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揭开西平县老王坡滞洪区的神秘面纱

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90326/6997150.html

老王坡滞洪区,是西平县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也是淮河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平人,我竟然对它知之甚少。2月22日下午,绕着滞洪区走访一遭,初步揭开了老王坡的神秘面纱。

第一站:陈坡寨进洪闸

从启航路北端往东,穿过陶庄、刘店、顾庙和高速涵洞,踏上洪河左岸,就看到了陈坡寨进洪闸遗址,与小洪河南岸的陈坡寨隔河相望。

▲陈坡寨进洪闸遗址

年,老王坡滞洪区开建,进洪口设在谭店桂李,泄洪口设在五沟营丁桥。年增建陈坡寨进洪闸和新沟排涝闸,确保进洪迅速,泄洪顺畅。

陈坡寨进洪闸建成后,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年,桂李进洪口升级为进洪闸,引洪道被拓宽,进洪能力大大提高。年治理淤泥河,改善了滞洪区内排水条件。年,小洪河陈坡寨至五沟营河段被裁弯取直,河道拓宽加深,行洪能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陈坡寨进洪闸逐渐成了冗余之物,最终被废弃。

第二站:陈坡寨西北角

小洪河旧河道口

翻过陈坡寨大桥,沿小洪河右岸逆行往西约一公里,看到一座旧砖房。房子西边有一片洼地,这片洼地就是小洪河旧河道的河口。

旧河道的河口。前方是京珠高速。

河口虽然低洼,但跟旁边的新河道相比,完全不像河的样子。我们请教了居住在砖房里的陈雲城老人。老陈说,新河道挖好后,这里筑起大堤阻断了旧河道,河口成了一个坑,坑北与新河道相通,上游来水在此洄旋,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多,逐渐成为现在的模样。

老陈指着南边两个村庄说,东边是陈坡寨,属于五沟营,西边是王湾,属于盆尧乡,旧河道从两村之间穿过,然后折流向东。

两个村庄清晰可见,旧河道却已无迹可寻。

老陈说,小洪河曾被人们称为“铜头铁尾豆腐腰”,中游特别容易闹水患。特别是眼前这一段,由于向南向东接连拐弯,经年累月,冲积出一坡宽阔的良田,陈姓人家移居坡上,因此得名陈坡寨。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小洪河几乎变成“地上河”,年年都要发水。直到年裁弯改道,水患才彻底解除。

旧河口往西几十米,就是京港澳高速。临告别时,忽然看到砖房上有“护堤房”三字。原来,按照西平县水利局的分工,以陈坡寨大桥为界,桥东归丁桥管,桥西归桂李管。

陈雲城老人正在讲述小洪河历史。

第三站:郭独笼

与老陈拱手作别,沿堤奔向郭独笼。

五沟营是与老王坡滞洪区关系最密切的乡镇。五沟营的地名是这个乡镇最别致的文化记忆。当然,各地都有别致的地名,只是五沟营尤其多。

龙泉寺,因寺得名。留册桥,源于当年王莽撵刘秀。

最别致的地名是郭独笼。因小洪河从村西、北、东三面绕过,仅南边有陆地可通,状如旧时捕鱼用的“独笼”,加之全村皆姓郭,故名郭独笼。

独笼(网图)

五沟营高中旧址,与郭独笼仅几步之遥。我们目力有限,无法看清郭独笼的全貌。

地图上的郭独笼

第四站:大石桥

离开郭独笼,去找大石桥。要找大石桥,先上东大堤。

东大堤是老王坡滞洪区的东部大坝,北起桧树李,南到丁桥,大致分为三段:北段:桧树李至新沟口。南段:老淤泥河至丁桥。中段:新沟口至老淤泥河,长米。

东大堤南段。左侧是老淤泥河。

汽车从丁桥驶上东大堤,蜿蜒而行,拐了几道弯后,来到了东大堤南段与中段的分界处。老淤泥河在此脱离大堤,笔直伸向西方。

距大堤约米处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桥,桥身古色古香,看起来颇有年头。这就是大石桥了。

大石桥

据赵付友老师考证,大石桥建于清嘉庆11年(公元年),所属道路为旧时连接郾城与五沟营的官道。五沟营旧属郾城,大石桥扼守交通要塞,路边商铺林立,路上旅人如织。

解放以后,官道日渐萧条,大石桥不再受人瞩目。

沱沟村民刘恒业年拍摄的大石桥。头条网友

桂林小水滴浪得漓江美提供。

大石桥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它滞洪区内最重要的古迹之一。如果有好事者将大石桥恢复原貌,则不失为一桩美谈。

