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道皇马奔跑。
观音场上盘龙寺,
梵歌唱到拂晓。
西平古镇景好,
楼宇伸向远郊。
佳人晒羞传说美,
欢迎你来寻找。
一一一《咏西平古镇》
佳人晒羞诗里说的“佳人晒羞”,是西平古镇在修建城门及城楼时,工匠们有一天早晨,来到镇郊的泥塔山上采伐木材,准备做城门和城楼的大门。这时候,只见朝阳冲破浓浓的大雾,在古镇的东边冉冉升起。在阳光的照射下,层层薄雾似轻纱笼罩着古镇。
站在山头,抬眼望去,一工匠揉了揉眼睛惊呼到:“快看!美女晒羞!美女晒羞!”众工匠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古镇在朝阳照耀下,已幻化成一个赤身裸体仰卧着的美女。
凯江发源于安州千佛山,奔流千里,此时绕古镇半圈后向着西边缓缓流去。在美女的“两腿”之间,正是蜿蜒的清溪河与凯江拐弯处的交汇地带,这里芭茅丛生,河柳茂密,恍然若美女的藏羞之处。东西两座城楼,在云雾中高高耸立,犹如美女丰满的胸部。古镇北街尽头突兀的小山丘及上面的草木,凹凸分明,轮廓清晰,恰似美女秀丽的脸庞。小山丘后面,高大茂密的松柏枝桠,正若美女长长的秀发。可惜当时没有摄像机,这一珍贵的镜头未能留于世人。
据老人们说,在古镇还没有多少新修房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景观还曾有人看到过。但无论怎么说,古镇西平“美女晒羞”的传说,在民间却从来都未间断过。有人说这里的水土好,嫁不出去的丑小鸭,只要在这里生活三二年,都会变成一只男人们喜爱的美天鹅。
西平古镇有“小三台”之称
有史可查的,是西平古镇的“小三台”之称。因古镇的城门、城楼、城墙及街道布局,与三台潼川老城相似,“围城三里三、穿城一里三”正是对这一说法的史上记载。西平古镇是三台古城面积的三分之一,从模样上完全就是三台古县城的浓缩版本。加之后来又长期是县内区署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而“小三台”的美誉至今远传而不衰。
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人们又给了古镇一顶“山沟里的都市”的桂冠,后来以其“古实力”积淀雄厚,在年还多了一个美称,那就是第一批入选了“四川最美古镇”。到古镇采风的一位诗人这样写到:
平地,高屋。处处新村,楼宇相触。街宽路阔,云集八方商贾,物阜扬巴蜀。
城村交融,厂楼棋布,山沟崛起新市都。万众同心奔富路,巧手共绘盛世图,辉煌重铸。
“小三台”西平古镇的城墙及城楼,据史料记载,修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起因是当时的湖北爆发了波及全国的白莲教起义,在嘉庆五年,义军“蓝号元帅”冉添元,率领部众攻入了四川潼川府也就是今天的三台县及相邻的八个县。义军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清军统帅魁伦,狼狈逃窜,全川一遍恐慌。
为抵御义军进攻,当时的三台县令邵良,奉令筹建三台、中江两县粮台,欲坚壁清野以抗击义军。在他乘船逆凯江前往中江县时,途经地处两县交界地带的观音场也就是今天的西平古镇,发现这里“负群山之险以带江河,享水陆之便而利交通”。于是,在这里凭借险要的地势,兴役建仓,储藏三、中两县粮草。
邵良的坚壁清野之计,在大范围内收到很好的实效。义军被迫在野外以豆为食,连荚带苗充饥。于是,清军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在新帅德楞泰的指挥下,取得了“潼河大捷”。平定白莲教之后,嘉庆皇帝还赋诗一首:
内外诸臣尽紫袍,何人肯与朕分劳?
