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国家4A级景区桃林沟的“桃河民俗文化园”,新意盎然。园区创意者们集思广益,又匠心独运,谋划实施了一项令人称道的民俗文化工程。他们从“优秀本土地名中挖掘表达元素,对其略加改造乃至直接借用,形成优秀本土地名在园区的荟集”。他们的良苦用心,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许。
年农历四月,平潭老街被整体拆除,“老平潭”没了。二十年后的今天,桃花源里凸显的“驿道”“烽台”“萃金”“蒲峰抱秀”等诸多“平潭元素”,又将老平潭“古事复活”,让人顿感欣慰,足以“觅得晋味乡愁,找到心灵老家。”
平潭驿
平潭,自古以“驿”名世,驿道、驿站、驿差,是组成平潭商驿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桃河民俗文化园中复活的要素之一。
驿站,是我国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提供食宿、换马的场所,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历史上,驿站伴随驿道的开辟而兴起。秦统一中国后,下令以咸阳为中心筑驰道。其中,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到并州后,向东穿越太行山,连接河北,成为一条通往东方的捷径。公元前年,秦始皇驾崩河北沙丘,其灵柩就近取道太行井陉口、娘子关一线返回咸阳,世称“秦皇古道”。其时,平潭古城尚存,当属这条驰道上的重要节点,兴许“平潭驿”始于此。之后,隋炀帝巡视北方时,又征调北方劳工大力开凿,成就了这段太行古驿道,也成就了平潭古驿站。上千年来,平潭驿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直至清朝顺治十年(年),迁出平潭镇,落户平定州城,但依然称“平潭驿”。平潭驿的变迁强化了平定州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地位,同时也保留和延续了“平潭驿”这个光辉名称。
平潭驿建在平潭老街的中段,门厅宽敞,寓舍明净,服务周全,宾至如归。街北老号“萃金亭”专业为驿马、车辆打造各种铁艺佩件。街东北角设马场、骆驼店,方便统一喂养、休整。
《平潭驿》是一首明代古诗,流传至今。“名州依峻岭,古驿接平潭。境土人能辨,云林鸟自谙。几回历涧道,数欲解征骖。野寺逢僧处,山泉煮茗甘。”诗人将平潭境土的人、鸟、云、林、道、骖、寺、僧、泉、茗入诗,对古驿胜迹作了全方位的描绘,给人以山川险峻而恬静,乡民豁达又好客的美好享受。这首诗洋溢着诗人一种难以抑制的思乡痴情,令人过目难忘。如今,围绕这首诗,正演绎着一段对诗作者“李春芳”其人的深入认知。
李春芳,明朝人。百度介绍,李春芳(~年)字子实。祖籍江苏句容,曾祖迁兴化。嘉靖二十六年(年)廷试鼎甲第一,高中状元。曾任首辅,史称“状元宰相”。他持政安定,德高望重,因屡受奸党诬告,深谙“贵不如安”的为官之道,多次引疾请疏归养,万历十二年病故,终年七十四岁。赐葬扬州城西,赠“太师”,谥“文定”,祀乡贤祠。
近年来,我市的一些民间文史人士,对李春芳的祖籍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李春芳是我市平潭李家十一世祖。例证有三。《平潭李氏族谱》记载,“十一世李春芳,配冯氏,郡庠生,诗载州志。”随其父十世祖李迁(京城仕吏部厅选官)离家后,不明去向。李春芳举官在外,自称“晋人羲斋李春芳”。年老回乡时曾留诗四首,载入《平定州志》。
四首诗从入《固关》起,递次记录涉《绵水》,过《柏井驿》直至《平潭驿》的情境,步步乡土乡音,句句乡情乡愁,到《平潭驿》时达到高潮。试想,一个从来没有在这个地方生活过的人,会写出如此掏心窝的诗句吗?李春芳中秀才后才离开家乡,他熟悉家乡,几次路过未停留,这次年老回乡,几多感慨,自然而然地流淌在笔下。我们不妨用白话文来表白一下他当时的心情。“闻名遐迩古州啊,岭峻路险;千年驿站平潭啊,山水相连。乡土乡亲难忘啊,相识相辨;小鸟声啾熟谙啊,林疏云淡。山涧通衢来去啊,几度回还;驾车远行屡返啊,欲解騑骖。山野云寺逢僧啊,一见如故;山泉香茗漫品啊,衷言心甘。”这段表白告诉我们,这儿就是他的家乡啊,他再熟悉不过,令他魂牵梦绕。
当然,局限于当时的诸多因素,依他深谙“贵不如安”的为官之道,他没有直白自己的平潭祖籍,他只是在《柏井驿》下署名“平定李春芳”。他在留着回旋余地,免得在明末政派激烈倾轧中累及家族。
