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关是一个符号,是回族男士的号帽,是回族女士的盖头,东关是西宁回族和他们生活的别称。
在西宁,古城旧址东稍门一带被称为东关。现在的东关是由东关大街、中下南关两条东西走向和共和路、南北小街两条南北走向的主街,还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小巷组成的城区,是西宁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当然,仅从地理位置来说,目前的东关还要向四周辐射。而我所说的东关并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东关,更多的是历史和文化的东关,所以说东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更多的是回族和他们生活的别称。
东关是一段历史,久远得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与回族有着千丝万缕的朝代——明朝诞生之后,东关开始慢慢地形成回族的聚居区。在明太祖朱元璋称帝以后,其义子、回族大将沐英因为征战有功,遂被朱元璋封为西平侯,镇守今甘青地区。沐英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也是一位善于治理国家的王侯。在他治理云南的时候,就“大兴屯田,劝课农桑”,将那些跟他征战南北的将士变成了亦兵亦农的特殊组织——一如今天的建设兵团,进行屯兵、移民等一系列戍边措施。在他治理甘青的时候,这样的组织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鉴于明朝政府与回族的特殊关系,鉴于沐英的良好口碑,回族在那个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社会地位。因此,一大批回族从不同的地区迁居西宁,西宁回族居民的数量从那个时候起不断增多。东关的回族一时壮大。他们具体来自什么地方,现在早已无法查考。但是现代的东关回族主要来自哪里,却有一个大致的说法,那就是随着西宁回族历史上第二位有影响力的人物——马步芳和他的家族一起从甘肃河州(今临夏)一带迁居而来。今天,当你走在东关一带,时不时还能听到浓重的河州口音。两次大的迁居,加上历史演进过程中一些人文变故,就像两条大河和无数条小溪会聚在一起那样,在西宁形成了一个回族的小小的“湖泊”——东关。
在西宁,东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它是回族和回族生活的别称。
回族的生活离不开清真寺,当年正值春风得意的沐英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奏请朝廷,在回族聚居的东关地区动工修建清真寺。历史的烟尘早已散尽,我们无法详知当时的情景,但是可以想见,意气风发的沐英一定知道统治回族的最理想做法就是“政教合一”,就是用阿訇的威望和地位来劝谏治下的回族要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有效、都容易被这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接受。沐英把云贵地区的土司制度变了个方式用在了对西宁回族的统治上,这是从历史的客观来说的;从一个穆斯林的主观出发,沐英也想在他治下的东关有一个回族活动的中心,他一定想借助修建一座清真寺来在回族历史或者说在回回民族心目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当然不是一座普通的清真寺,它得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气势!因为这是在自己归真(去世)以后留给历史的作品,使人们得以记起自己名字的作为!……历史在这一点上成全了沐英。尽管他所修建的那个大寺早已不知所终,甚至现在的大寺也许根本不是当初修建的那个样子。但是,沐英是东关清真大寺历史的起点,就像一条大河的发源地一样,他的名字早就镌刻进了东关清真大寺的历史。之所以说他是发源地,那是因为他奠定了东关清真大寺的基础,这个基础启示了后来的回族领袖人物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领袖地位,为广大的回族谋取福祉;东关清真大寺应该有怎样的规模,应该有怎样的风格,应该有怎样的气势等等。六百多年之后,多次整饬修葺的东关清真大寺以其三万多平方米的占地,一千一百余平方米纯系砖木结构的中国古典建筑和阿拉伯建筑融为一体的礼拜大殿,一万两千多平方的楼阁式礼拜殿和两万八千平方米的殿前青石板庭院,以其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成为青海省著名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清真大寺的翘楚,成为当地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且不说它突显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不说它久远的历史,不说它恢弘的气势,单单是主麻日,尤其是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聚礼活动,就足足让世人惊叹。每逢这些日子,四面八方的回族群众会聚在东关清真大寺,数以万计的白色号帽齐聚这里,他们像点点雨星一样从四乡八堡慢慢汇聚,然后像小溪,像河流,最终成为一湾澎湃的湖水,在庄严肃穆而略带西域高亢的《古兰经》诵读声中寻求社会的和平和心灵的净土。自然,礼拜大殿盛不下这么多人,殿前的青石板大院也盛不下这么多人,白色的河流流淌到大街上,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惊叹世人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