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上古神兽背景调查

本文由淘宝阅读供稿

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现在算是火爆了朋友圈,这部片子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鲲”的灵魂的奇幻故事。其中出场的人物很多都是在《山海经》中的神兽,就让我们追随神话,探秘上古传说……

对于鲲最著名的就是庄周在其《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但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最早的当属《列子·汤问》。文中说:“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

上古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现译本白话这样翻译:“有一种鱼,一边是枯萎的,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生变化成的蛇就变成鱼,于是有了鱼妇——这是颛顼死而复苏,托体鱼胎而生成的”。此传说认为,有一种叫做“鱼妇”的神鱼,一边是枯萎的,且是北方水神颛顼死而复生变化成的。颛顼之神是通过鱼、鸟之形死而复生相互禅变的。

稍后时期,神鸟、神鱼又被合传为一物。《山海经·西山经》云:“有鸟焉,其翟而赤,名曰胜遇。”

“胜遇”就是“神鱼”,文中所说的鸟,也是神鸟。说此神鸟的名字叫“神鱼”,实际上是将神鱼、神鸟合传一体了。

句芒

句(gōu)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少昊的后代,名重,辅佐伏羲氏。

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

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它的本来面目是鸟,它鸟身人面,乘两龙,后来竟一点影响也没有了。不过我们可以在祭祀仪式和年画中见到它:它变成了春天骑牛的牧童,头有双髻,手执柳鞭,亦称芒童。

句芒在《山海经·海外东经》中是这样记叙的:“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这就是芒神为鸟首人身、骑龙的形象。

而《淮南子·时则训》中也有提到:“东方之极,自竭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皞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眸、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在有些芒神形象中,还持规矩,主春事。如果说最早的芒神是人兽化的鸟首人身形象,那么后来就拟人化了,芒神是一个男人形象,在民间年画中,则成了二个笑眯眯的赤脚男孩的形象。

赤松子

赤松子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上古仙人。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教神农氏袪病延年。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从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

赤松子有服水玉一事,文献中记载中多有不同。《山海经·南山经》注中说赤松子所服食的水玉就是水精(水晶),《搜神记》则称为冰玉散,葛洪《抱朴子》则说赤松子服食的是神丹,并有赤松子丹法传世。相传也是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则称皇初平为赤松子,服松腊茯苓。《丹台录》则称赤松子为昆林仙伯,辖牿南岳山,可化玉为水而服。

赤松子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后土

“后土”是上古原始母系社会在土地崇拜中对土地神只与女性崇拜的尊称,后来才把它神格化和人格化。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炎帝的妻子......生下炎居......共工生后土,后土生下噎呜,噎呜生年十二。《大荒北经》:“后土生下信,信生下夸父。

夸父是最后一代炎帝,当时“神农氏世衰”,而后轩辕代之,为黄帝。到夸父为止,炎帝都是有天下的共主。

史籍不乏记载,正史查之有据。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略、繁杂,且历代学者各有不尽相同的种种解释,今人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详述其渊源,众说纷坛,版本不一。

后土在道教体系神话中被列为四御/六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管理天上相反,她是主宰大地之神。她是一位女神,被人们称为地母,而玉皇大帝就被称为天公。在为她建立的神庙里,人们把她塑造成一位端庄的女性,一般民众称她为后土娘娘。人们相信,该神是农业获得丰收的保护神,还是生育之神、大地之神。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根本的国家,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

在《大鱼海棠》里,后土是个老爷爷的形象,这让原著《山海经》有点方。

嫘母

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妻子叫嫘(léi)母,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发明养殖蚕桑织布的女性,相传她是四川盐亭县人。在盐亭县依然有纪念她的寺碑。但根据科学家证实,河南西平为嫘母故里最为可靠。黄帝居住的轩辕丘的位置,学术界普遍认同黄帝故里在新郑。以里程计算,西平与新郑相距一百二十公里,活动在新郑的有熊部族与生活在西平的西陵氏部族地缘相近,具备交往通婚的便利条件。

祝融

祝融,古代传说中的火神。为夏官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来孙。

祝融发明的“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因火又是红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

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愤。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始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工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女娲补天的前传。

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

蓐收

蓐(rù)收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秋神,对于蓐收的样貌,《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二·山海经第七·海外西经》里有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见外传。”

传说蓐收为白帝少昊的辅佐神,也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他是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明,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是秋收科藏的事,所以望河楼前有“蓐收之府”牌坊。

少昊与蓐收,既是父子又是君臣,故两座牌坊同时在西岳庙出现。《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泑山”。这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可以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乜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红光,据说这就是蓐收。

帝江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就是西方的天山上,有一只神鸟,形状像个黄布口袋,红得像一团红火,六只脚四只翅膀,耳目口鼻都没有,但却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除此之外,《庄子》、《神异经》记载的怪兽也叫此名。黄帝、共工氏首领在一些记载当中也被称为“帝江”。

白泽

白泽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著名的神兽。它浑身雪白,有翼,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世有圣人治理天下,才奉书而至,常与麒麟或凤凰等,视同为德行高的统治者治世的象征。

《今昔百鬼拾遗》躯干左右和额间的眼睛大概是鸟山石燕自行想象。《三才图会》中白泽大致是狮子身姿,头有两角,山羊胡子。

白泽是一种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驱除的方术,所以从很早开始,就被当做驱鬼的神和祥瑞来供奉。

据说白泽全身是宝,有令人起死回生的疗效,同时,传闻用白泽毛发所做白泽笔,有还原古画之效。

貔貅

貔貅(píxiū),又名天禄、辟邪、百解,共四个名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龙头、马身、麟脚,形似狮子,毛色灰白,会飞。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

古时候人们也常用貔貅来作为军队的称呼。它有嘴无肛门,能吞万物而从不泄,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据说貔貅是龙王的三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银珠宝,自然浑身宝气,跟其它也是吉祥兽的三脚蟾蜍等比起来称头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与龙王的宠爱,不过,吃多了总会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为忍不住而随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气了,一巴掌打下去,结果打到屁股,肛门就被封了起来,从此,金银珠宝只能进不能出。这个典故传开来之后,貔貅就被视为招财进宝的祥兽了。很多中国人佩戴貔貅的玉制品正因此典故。

传说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神通特异。

淘宝阅读是淘宝旗下精心打造的一款精品阅读软件,为用户提供随身阅读的电子书店,让你随时随地享受到舒适的移动阅读体验。

赞赏

长按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
辽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jd/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