平潭李家是古州平定的名门望族。据记载,明清时期,平潭李氏一族中进士16人,贡士58人,举人62人,太学生20人。明朝嘉靖十四年(年),李念、李愈兄弟同榜考中进士,知州曾为平潭李氏“父子大夫李应奎、李念、李愈”立官职牌坊,这是古州获称“文献名邦”前的一段美谈。
民间文史人士考究明朝状元李春芳的祖籍,绝不是名人故里之争,更不想攀龙附凤。人们的意愿,只是在理清历史遗存中,明了一下自家的家系脉络。如果说,在理清这个脉络中,明朝“状元宰相”李春芳是古州名门望族平潭李氏家族的一员,那岂不是一件美事。
一首《平潭驿》,声情并茂,引人畅想,令人陶醉。
平潭“御道”
老村拆迁前,平潭街村西保存有一段石砌大坝,长多米,宽5米,高有五六米。坝顶两边摆放着块上马石,直至河神庙。每块石料长1米,高0.5米,宽0.5米,工程宏伟壮观,人们称它“御道”。这是护村坝,又是避水坝,也就是流传于平潭一带的“避水珠”。它是从京城通往山西古驿道中最好的一段坝体驿路,曾受到皇家 一位是平定知州孔广培。先看一下他眼中的平潭。明清时期,现时的平潭街和平潭垴统称平潭镇。清光绪四年,孔广培在平潭镇立了一块石碑(现存马王庙院内)。碑文写道,“州之西平潭镇,介居冲繁,冠盖所经,久仰仁厚。”文笔简洁,三句话就勾画出平潭的交通要冲、人文地理和淳朴民风。“介居冲繁”是对平潭优越的地理位置的界定。的确,因太行山的阻隔,山西只能依靠驿道出行。平潭介居京城到省城的“太行古道”中段,是从河北经娘子关,沿桃江西进;或是入固关经州城北上;盂县经河底、荫营南下州城的交汇点,早在隋朝就设置了平潭驿。平潭因驿兴街,街似田园,民风淳朴,“驿差业”兴旺,服务周全。“冠盖所经”,凡是路经平潭的官员、使者,宾至如归,众口一词,无不称赞。“久仰仁厚”,正是对平潭民风淳朴的高度赞扬,至今立在平潭马王庙里的三通石碑足以为证。
一位是山西按察使陶澍。陶澍(~年),字子霖,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元年擢为山西按察使,在职时间不长,又调任福建按察使。陶澍离开并州进京述职,写了一首《平定道中》。“崎岖测石逮平潭,荦确曾无勺土参,独有沿河苹果色,老红经雨倍加酣。”叙述了一路上的艰辛和感受。诗中先后用“崎岖”“荦确”(怪石嶙峋、坚硬)形容驿道越来越难行,只好弃轿骑马,艰难跋涉,马不停蹄地从测石经坡头、辛兴、赛鱼、石卜嘴赶往平潭。一个“逮”字,形象地表明了他的急迫心情,好不容易才来到平潭,总算可以歇歇气了。他感慨道,这是通京驿道吗?几十里的路,被一条河冲得沟沟坎坎,虽然沿河有点绿色,但是尖石流沙,异常难行。这样的驿道却没听说有人如实参本上奏。这次他与知州商定了上疏奏章,回京面见皇上,得以准奏。
史料记载,陶澍“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上作出了较大贡献。”且著文赋诗,为后代留下了不少佳作。在他为官过的地方,民间流传着不少故事。也正是陶澍的参本,后来州衙多次组织修筑河堤道路,屡毁屡修,不断加固维护,甚至美化,才有了文章开头写的“御道”的宏伟模样。
据平潭马王庙《续修河堤碑》记载,大清咸丰八年,官府出资整修这段御道,款银常常拖欠,工程时断时续。眼看汛期来临,有一段河堤还留着缺口,工程经理人个个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作为第一经理人的牛步庭,果断拿出家中积蓄,先垫付了工程急需款,激励工程队没明没夜地突击。经理人的率先垂范,带动了大批村民捐资出力,解决了燃眉之急,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缺口合拢之日,瓢泼大雨不期而至,看着汹涌的“扑猪河”水从新堤下乖乖地流去,人们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了下来。
捐资续修河堤,确保了御道的畅通、村民们的安全,州官特立《续修河堤碑》,表彰平潭人的义举。其中以牛步庭为首的一大批捐资人,慷慨解囊、共解危难、大义大善的世德,更是赢得交口称赞,永垂青史。
平潭烽火台
园区南街区,名为“烽台街”。据《园区区域地名命名由来》介绍,“几千年来,平潭烽台雄踞古道之侧,俯瞰古道人来人往,是平潭古驿商贸兴旺的历史见证。园区南街区复制平潭烽火台,故以‘烽台街’名之。”
