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炳林,陕西黄陵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敦煌学研究所所长,《敦煌学辑刊》主编,“长江学者”,主要从事敦煌学、西北史地研究。
“三智书院”年5月22日。此篇乃年5月15日,老师为三智道商中国文化地标游学班首期班的同学们进行的讲解。由于篇幅所限,现将部分内容与大家分享。
韩树伟
一、敦薨(hōng)之水的考证
敦薨(“敦薨”即“敦煌”)之水从南往北流,然后向西流,最后注入泑河,这就是河源。泑河就是泑泽,又称为盐泽。为什么把这里称为河源?
古代中国人对黄河是从哪来的不是很了解,因为在青藏高原,特别是在积石山,就是甘肃和青海交界的地方往西南方向延伸就不是汉族控制的区域了,于是就不知道黄河从哪来。大家只知道是从山里流出来,后来人们就想象黄河是从积石山里冒出来的,源头在哪一块仍旧不知道。后来再往西走看到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发源自葱岭,从葱岭流下来之后与和田河汇流,下来以后注入罗布泊。塔里木河一年四季不断地流向何处?又看到这河流量一年四季不增不减,水面就那么大,有的人就怀疑河底下有个漏洞、有个暗道,暗道在地下通向积石山,通到了甘肃与青海的交界,认为这个河就是从那儿发源的,所以古代的史籍里都把黄河的源头定到葱岭,途经和田河和喀什河,然后流到罗布泊。什么时候才把真正河源弄清楚呢?隋代时才知道真正的河源。青海地区有个民族,这个民族从东北迁到了青海,占地范围非常大。隋朝把这个民族打败以后,管辖范围到达蒲昌海这边,他们发现河源在这里。所以在这一带就设置了一个郡叫做河源郡,才真正知道了河源,那么敦薨之河就是从这边来的。
古代大家都有这样一个观念,认为我们了解西域地区、新疆地区乃至河西走廊地区,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才有的事情。实际上并非如此。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几百年前,中国人就对西域地区就有所了解了。对它的地理地貌、水源都有了解,地理观念上“敦煌”这个地理名词已经出现。这个不是汉代人提出的,汉武帝打下敦煌以后只是把这个地区加以治理和利用。
二、敦煌的地理位置
在汉代的时候设置了一个玉门关都尉,而玉门关是一个军事建筑,同时也是一个屯田机构。另外这块地方有一座大型的城,主要是玉门关都尉存置兵器和军粮的地方。现在如果到这里看看,就发现根本不能耕种,因为地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块地貌原来是什么样的?根据我们现在的研究,这块实际上是一个屯垦形成的区域。
西域通道上,也就是敦煌有两个关口:一个玉门关,一个阳关。这是干什么用的?历史上的解释多数是错的。阳关是核心关,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把城的东门代表春天,一般青色都放在东门;红色代表夏季在南边;西边是秋季,崇尚白色;北边是玄武门,代表冬天,黑色都在这边。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按照五行学说,秋天、冬天是杀人的季节,气候也是被杀的气候,生命凋零的阶段。因此北边的门、西边的门特别是北边门叫做“凶门”,出兵打仗的时候不能走东门,不能走南门,只能选择走西门或者北门,叫做“凿凶门以出”。所以官府也是这样,北边的官府是凶门,是驻守军队,南边的官府比较阳光一点。所以在敦煌,阳关这条道上实际上是和亲走的,西平公主、使节出关都是在阳关走,不允许走玉门关,哪怕是走西北线,也要从阳关出去拐过去,但是军队打仗的时候不能从阳关出去。军队打仗第一要看日子,第二要看行军路线。那么西域这些国家要有军事行动,不能从阳关走,必须从玉门关走,和玉门关联系,然后玉门关报告中央政府,然后再决定同意不同意出关。
三、敦煌溯源
下面我们讲敦煌的来源。丝绸之路开启的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我们一般来说,一提起丝绸之路就会提到张骞,因为《史记?汉书》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路线。张骞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比较大,我们不可否认他的功绩,但是也不能因为张骞就把丝绸之路开始的时间压缩。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情况是什么样的?当时汉朝政府已经把兰州这块占领了,就是原来的鲁西郡,张骞实际上是从鲁西郡过黄河,走匈奴和羌人的结合部,穿过后到西西里去。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往北边汉朝打通西域,避开匈奴人,和羌人联系起来,把汉朝的整个外界围起来,要走这结合部。当时羌族的居住区就是青藏这块,羌人的管辖范围没有那么集中。羌人虽然都称为羌,但它是一个个小部落,你这个小部落管不了我这个小部落,这样子打通关节的时候要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破,非常难打通,这是第一;就是部落之间没有管辖关系,而且部落之间互相战争,所以这块不好走。第二个就是青藏高原的气候北边人不适应,再往结合部走就是祁连山,所以张骞一过黄河就被匈奴逮到了,他的传里面记载说他两次都没有走通。
