蔡河河底填淤,高出两岸地面,形成了地上河。此后长期为黄河南决改道之一,渐成平陆。蔡河主要输送陈(今河南淮阳)、颍(今安徽阜阳)、许(今河南许昌)、蔡(今河南汝南)、光(今河南潢川)、寿(今安徽凤台)等州所提供的粮食,可是它所沟通的地区却不仅限于此。自开封沿蔡河南下入颍,由颍入淮,可达长江下游地区。自开封向西南经颍、沙等水可与邓州(今河南邓县)、襄阳府(今湖北襄樊)等地相通,是仅次于汴河的另一条南北水运要道。上蔡县志记载: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五年(),魏文帝率舟师循蔡水、颖水进攻吴国至广陵(今江苏扬州)临江而还。蔡河唐末已堙废,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宋朝后新开发的蔡河,在蔡水故道基础上,另疏新河,上蔡县志记载:”北宋,宋太祖太隆二年(),阴雨连绵,陆地积水行舟。上诏发陈(淮阳)、许(许昌)丁夫数万,疏蔡水入颖河,以排除水患“。蔡河由项城(水寨)入颍。上蔡县志记载:乾隆十八年(),项城人在茅河、蔡河交叉十字河口用红石砌垻截断,从此茅河南流,蔡河东流。茅河从平舆县新埠口流人洪河。从塔桥至林堂西蔡河槽(老茅河)只泄黑河水。古老的蔡河已不存在,但古蔡河流下的人文遗迹俯拾皆是。

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汝南那坡

汝南那坡,汇集百业信息,服务汝南经济。

天中快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lp/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