平潭烽火台是人们认识平潭的第一直觉,在人们的话语中,烽火台就是平潭,看见烽火台就是到了平潭。烽火台已被人格化,是平潭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烽火台是古时用来点燃烟火传递重大消息的高台,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燃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又行之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一提起烽火台,人们就会自然想到“千金买一笑”的典故。三千多年前,“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江山”,将烽火台绑在昏君的战车上,实在有辱烽火台的威名与挺拔。
追溯历史,老人们说平潭烽火台始建于商周,后又不断维修,逐渐加固而成。烽火台立在平潭街西井南边,通京官道北侧,下阔上收,为梯形高台。台底方边各9米,高10米。台顶平整,顶宽6米。整个台墩石砌土夯,坚固结实,排水通畅,历经沧桑,坚韧不拔,是一处千载难逢的军事遗址。台的东、西两侧,曾建有营房院,驻守兵将护卫。登台了望,大小阳泉、南天门(头道寺)历历在目,五渡、古城、赛鱼近在咫尺,不论东西南北,只要台上烽烟突起,都会一目了然。古人之神思妙造,可叹可敬,令当今邮政快递追之不及,从文献信息角度看,它又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古迹。烽火台在我市留存不多,平潭烽火台闻名城乡,是《阳泉百科全书》有关古城寨遗址中收录的唯一一座烽火台。
千百年来,烽火台耸立在桃江北岸,平潭西端,是桃江沿线最醒目的地理标识。旧时,出州城北行,过往头道寺、二道寺,一眼就能望见平潭烽火台。平潭虽然地处山间平川,但立于通京驿道由东南向西北的转折节点,扼守水陆变换要冲,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一有战事,平潭烽火台的狼烟,第一时间就会传递到州衙、省府,直至京都。
平潭烽火台历经各朝各代,一直巍然屹立。它处世不惊,不知点燃过多少次狼烟烽火,承受过多少次战争洗礼,历久弥坚。但是,年烽火台被拆,成为平潭人永远难解的心结。时光不可能逆转,但烽火台的雄姿将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间,烽火台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如今,桃河民俗文化园“烽台街”游人如织,就是历史见证。
萃金亭
园区北街区,名为“萃金街”。《园区命名由来》介绍,据考证,萃金亭是清代民国时期平潭街牛家的著名商号,“萃金”有“从铁矿中萃取生铁”之义,亦有“通过诚信经营创造聚集财富”之义。在承接原义的基础上,添加“荟萃本土文化遗产于一园”新义,将其作为本区域专名。
平潭街萃金亭,曾经兴盛一时。从平潭老人们的回忆和指认中,萃金亭作为焠炼、加工铁器的作坊,其旧址在牛宅南院对面的一处场院里,原有的几处屋子和亭棚大都倒塌,变成了一片空地,后来便与邻近的院落一起,俗称“铁铺院”了。二十年前老村被拆时,彻底消失。如今旧名新提,别是一番滋味。让我们“穿越百年,去追随清代民国的工匠遗风”。
萃金亭兴于何时,没有记载。但萃金亭兴也驿差业,衰也驿差业,却是人所共识。所谓“驿差业”,顾名思义,就是驿站接待宾客和打理驿马、车辆的业务。明清时期,平潭驿是京城进入山西的“太行古驿道”上的一个大驿站。各色人员来来往往,官车驿马络绎不绝,都要在此停留,食宿和休整。相对于接待宾客比较容易而言,驿马休整、车辆维修要难许多,尤其是更换车马经常磨损的铁艺佩件。而平潭驿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平潭附近盛产煤、铁,很早就有铸铁和加工铁器的传统,可以为驿马车辆定做加工或修理整套装备。
起初,打造铁器,是从北乡的河底、荫营一带连人带铁矿石送到平潭,利用当地廉价的煤炭进行铸造冶炼,来人留用,帮工学艺,不断培养匠人。后来,运送铁矿石既费时又费工费力,就逐步改变了方式。匠人回乡后,用当地的矿石铸造生铁,再将生铁运到平潭进行焠炼加工。平潭则以经营铁货,培训人员为主。很长时间,随着驿差业的发展,铸造技术逐步提高,加工工艺不断改进,培养出了一大批匠人,平潭铁业盛极一时。
