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电人情怀吴兆铨我的列车暨船舶发电生

——吴兆铨

年12月出生,湖南长沙人,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11月成为列电人,年12月在中国华能集团华能综合利用公司武汉办事处退休。

工作经历:

年11月~年11月,在衡阳照相业“五反”工作组、衡阳电厂学徒工人。生产教育股长,发电车间党支部书记。(其中年12月~年12月在中共衡阳市委干部科任科员)。

年11月~年8月,在列车电业局第15列车电站,电气工段长。

年8月~年9月,跃进一号船舶电站副厂长。

年9月~年11月,跃进二号船舶电站厂长,党支部书记。

年11月~年11月,第36列车电站厂长(其中年9月~年11月借调列车电业局基建处工作)

年11月~年11月,武汉列车电站基地办公室主任,服务公司经理。

年11月~年12月,中国华能集团华能综合利用公司武汉办事处主任。

——

自从年11月调入列电队伍,投入列电事业,直到列电系统完成历史使命,于年国家撤销列车电业局,列电系统解散,我在这个队伍中努力地工作度过了26个春秋。

在那火红的年代,激情的岁月锻炼了我,也锤炼了我的人生。我将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列电事业。

下面,回忆在列电工作中的几个片段。

四、一次战备调迁

年9月,船舶二站在汉江待令期间,我和30多名职工,参加了由列车电业局举办的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农场秋收劳动。

一天,接到列车电业局发来的电报,要我立即赶到北京,到局里接受任务。

抵达局里后,领导告诉我:

目前福建前线形势仍然紧张,从“8.23”大规模炮战后,虽然解放军已宣布由每天炮击金门改为单日向金门开炮。但有时仍发生炮战。为了增加福州市的备用电源,决定急调船舶二站赴福州。水电部对这次调迁十分重视,已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根据局领导指示,我立通知电站作调迁准备,由电站派人与襄樊市航运部门联系,迅速将停靠在襄樊市汉江边的电站船拖到武汉待令,电站人员全部到武汉集中。

与此同时,我赶到武汉列车电站基地,向党委书记刘晓森同志汇报,由基地党委对电站人员作了个别的人事调整。并由列车电业局党组派了由部队转业的老同志侯元牛到电站担任党支部书记。

由于有基地党委的领导与支持,一切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同时很快与武汉长江航运部门联系了拖轮,将船舶二站从武汉长江锚地,直接拖运到上海江南造船厂。

因为这次调迁福州,要跨越东海,并且要通过国民党军队盘踞的马祖列岛航线。所以电站船一到上海,就进入江南造船厂检查、密封、加固。

因为事先已派人与江南造船厂联系,在知道船舶电站去福州是作为战备电源后,特事特办,几天时间就将需要密封、加固的部位搞好,并添加了堵漏器材,航运部门根据电站提出的要求,按时在黄浦江拖带电站。

电站船渡海,我们是第一次,由于要通过马祖航线,为防止受到盘踞在岛上的国民党军队炮击,按照局和基地党委的指示,我们将随船押运人员减至最低限度,安排了水手钟家湘、电工齐浩然、柴油发电机组运行、检修人员洪礼寿、王文玉共计4人,由王文玉带队随船航行。舵手由航运部门安排。

在航行到浙江省与福建省交界处沙埕港时,海军部队一副政委接待了电站托运船队的所有人员。由于连日来在海上颠簸,随航人员频频发生呕吐,身体十分疲惫,因此在此休整一天,恢复体力,以利通过封锁线。

副政委告诉大家,电站船队过封锁线时,派有两艘军舰护航,如遇炮击,电站船队只管航行前进。部队在海上,岸上都作了准备。估计对方也不敢轻举妄动,已经做到有备无患,要大家放心。

后来随船人员回忆说,由于靠我方一侧航线滩多水浅,船队是偏马祖列岛一侧深水区航行,甚至隐约可见国民党军队的海岸炮。也许是我们采取强大的震慑措施,对方的确也没有轻举妄动,当时的状态还是很紧张的。

在电站船队到达福州闽江口一个叫马尾的地方,军舰就解除了护航任务。

船舶电站进入福州后,停靠在离福州电厂不远的闽江边,全站职工积极投入设备调试。

为了解决汽轮机调速器摆动,并网发电带负荷不稳,影响安全发电问题,局技术科长周良彦工程师来站进行指导,和汽机工段长任德来,技术员黄云华,以及倪继章等同志,组成攻关小组。

经过十几次对调速系统的修改、试验,终于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其他工段也充分利用这一调试时期,整修设备,使设备臻于完善,顺利与福州电厂并网发电,保证了安全生产。

这次调迁,航程约公里,前后历时约40天,终不辱使命,胜利完成调迁、并网发电、作为战备电源的任务。

(此文曾登载年4月28日武汉电力设备厂主办“列电人”厂报,本次抄写略有增删)

