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法显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僧侣,从长安出发,经青海东部,翻越祁连山,由张掖到西域,跨越万水千山,突破艰难险阻,历时14年,最终到达了天竺。
在天竺,法显取得了真经戒律,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到故国后,法显将自己穿越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求法之旅,著作成了《佛国记》。法显大师也被誉为我国西行印度取经的第一人。
南凉名留《佛国记》
西行天竺求真经
公元年,法显出生在了后赵王朝所辖平阳郡武阳县(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一个龚姓的普通农户家庭,因为法显的三位兄长很早就夭折了,所以法显出生后备受父母的疼爱。
法显三岁那年,生了一场重病,在求医无果的情况下,法显的父母只得将法显送入寺院,希望可以通过神灵的护佑,解除法显身上的病厄,就这样,法显正式进入了佛门。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研究员张生寅介绍,佛教史书《高僧传》中记载,法显自小受佛教教育,博览群经,对佛教志诚信笃,后来,为了研习更高深的佛法,法显到了前秦统治下的长安。
在长安,法显得到了当时著名的高僧释道安的帮助,佛法日益精深。在研习佛法教典的过程中,法显深感律藏(指戒条和戒律)残缺,影响到了佛教的传播。
法显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史称“五胡乱华”,我国北方政权更迭,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淝水之战后,前秦四分五裂,长安也燃起战火。之后,豪强吴柱聚众起事,立僧人法长为后燕国的皇帝,祸乱河北。之后,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法显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佛法戒律的缺失,无法有效约束僧众们的行为。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年),已年过花甲的法显决定西行前往佛国天竺,求取完整的戒律。
纪录片《佛国记》剧照
法显夏坐南凉国
公元年,63岁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晓行夜宿,踏上了漫长的西行之路。他们翻越陇山后,先到达了乾归国,也就是由鲜卑人乞伏乾归建立的西秦国。西秦的都城在今天的兰州市西固区,统治范围包括甘肃西南部和青海部分地区。
在西秦,法显一行进行了西行后的第一次夏坐。夏坐是从印度传来的规矩,就是夏季禁止僧侣外出,待在寺内坐禅修学。夏坐之后,法显一行沿着丝绸之路青海道河湟道,到达了西平(今天的西宁),也就是《佛国记》中记载的傉檀国。
“公元年八月,南凉王秃发乌孤去世,他的弟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南凉国都从乐都迁都到了西宁,当时南凉的实际掌权者为秃发利鹿孤的弟弟秃发傉檀,所以法显将南凉国记载为傉檀国。”张生寅说。
《佛国记》中记载,在南凉国,游牧和农耕并重,国内开庠序(指学校)、明教化,取士拔才,必以弓马为先。
扑朔迷离养楼山
《佛国记》记载,法显离开傉檀国后,翻越了养楼山,到达了张掖。关于养楼山到底是哪座山,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养楼山可能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的老爷山,因为老爷山处于丝绸之路青海道西平张掖道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也有人认为,养楼山可能是西宁北山。北山,又名土楼山,山上著名的北禅寺因山得名。北禅寺依山崖而建,历史悠久,寺内还留存有魏晋时期的藻井图案及佛教艺术壁画。
我省学者崔永红、毕艳君、张生寅撰写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志》中记载,养楼山,很有可能是养女山和土楼山的合称,即今天的达坂山。
魏晋地理学家郦道元的著作《水经·河水注》中曾这样描述,养女川“水发养女北山,有二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径养女山,谓之养女川。北魏地理学家阚骃也称:长宁亭北有养女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
张生寅说:“法显通过西平张掖道,翻过达坂山,出大斗拔谷(今甘青交界的扁都口),就可以达到张掖,进入河西走廊。”
法显一行,从张掖沿着河西走廊继续西行,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越过了帕米尔高原,南入巴基斯坦,最终到达了天竺。学习数年后,法显一行经斯里兰卡,乘船渡印度洋,经南海,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中国。
文化交流留青史
法显大师西行求法,成果十分丰硕,汉地流传的四部律中,法显就带回了其中3部文本。因为法显带回的经典,中原佛教的戒律不再缺失,佛教日益走上正轨。
除此之外,法显根据西行见闻所著述的《佛国记》,为后人西行求法提供了指南。沿着法显走过的求法之路,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各自的梦想一路西去,名垂青史。
历史上,昙无竭、法力、宝暹、释慧览等,都是当时的高僧大师,他们将自己西行丝绸之路青海道上的所见所闻传播到了西域和中原,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张生寅说:“丝绸之路青海道不仅仅是一条商贸之路、政治之路,它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海都市报记者王十梅
监制/李皓责编/王春雪
长按识别白颠疯怎么办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