那么这条道路存在不存在?实际是存在的,这块地被考古学家证实了。中国人认为玉的地位比金银的地位高,佩戴玉是最好的。但是在古代,在安阳殷墟墓葬里面发现玉石,有出产自和田的羊脂玉。这个墓葬的发现证明,既然有流通过去的玉石,肯定这条路不论是间接的或者是直接的都是通的,还有记载的琉璃。琉璃就是今天的玻璃,就是用沙子加工到一定程度烧出来的。琉璃在唐代以前非常珍贵,因为汉族人没有掌握它的制作技术时都是从中亚进口,甘肃张家川的汉墓里面发现了琉璃酒杯证明,这条路肯定是引进的,它就是输入产品。
还有就是穆天子和西王母会见的地点,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的状况可以得出,从河西走廊到酒泉这块有四个地点,一个是地点就是甘肃的泾川,平凉往东一点;还有一个地点是青海湖周围;一个是在河西走廊酒泉;还有一个是新疆和田。学术界研究认为他们会见就是在酒泉这一带。西王母既然生活在这个区域,那么河西走廊在当时所居住的居民应该是外来民族。接着的问题就是河西走廊的原住民族到底有哪些?其实河西走廊原来的民族不是汉族,也不是游牧民族。它的原住民族是什么?酒泉以东居住的民族都是乌孙人,就是今天生活在新疆北部以及哈萨克斯坦的人。生活在酒泉到敦煌这一块的是大月氏人,这个民族是一个国际性的商业民族,也是现居住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这里的白种人。
历史上记载的乌兹别克斯坦人是高鼻深目,络腮胡子,一生下来家里就给他头顶抹上蜜,手里抹上胶,希望他们的后代在商业的道路上走的更为成功。然而这个商业民族在先秦时被匈奴侵扰到了新疆准格尔盆地以北的地区。大月氏人后来变成粟特人,迁移到了中原地区。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以后,他们开始往东发展做生意,再沿着丝绸之路沿线建了很多的商业据点。他们的首领和宗教首领认为世界有两种势力,一种势力是光明的,另一种势力是黑暗的,最终是光明战胜黑暗。因此在晚上燃火进行宗教仪式。就是用火的力量、光明的力量战胜黑暗,中国给它取名叫“拜火教”也称为“祆教”。沿着丝绸之路就有很多商业民族,而且研究这个学问的人也成为国际性学者,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人。现在研究得出的河西走廊原来居住的民族就是外来民族,是国际性的。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们在周朝或者商朝的时候早已穿过黄河走到河西走廊,与世界接轨了。周王穆天子到河西走廊和西王母见面,就是中西两国领导人的第一次会面。后来汉朝为什么要打匈奴?匈奴南下占领了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就成了匈奴右贤王管辖的范围。当时在河西走廊有两个部落,一个是浑邪王,一个是休屠王,再往南边就是藏族、羌族,匈奴这两个部落的结合就把汉族与国际接触的渠道截断了,因此才会发生汉朝打击匈奴的事情。
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点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古代官员特别注意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为什么要注意这块?就是要隔断青藏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和蒙古高原上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宋代以后不重视这些东西了,因为海上通道能力增强,用不着走如此艰难的丝绸之路。
四、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得名我们认为是因为这条路主要贩运丝绸,所以称为“丝绸之路”。考古发现海上丝绸之路基本上运输的都是瓷器,在海上运丝绸的几率不是很高,因为在海上丝绸容易受潮,更多的是运瓷器,所以大家说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丝不挂”。陆路丝绸之路除了运送丝绸之外还有玉石,主要是和田玉。历史记载西域朝贡的贡品基本上都是玉,连晚唐五代时敦煌向中央政府送的最珍贵的礼品也是玉石。战国出现的虢(guó)国墓里就发现了大量的玉石,都是典型的羊脂玉,所以大家又把这条路称为玉石之路。