五、航行33昼夜,入川支援三线建设

船舶二站在福州完成备战电源发电任务,于年4月,奉令调赴四川乐山,支援三线建设。全站职工,立即行动,投入调迁工作。

按照船舶有关规定,船体每4年要返船厂大修。何况船舶二站是一艘内河航行船舶,经过两次渡海,在福州闽江发电时又经过涨潮时的海水倒灌浸泡,更应入厂检查。

因此,先派人与上海江南造船厂联系,使船舶二站到达上海后,能尽快安排进船坞,对水线以下船体进行检测,维修保养。

同时,由副厂长张位轩带领选厂址人员到乐山选厂址。

在这里要赘述一下,船舶电站的厂址要求和列车电站迥然不同,船舶电站厂址首先考虑的是电站人员上下船的安全、上煤、出渣方便可靠,电站船舶停泊点的水情等。

因此,必须先行勘察,提出要求,由当地尽早作好准备。

6月下旬,船舶二站在江南造船厂的维修船体工作结束。因为事先了解,此次航行,需时一个月,因此安排一部分职工乘车直达乐山,有20余人由我带队,随船航行。

船舶二站从出厂到此次调迁,已有5年时间。经过武汉试运行,福州发电,船舱底部积了不少污垢,灰渣没有彻底清理。对船体有一定的腐蚀。因此,特别向大家说明,这次航行任务,除了配合航行编队,保证船舶电站安全,同时要做船舱底部的清渣除垢,铲锈刷漆工作。

大家知道,这个工作非常艰苦,既脏又累,但都积极报名参加。

船从上海启航以后,随船航行的同志,蹲蹬在舱底隔舱(即船底部纵横交错连接的“龙骨”,而形成的长毫米、宽毫米、高毫米的舱格子)内,用除锈铲、钢丝刷,一格一格地清理,每清除一格就立即刷上红丹漆。

格舱狭小,就蹬在一个格舱清除另一个格舱。

南方七月天,已经相当炎热了。船上甲板在太阳炙烤下发烫。人在格舱内屈身曲体,工作不多久就汗流浃背,腰酸背涨,加上油漆味刺鼻,干一会就到舱外换换空气继续干。

大家分片包干,你追我赶,均不愿落后,虽累也毫无怨言。硬是在到达目的地以前,不但完成了船舶底部的除锈刷漆任务,还把主甲板以上船体也油漆一遍,使船体焕然一新,迎接新的任务。

此后,船舶二站也就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属甲板以上和舱内的清舱除锈刷漆保养工作,均由电站职工自己动手完成,既增加电站美观,又为国家节约了资金。

船舶电站的航行,是由拖轮拖带或顶推。一艘拖轮,要拖带几艘载货船只。沿途到了某个港口,就要卸掉或加带船只,重新编队航行。

从上海启航后,虽是昼夜兼航,拖带一个船队逆流而上,行进的速度不快。在到达宜昌后航运部门为了安全过三峡,将电站船停靠宜昌船厂码头,在电站船的船头船尾,又加装了4个缆桩。

经过四、五天的休整,离开宜昌,即进入西陵峡。为了安全,只拖带了电站这一艘船,而且不再夜航。但是在激流冲击的作用下,行进速度仍非常缓慢,有时感觉船舶是在停滞状态。

艰难驶过西陵峡后,临时停泊在巴东县江边,等了两天,由航运部门调来一艘HP马力的拖轮,才得以较为顺利地通过巫峡和瞿塘峡。

在到达重庆后,修整两天,继续西行,仍然昼航夜泊。经宜宾入岷江,又航行约4天,才到达此次航行的目的地,四川乐山五通桥,停靠在金粟镇岷江边,安装发电。

这次航行于6月下旬开始,从长江下游直入岷江到达发电地点,航程2多公里,历时33天,是船舶二站调迁途中,持续航行时间最长,完成任务较为突出的一次。

20多名职工在船上轮流做饭,嚼着咸菜,工作虽然辛苦,生活虽然单调,但工作之余,唱唱革命歌曲,欣赏沿途祖国大好河山,也其乐融融。

六、大水无情,人间有爱

年11月至年11月,我在第36列车电站任厂长。这里,记述一下第36列车电站西平抗洪的事。

年8月7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几天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而且越来越大,下午4点多钟,供电线路故障,总开关跳闸停机。

此时食堂炊事员跑来告诉我,厨房进水,无法生火做饭,问我咋办。我和他一起返回生活区察看,此时水已漫入脚踝。生活区有人在家门口用砖头、木板、泥土垒坎堵水,防止水漫入室内。