第五站:新沟排涝闸

从大石桥回到东大堤,继续北上,很快到了新沟口。这里是新沟排涝闸所在地。

新沟排涝闸遗址

该闸建于年,与陈坡寨进洪闸同龄,曾与丁桥水闸联手实现泄洪功能:滞洪区南部洪水,通过丁桥水闸泄入小洪河;北部洪水通过新沟水闸泄入洄浀河,经沱沟,在卸载村附近汇入黑河。

我们现在看到的新沟排涝闸,也只剩下遗址。闸身东面已被拆除,西面也已残破不堪。

第六站:桧树李

从新沟口再往北,就是桧树李。

桧树李村

桧树李隶属洄浀赵村委,东临桧树王和沱沟(桧树王也属漯河)。这里有一段轶事:

清朝初期,桧树李有一棵老桧树,桧树浓荫盈亩,遮天蔽日。每到阳春三月和仲秋时节,树冠上常有轻烟浮云缭绕,云蒸霞蔚,神秘莫测,被称为“老桧烟笼”,是“郾城八景”之一。

千年古桧虽已不见踪影,它留下的美好回忆依然让两市三村百姓津津乐道。

从桧树李往西,就是老王坡滞洪区的北大堤,也叫洄浀河南堤。作为洄浀河沿岸的护庄堤,北大堤古已有之。后多次培修,去年又开启新一轮加固,目前尚未完成。

第七站:偶遇两座桥

离开北大堤,向南奔往李五路。

途中有一段土路,路上又遇一河,河上有桥,破旧程度跟大石桥差不多。

老淤泥河桥

河水还算充盈,水中芦苇飘荡。我们猜想,这条河就是从大石桥伸向西方的老淤泥河。一位洄浀赵村民刚好路过,证实我们没有猜错。

老淤泥河中芦苇飘荡。往东便是大石桥。

沿土路继续往南走,又遇到一条河。不用说,这是裁弯取直后的新淤泥河。与我老家权寨的淤泥河上游河段相比,这一段河道够宽,够清,够静,够美,满足了我对河流的所有想象。

新淤泥河

河上没有桥,我们只能驱车沿一条田间小路向西蜗行。只当碰碰运气,也许桥在前方。

田间小路,桥在前方

吃力地走了约一公里,果真看见一座桥,一座很古朴但很漂亮的拱桥。

新淤泥河桥

一条土路,一座古桥,路边有老树,桥头有枯草,适值夕阳西下,四周安静寂寥。如果再听到几声鸦叫,就活脱脱重现了《天净沙·秋思》里描绘的场景。

只不过,我和老葛不是沦落天涯的断肠人,而是老王坡胜境的探秘者。经过我们的奔波走访,老王坡的神秘面纱正被一层层揭开。

第八站:李五路

过桥往南再走约一公里,就是李五路,它是滞洪区内的重要标线。

滞洪区中间有道脊,人们借脊修出一条东西路,连接李庄铺和五沟营,简称李五路。

左侧高地就是李五路,确实比两侧田地高出不少。

车子自东向西,行驶到一处平房前,我们停下来拍照。老葛忽然惊叫起来:“前边就是二分厂啊,我来过这儿!”

五中建校以前,老葛一直在五沟营中学教书。那一年,他带学生参观豫坡酒厂的二分厂,然后在路边野炊。他还记得,在路边沟里看到过一条破船。

我们往沟里找了一下,惊喜地发现,破船竟然还在。

嘻嘻!这一条破船,给我们带来了额外的喜悦,浑身的疲劳一扫而光。

路边沟里的破船

知识点小结:

▲滞洪区由小洪河左堤、东大堤、洄浀河右堤及西部自然高地合围而成,总面积km2。

▲老王坡滞洪区地势平坦,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既有利于蓄水,也有利于泄洪。

▲桂李进洪闸和丁桥泄洪闸,合作实现蓄水、泄洪功能。

▲小洪河为滞洪区主要外河,淤泥河为滞洪区主要内河。

▲李五路为滞洪区内重要标线。

▲罗成坟、大石桥为滞洪区内重要古迹,陈坡闸进洪闸、新沟排涝闸遗址也值得一看。

本期编辑

落落:xpbuluo2

来源:许鸿宾原创有删节

查找发布西平县二手车交易信息

“阅读原文”下载西平部落APP,发帖爆料赢红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jd/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