平潭经营的大量铁货,以满足民间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为主,难以适应驿差业的特殊要求。平潭驿丞另开新路,选拔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集中在一起,组成铁艺作坊,以精细加工为主,专门生产驿差业所需要的物件。那时节,偌大的场院里,十几架亭棚依次排开,亭下有熔炉、锤钳,师徒二人,你锤我锻,精心地加工着车马的佩件饰品。
文人多情。一天,日近黄昏,驿站里走出几位长衫宾客,酒后余兴散步,一阵阵有节奏的锤击声吸引了他们。几位看到不远处灯火一片,走近一问,方知是工匠们在赶制一批细活。但见炉火正旺,铁坯火红,小锤轻点,大锤重击,时而急促,时而舒缓,不时金星闪烁,不一会儿,一样东西在工匠的手下成型。在水中轻轻一点,吱的一声,一股白气之后,工匠用火钳夹起,放在案上,一件玲珑饰品展现在众人面前。几位看得目瞪口呆,这是铁的吗?工匠告诉他们,这是为明天要进京的官车用的,一炉一种样品,还得再细细打磨呢。几位惊讶之余,乘着酒兴咿呀一阵,未闻吟诗声,只听迸出一句话:“真是天大的功夫,萃铁如金啊!”几位酒意未了,又咿呀一阵,说道:“亭亭如此,何不都称‘萃金亭’呢,正好为一代工匠助兴。”驿丞听说后,连连称是,并责成牛家好好掌管经营。从此,“萃金亭”的名字流传开来,一直延续,成为平潭街一块金字招牌。
清朝顺治十年,平潭驿站迁往平定州城后,萃金亭渐渐冷落下来。再后来,就被“铁铺院”代称了。但数百年来,萃金亭以其美妙的名称,口口相传,留在人们的心中。它是对精湛技艺的赞叹,更是对一代工匠的褒奖。
年,阳泉铁厂(俗称熔化厂)建成投产时,不少平潭人凭着一技之长,进入熔化厂工作。平潭的李秀、王仑等人都是最早在熔化厂上班的工匠。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在熔化厂工作的平潭人达到数十名之多,大都成了各工种的拿手匠人,并带出了一大批铁业冶炼和加工的人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平潭工匠奔赴全国各地,如武钢、长钢、临钢等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蒲峰抱秀
出园区北门,迎面看到门阁上的是“蒲峰抱秀”四个大字,这是老平潭东阁上的两处题刻之一。
平潭老人们说,“蒲峰抱秀”是古州大官吕思诚来平潭时题的,是他对平潭秀景的由衷赞美,是平潭街的第二村名。
吕思诚(~年)字仲实,平定人,元代中书左丞,是平定古州最有名的大官。少年时曾在冠山石窟面壁苦读,闲暇常与同窗好友出游,饱览家乡山水名胜。他多次游览蒲台山(狮脑山),总是被蒲台山的神奇景色深深吸引。一次,他站在石瓮峰顶向北眺望,见对面的平潭驿站青岚缭绕,绿林掩映,庙阁浮光,人影绰绰,不禁叹道,好一个秀逸的地方。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总想去平潭一游。
吕思诚于泰定元年(年)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为官清正,功绩卓著,名盖朝野,一直公务繁忙,无暇闲休。直到晚年,他回乡修茸冠山吕公书院时,才到平潭小憩,体察民情,观赏秀景,了却他少年时的心愿。他置身平潭,脑海里回味着儿时的意境,心里十分惬意。他乘兴来到村南,极目远望,面前的景色又让他惊叹不已。群山峻岭中,蒲峰傲立,像一尊巨人;两侧山峦逶迤,像巨人伸开的双臂,将平潭拥入怀中。桃江东去,滋润着山间这一块天赐的平川。平潭乡民世代耕读,岁岁添新,在方圆十乡八镇中,将自己的家园编织得一村独秀。面对眼前的美景,联想当年的记忆,他心中的赞誉之词油然而生,“真正一个蒲峰襟怀,平潭竞秀啊”,于是欣然命笔写下“蒲峰抱秀”四个大字。人们把他的题词刻成石碑,镶嵌在平潭东阁的东券门上。
老平潭没了,请记住“蒲峰抱秀”吧,那是老平潭的雅号、别称。前些年立在狮脑山森林公园入口处的石碑“蒲峰抱秀”四个大字,如今又重新出现在桃河民俗文化园,不能不说是上天的眷顾。
由此可言,世间凡是美好的事物,再遭不测,都会复活,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编辑:梁隽
声明:个人分享转载朋友圈无需授权,其他媒体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专题、深度、细致、可读是《阳泉日报专题》的追求。致力于冷静、全面调查思考新闻事件,以挖掘、透视本土文化为宗旨,更精粹、更深入、更专注!感谢您的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