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郭玉顺,人民教师,河南辉县人
整理:辉县部落
辉县市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接处,境内地貌复杂,有深山、有丘陵、有平原、有盆地,河流众多,许多河流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河水干涸,涝季山洪暴发。
左为陈家院水库工地,右为宝泉水库工地。王树洲/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天下大乱,辉县大干”,辉县人民本着“先治坡,后治窝”的精神,决心改变山区的贫困面貌,重新安排家乡河山。在深山区修建了陈家院、三交口、石门、宝泉等中型水库,而修水库时,需要大量水泥等,就必须先修公路,修公路就必须先修桥梁,所以在60年代先后修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桥梁。“辉县人民干得好”也成为“文革”期间少见的壮举,全国各地甚至外国宾客蜂拥而至,纷纷来辉县参观学习。
?
①
愚公桥
气势雄伟、跨度最大
愚公桥修建于年,由南寨、西平罗两公社修建,投工27万个,工程量2.6万立方米。位于辉县市南寨乡与西平罗乡交界处的淇河上,桥面宽15米,长米,桥墩单孔跨度为米,建成时为河南单孔跨度最大的桥梁。桥上有双层护栏。所用材料为当地太行山上的花岗岩,石质坚硬且耐风化,桥面西侧还修建有水渠,用于灌溉。桥的两端正好坐落于河两侧的小山上,所以,桥的基础十分牢固。
桥的形状很像著名的赵州桥,但桥面更为平坦,桥的两肩上个各有五个桥洞,这十个桥洞的桥基上又有桥洞,节约了大量石料,也使整座桥梁更为美观。
该桥设计者是辉县市当时的土专家石宝庆,承建单位是辉县市愚公移山专业队,另外,当时的沙窑、南寨、西平罗乡的所有学生也参加了义务劳动,主要是搬运木料、抬土用来搭建桥基,历时10个月的时间。
现在,桥身上的“毛主席语录”还依稀可见,见证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与觉悟。
愚公桥的名称一方面是因为修建者是愚公移山专业队,同时也表现了辉县人民决心向愚公那样艰苦创业,改造山河。
②
红色娘子桥
形式优美
红色娘子桥是紧接着愚公桥之后修建的又一座桥梁,位于辉县市南寨乡与沙窑乡交界处的香木河上,桥面宽12米,长88米,桥墩单孔跨度为78米,桥上同时修建有渡槽并有双层护栏。所用材料也为当地太行山上的花岗岩,石质坚硬且耐风化。
桥的形状更为美观,在整座单孔桥梁上又修建了20个桥洞,桥洞的基座上又有洞孔,所以这座桥更为优美。该桥设计者也是辉县市当时的土专家石宝庆,承建单位是辉县市石姑娘队。修建时间从年8月至年8月,历时一年。
当时全国的农业先进单位大寨有“铁姑娘队”,辉县就建立了“石姑娘队”,与“愚公移山专业队”形成对峙,在修建水库、桥梁等设施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表现了辉县的巾帼英雄战天斗地的英勇气概。
石姑娘队的精神记载了一个时代辉县人民的辉煌。
③
小铁路桥
气势恢宏
位于辉县城郊的小铁路桥,修建于年,当时,辉县在城北建造了一个化肥厂,化肥厂的大量用煤要从县西的吴村、方庄运来,但单靠汽车运输代价太高,于是决定修建地方窄轨铁路。年开始修建,百泉河是一处低洼地,辉县人民就修建了一条长多米的联拱石桥,共有桥孔个,单桥大小基本一致,只是在跨过百泉河时,桥孔比其他的略大。
铁路桥所用石料均为太行浅山区的石灰石,当地人叫“青石”,色泽青蓝,坚固耐用,主要开采区位于韭山一带。参加修建的单位是全县20个平原乡,参加劳力大约有上万个。
小铁路桥气势雄伟,表现了辉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品质。(因城市发展需要,部分小铁路桥路段已经于前些年拆除)
④
红石桥
知名度最大,上镜率最高
这座小桥,貌不惊人,但知名度颇高。原因是它是著名的影视村辉县市沙窑乡郭亮村的一座小桥,它先后出现在《双雄会》、《清凉寺钟声》、《举起手来》等八部电影中,另外《倒霉大叔的婚事》、《好爹好娘》等10几部电视剧中也有它的身影。
当地村民说,原来桥是用三根树干并排搭成的简陋木桥,往来行走不便。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将军带领八路军驻扎此地,为了安全运送部队的军需品,军民携手从河边采石,将木桥改建成了这座坚固耐用的石拱桥。由于桥身采用了清一色的红砂石条,取名“红石桥”,成了郭亮村的一景。
辉县境内的桥梁大多为石拱桥,这些桥就地取材,采用了太行山上的优质石料做原料,运用拱形桥越挤越牢固,越用越结实的特点,使沟壑、河流化为坦途,方便了交通。也为太行山区增添了又一景观。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这就是愚公精神!这就是我们的辉县精神!每一座桥都见证了辉县的历史沧桑,是对“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有力注解!
点亮文章底部大拇指,送给我们的家乡!
《辉县土豆侠》第九集(建议在wifi下观看)
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