玉杯饮尽千家血,银烛烧残百姓膏。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
平时漫说君恩重,辜负君恩是尔曹。
西平古镇的古墙城门
古城墙长达三千多米,构筑起了集“军事功能和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古镇格局,这在四川的古镇中,是最为完整和独特的城墙体系。独特之处还在于,西平古镇的城墙除南门之外,其余三面的大门,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行车,小门用于行人。特别是四门的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九十度,将面北的门叫东门,面南的门叫西门,这是古镇建造者的有意而为,主要是为迷惑匪盗而故意的错呼。
南门滨临凯江,又叫“迎龙门”,门的两侧石柱上雕刻着笔力苍劲的对联:“门临凯水源流远,财阜勳风聚会多。”这是古镇水上交通的要冲。
北门叫“拱宸门”,是古镇陆上交通的要塞。后来在场镇扩建时,这两道门和大部分城墙被撤除,护城河被填埋,现存的只有当年建城时的碑刻、千余米的城墙、三座城门及二座城楼,其中小东门保存最为完好。
小东门也称“环碧门”,城体采用条石浆砌,有两人多高,中间设有单孔门洞,门洞又有内洞与外洞之分,外洞略宽,可供车辆进出。洞中装有双扇木门,高个子的人跳一跳用手可触及门楣。门洞上边,是呈半圆形的弧拱。拱圈有装饰雕纹,上方镶嵌着用行书阴刻的石匾,上书“环碧”二字,字大如斗,笔力苍劲。
城门洞左右有“嘉庆八年建修”与“嘉庆九年补修”的字样,字迹清晰可见。小东门距今虽然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却仍然保存着原有的雄伟壮观风貌。大东门因新镇建设填挖的影响,现在只能看到它残缺的身影。西门及其城楼保存较为完整,它们的建筑风格与小东门大同小异。
古镇——军事功能
在四川的古镇中,商业市镇占绝大多数,但是把军事功能和经济功能结合起来的古镇却不多见。西平古镇其山川形胜、古镇格局、建筑风格和人文蕴涵的各个方面,应是四川最独特的古镇,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开发很有潜力。
西平古镇的历史悠远,很早以前,这里就形成了集镇的规模。据史籍记载,明末清初,由于连年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形成了“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局面。清康熙十年,四川地方官员向朝廷奏请,以优惠待遇,首开“招民”之例。于是,四川附近的湖南、湖北等省民众率先入川,形成“湖广填四川”的移民热潮。而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客家人和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的百姓,也同时或稍后蜂拥而至。
地处三台、中江两县交界处的西平古镇,地理条件优越,潼川府到成都既有凯江水道,又有经建林驿的陆上官道,这块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地方,迅速成为了客家人“五方杂处”的繁荣集镇。
古镇上的盘龙寺,始建于清康熙中叶,重建于道光十年,现存的观音殿、念佛楼为此时所建。由于寺里的观音菩萨十分灵验,烧香祈福求子的人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
古镇会馆——广东馆
据老人们说,古镇最大的会馆,是由湖南邵阳、祁阳迁来的陈氏、曾氏修建的湖广馆,巍峨壮丽,气势雄伟,设有钟楼、鼓楼、酒楼、戏楼等;其次是福建武平、龙岩迁来的王氏、林氏和吴氏修建的福建馆。福建馆现存有厢房数间、牌匾和香案等。如今,湖广馆仅存遗迹,江西馆仅存门楼,唯有广东馆保存较为完整。
广东馆建有神殿和戏楼,设计合理,布局严谨,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距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目前,这里已是古镇的百姓聚集玩耍、品茶聊天及川剧玩友自娱自乐的好去处。广东、福建、湖广、江西会馆,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
广东籍客家人,以清代著名诗人谢绪岷最具代表性。他著有《西归草》、《梦蝶山房》及《芰舟诗稿》。清乾隆四年,谢绪岷的高祖随填川移民从广东平远迁至今西平古镇巍鼎山下,曾祖谢生财钟情于研读韩愈古文。后世子孙,科名鼎盛,代不乏人,与谢绪岷同代的就有四人为清咸丰、光绪年间的举人和进士。谢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院里花木繁茂,四季宜人,祠堂、书院、琴堂、画室、客厅、醉墨亭、流杯池、绿荷塘、丹桂园、松柏园及祖陵面积达二十余亩。
吴氏宗祠
福建籍客家人的吴氏宗祠,为民国三十二年重建,占地五千余平方米,为三进四合院落。祠堂保存完好,显得庄严华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堂院屋顶上的福禄寿禧,表达了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10月,四川省客家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吴邦维,远赴台湾拜会了福建龙岩宗亲、时任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同时获其手迹吴氏宗祠匾额。
徜徉古镇,站在古镇十字街口,向四周远望,到处是高耸的现代建筑群落。特别是古镇被国家住建部列为个试点小城镇后,城镇的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城区面积达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宽敞的大街两旁,绿化树荫天蔽日,天然气、自来水网络伸向郊外,闭路电视覆盖乡村,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农贸市场占地达三十余亩,固定摊点门面达两千余个,农副产品、商品年成交额达亿元。今后,随着凯江防护堤的建成,将为逛古镇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山水园林休闲之地。随着成巴高速出口路的开通,通用飞机场的建设,西平古镇将很快融入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到时古镇必将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看到这些变化,不由得不让人情不自禁,提笔填词《望江南·重回古镇西平》以寄情怀。
西平好,江水东南绕。
古镇古楼古城墙,
古驿道上皇马跑,何处不妖饶?
西平好,旧颜换新貌。
竹篱草舍作琼楼,
新村建设步步高,楼阁入远郊。
西平好,景更迷人了。
城乡一体共发展,
处处宽街连阔道,百姓乐逍遥。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曾璞,四川省三台县人,现从事卫生计生工作。绵阳市诗词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明心诗草》、《明心牧笛》、《明心琴韵》,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大奖。
有你想看的精彩最美古镇西平的建林驿,传奇旧话还如此之多[二]
最美古镇西平的建林驿,传奇旧话还如此之多[一]
最美古镇西平的“鹅落山”,得名是如此的凄美
顾问:邹开歧张庆周世书
主编:熊丁一
编辑:娜娜婷婷
投稿:
qq.北京哪能治好白癜风专治白癜风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