丝绸之路运送的还有货币。因为是长途贩运,不可能用唐朝或者汉朝的钱币,也就是当时的铜币,因为铜币太沉。过去戏里常说十五贯钱,而五百个麻钱就是一贯,十五贯算下来那是很沉的,一个人最多背十五贯就很有钱了。但是能买多少东西呢?买不了多少东西,所以古代对外交易一般不用麻钱和铜币,而用金币和银币。金币值钱,但金币很难分割,不方便找零,那么就用银币。另外丝绸之路上运送的货物也可以当货币使用。当时政府怎么算呢?没有钱币就用麦子等物品。如果你是卖木材的,我是卖布匹的,相互交换与折账就行了,因为粮食分割起来价值也不会损耗。所以这条路也称为白银子之路,也称为茶马之路或者陶瓷之路等。
我们好像对丝绸之路研究了好长时间,但真正要给丝绸之路下定义却很困难。今年发行了一套丝绸之路的特别邮票,这套邮票甘肃省认定了三年,去年正好发行。原来是“六加一”,六张邮票加一张小型张,后来发行出来是四张邮票加一张小型张。在美国发行的时候我给他们写简章,考虑半天给出了这句话:“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中亚、南亚与东欧的经济文化的交通要道,因其贩运的主要商品是丝绸,所以称为丝绸之路”。但是把它称为丝绸之路并不恰当,它就是一条交通要道。将艺术品、科技文化、服装、饮食通过这条道路带到中国走向他国。这条路说错误谁也找不到错误,可是说清楚了吗?没有说清楚。
丝绸之路的起源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洛阳,也有的人认为是在长安。唐朝武则天时都城在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应该放在洛阳。有人认为漳州和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有人认为扬州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哪里?中国哪里都可以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我们也可以把丝绸之路定义为艺术之路。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音乐、舞蹈,特别是音乐这里,古代有庙堂音乐,就是我们祭祀鬼神、祖先时才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有什么特点?一个是规模大,皇帝祭祀一次最少要用人,更大的还有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所以说表演规模很大;第二个就是音乐沉闷,音调单一。所以从汉武帝把西域打下来以后,就把西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大量地引进到中国。最大一次引进是什么时候?实际上是十六国时期。十六国时期在河西走廊这块建了一个政权叫后凉,后凉的太祖叫吕光。吕光是前秦的一个将领,前秦的皇帝派他去打西域地区,他打得很顺,特别是把西域地区音乐、舞蹈很发达的龟兹攻占。打下来之后用了三万头骆驼、马、牛等牲口把西域的这些(音乐、舞蹈、器皿等)一下子全带回了中原。搬到河西走廊时,中原发生了淝水之战,前秦被打败中原成为战火纷飞的战场。吕光无法返回国家,就在河西地区建立了一个国家。这样龟兹音乐就和河西地区当地的音乐结合产生了一种音乐叫“凉州乐”。到隋朝统一以后,隋朝的音乐有9部乐。里面除了一部乐出自汉文化自己的器乐外,别的都是外来的。唐朝10部国家演奏的大型音乐、朝廷接见外宾的音乐,有9部是外来的。包括河西走廊乐、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高丽乐,东到朝鲜、西到印度中间地区,都是通过丝绸之路沿线传到中国的。中国古代人对外来文化是不排斥的,对外来文化采取吸收、接纳的态度,所以这条路也是艺术之路。
现在咱们所处的地区划分基本上是西部地区到中原,更多的是接触敦煌地区,而西边的高昌(吐鲁番)地区是两种文化的混杂与交汇的地方,到了龟兹就完全是西域的东西。如果你们到印度阿旃陀石窟参观,就感觉到中国的石窟艺术受外来影响非常大。沿着丝绸之路有很多石窟,每个石窟各有特色。比如说敦煌石窟以壁画为主,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主,龙门、云冈石窟以石雕为主,所以把这里看成是艺术之路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