当时大家认为连日大雨,造成内涝,雨停后水会慢慢消退,可是水仍在继续上涨,厨房已不可能炊事作业了。而且生活区已全部停电,住房均以漫水。

见此情况,我立即要炊事员找食堂管理员带上粮票,一起到县城街上,将能买到的食品尽量买来,并捎带买回蜡烛,以备晚上照明。

雨没有停的迹象,水上涨的越来越快。不到一个时辰,已没入膝盖。我随即通知大家并要大家相互转告,撤往地势较高的电站列车上。

入夜,7点多钟,除两三位年轻力壮的同志,自愿留守在生活区前平房顶上值班,守护生活区,其余同志均安全撤到电站车厢内。

电站旁边有个小村庄,他们一部分人员也带着小孩,撤到我们车上,和我们一起度过这洪魔肆虐的时刻。

由于县城街道同样浸入水中,店铺关门,买来的食品也不够分给每个职工和家属。只能分给小孩们先吃,绝大部分同志只有饿着肚子了。

水已上涨至前胸,个子小一点的同志几乎没至脖颈了。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对外电话不通,联系中断。同志们三三两两,在车厢内“串门”,互相议论着,安慰着,鼓励着。大家都期盼水不要继续上涨,并早日退去。

次日雨停了,只见一片汪洋,生产区、生活区全部淹入水中。就在离电站车厢门口5至6厘米的地方停止了,没有上涨了。正好与电站车厢之间木制连接走道持平。

有的同志涉水回家拿来了煤油炉,用没有被水浸泡的大米,在车厢内做饭,肚子饿了,大家吃着没有菜蔬的米饭也香,渴了,就喝水处理车厢存水。

这样,在车厢度过了两三天。

大水在慢慢消退,此时有我站支援遂平40列车电站大修的同志,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返站,带来了40列车电站受灾情况,大家心情非常沉重。

也正是这天下午,西平县政府派人来通知我,要我到县政府打电话,向北京上级领导机关汇报情况。

我随即赶往县政府,向列车电业局打电话,接电话是当时副局长杨文章同志。他在电话中对我说,水电部钱部长在直升飞机上视察河南灾情时,只见遂平列车电站,没见到西平列车电站,问我们电站情况如何。

我随即报告说,我们36列车电站人员安全,设备正常。除生活区遭水浸泡以外,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据我站参加40站大修同志带回来的消息,40站灾情很重,还淹死了人。请局里派人火速支援40列车电站。

杨副局长代表列车电业局我们表示慰问,指示我们组织好生活,准备恢复生产。

水退了,同志们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时直升飞机在我们电站上空盘旋,投下了食品。大家向机上人员挥手、鼓掌、欢呼跳跃,喊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

因为我们已经逐步解决了食宿问题,因此对投下来的食品,我们大家只尝了尝,以表示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关怀。其余一概不留,集中送县政府或周边受灾群众。

水退后,电站职工积极投入灾后清理工作。各家各户,用了几天时间洗刷整理。人们也逐步走出了受灾阴影。不久县卫生防疫部门,派人来生产、生活区喷洒药物,消毒防疫,生活又步入正常轨道。

在我们等待供电线路修复的停机备用期间,大家想着去40列车电站去慰问,去看一看,去尽我们的心意。

由于当时铁路被大水冲断,铁轨扭成“麻花”,一时难以修复。公路也被冲毁,汽车也不能通行。

于是,我们组织了有自行车的10多名男同志,各自带上自家烙的几斤烙饼,代表36列车电站全体职工的心意,由我带队,骑车30多公里,到了遂平40列车电站。

大家一见面,相互拥抱,热泪盈眶,有的泣不成声,久久不愿松开。那场景令人动容,终身难忘。我们互相交谈,相互慰勉,鼓励。

在现场,我们见到生产区、生活区已面目全非,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遂平为何受灾如此严重?

灾后才知道,是因为连日大到暴雨,上游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大大小小几十座水库连续垮塌,河堤决口,几十亿立方米洪水,八九米高的浪头,直泄而下,遂平首当其冲。而西平是洪水浸漫,所以灾情损失比遂平要小些。

灾后,列车电业局杨文章副局长、武汉列车电站基地刘晓森书记、副书记张彩等同志到36列车电站慰问,电站旁的小村庄也来人对我们在洪水中对他们的援助表示感谢,使我们由衷感到大水无情,人间有爱。

大水过后,在停机设备备用期间,电站职工对设备作了精心维护保养,在供电线路抢修工作结束后,西平县电业局通知第36列车电站开机送电,我们立即投入生产运行,保证安全发供电,受到西平县政府,西平县电业局的好评。

结束语

忆列车·船舶电站

列电事业多奉献,

建设祖国写春秋。

一纸调令千钧重,

驰赴他乡送电流。

车轮滚滚奔腾急,

编队航行搏激流。

跨东海,到福州,

溯江而上至乐山。

干打垒,芦席房,

请走菩萨住庙堂。

一专多能人争秀,

运行检修竞创优。

艰苦征程无所惧,

豪气凌云入斗牛。

如今乌丝迎白发,

青春飞去成老叟。

历尽艰辛终无悔,

笑看神州展风流。

(本文曾登载于武汉电力设备厂年3月29日《列电人》报)

相关作品

吴兆铨:我的列车暨船舶发电生涯(上)

◆通联:戴亚平◆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jd/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