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古镇西平的建林驿,传奇旧话还如此之

梓州智谷=文化和商机的硅谷=

待我长发及腰,

建林古驿风骚。

千年驿道山水间,

不见皇马奔跑。

侠士筑寨落草,

回民仗义横刀。

接官厅里灯阑珊,

轻歌曼舞通宵。

——《咏建林驿》

诗里的建林驿,为四川最美古镇西平镇所辖,地处古镇北部六公里处,因其四周山林茂盛,故名建林。明洪武15年(年)设置驿站,这是建在米仓蜀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还曾是川东川西的牛、盐、土纱布等的集散市场,百业兴旺,店铺林立,商民云集。明清时就已成为县西的热闹大镇,一度时间,西平古镇还成为建林驿的辖地。

诗仙李白在《蜀道难》感叹:“噫唏嘘!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实际上,蜀地与秦塞并非不通人烟,米仓道、金牛道、阴平道和荔枝道就是当时联系蜀地与秦地的四条主要通道。除荔枝道外,余下的三条古道都过境绵阳,但三台境内只有米仓道一条古道,存在的历史远远早于其它三条古道。

古道/米仓道

据史书记载,米仓道,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南下巴蜀,其主干线从陕西汉中出发,经南郑县,进入四川南江,再到巴中。然后从巴中南下重庆,过阆中、盐亭、三台、中江西至成都。米仓道巴中至成都一段又称为小川北道,千百年来,经不断地整修和拓展,逐渐成为一条负载着南北沟通的人流、物流、军事的重要通道。追溯源头,米仓道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算得上是跨越秦巴山区最古老的蜀道。

据辞源对米仓道路况的记载,自陕西南郑县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自陕入蜀用兵,多从此道挥师南征,可见米仓道的重要和险峻。

岩碰着岩哟山碰着山,

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

马帮走不完的米仓道哟!

为何这样细长哟又多弯弯?

我心爱的人儿哟!

站在那高高的山巅。

盼望着我早点儿回去哟!

她早已经把两眼望穿。

陕西和蜀地因隔着大巴山和秦岭,山势陡峭,道路曲折,交通很不便利。过往的马帮就是唱着这歌谣,走在这险峻的米仓道上,穿梭往来于秦蜀两地,演绎出一代代走过这千百年古道多少苍桑的故事。

三台境内的米仓道,从盐亭进入秋林、金光、高山、潼川、黄林、乐安、青杠、红星、建林、狮王等进入中江县境。米仓道三台段曾经很繁华,尤其是唐宋时期,东川道、潼川府均设置在三台,这条路因此也被称为成都官道。道路的设置,都是按照官方统一标准铺设的青石板路。诗圣杜甫、元稹就曾沿着这条古驿道,辗转于成都、梓州、西安等地,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也都是在这来往的路途写成。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很多人也是沿着这条驿路进入了蜀地。

驿道/建林驿

驿道,主要用于公文传递,官员往来,商贾买卖,日长月久,这过往的人流与车马,就不断的增多而络绎不绝。有了驿道,驿站也随之应运而生。在驿道设置驿站,主要是用来接待过往的差役和来访官员途中的休息、换马。时间一久,驿站就辐射带动着周围的商贸,从而驿站也就逐渐成为了热闹的集市。

建林驿的设置,与三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移至潼川有关,随之而来的便是米仓道跃升为出蜀主要交通道路。随着明清政治中心东移、北移以及全国道路系统尤其是水运的发达,米仓道才逐渐衰落。

建林驿在米仓道上曾经很是辉煌,不少过往的外地客商,有的就留在了驿站定居,生儿育女做生意,通过逐年聚集,渐渐形成群落。建林驿上街的回民村,应该就是这样形成的。回民村有马姓、金姓、萨姓,最多时有上百人。他们的祖上多是来自陕甘和宁夏一带,戴小白帽,在屋前或家里面朝西方做礼拜祷告,不食猪肉,也不养猪,肉食只吃牛肉和羊肉。当地汉民称这些人为“回子”或“回回”。人死后,用棺木将人抬上山后,又将棺木抬回,只有第一百个死去的人,才可使用这口棺材入葬。过去走出建林驿参加了工作的和现在的年轻人,正在改变着这些习俗。

来到建林驿中街位置,指着一栋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左右的建筑告诉我,这就是过去的驿馆。房屋是典型的明清川西北四合院建筑,青瓦房的庭院,是当时朝廷官员歇宿的地方。驿馆如今已经没人居住,但还是能从老房子的面貌,感受到这里旧时的热闹和繁华。

院内长着两棵百年桂树,每到农历八月,满树的桂花盛开,整条街都能闻到桂花的飘香。有的人家,还将飘落的桂花收捡起来,洗净后泡在酒中。几月后打开酒缸,一坛沁人心脾,香气扑鼻的桂花美酒就这样酿成了。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吃着用柏树枝桠熏出来黄亮得冒油的老腊肉,喝上个三五盅,听一听老人们唠叨上几句建林驿的陈年旧事,你一定会难以忘怀。

过去,你晚上住在驿街,你会发现这里的夜很静,这里的月很圆。晚上住在这里,夜半除了偶有几声狗吠,你会听不到半点噪声。如果你的睡眠不好,那在这里你一定会睡上一个好觉。如遇逢场天,在鸡叫头遍后,你会被驿街上鼎沸的人声惊醒,初来乍到不知情的你,还以为街上哪家失火或出了什么意外大事。原来驿馆为避免白天驿马奔跑不便或有碍观瞻,于是要求百姓买卖柴火,必须在天亮前完成交易,这一习惯在建林驿延续了千百年。应该是最近这一二十年,随着蜂窝煤的使用和后来天然气的普及,半夜三更买卖柴火的习惯,才渐渐在建林古驿消失。

南垭山/烽火台

驿街上场口的南垭山顶,建有一座烽火台,是旧时用于报匪情与火情的设施。在南垭山与驿站后山之间,有一山垭口,形如一扇洞开的大门,人们称之为城门洞。过去这里用青石条建有“云龙门”,两旁的石柱上刻有对联:“城高直起凤,门峻好登龙”,驿馆用于接待过往官员起居清幽雅致的行台、堂房、公馆、接官厅和附近的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及商人小贩行走的石板路和驿周的土城墙,如今已不见了踪影。

站在高高南垭山烽火台旁,朝下俯瞰,你会发现,建林古驿街正象人们说的一样,形状如船。你看上场口那棵高大挺拔的香樟树,就宛如船头的桅杆,左右两边起伏的山峦又恰似船舷,驿馆当年略高的房屋正如隆起的船篷。所以老人们说,建林驿的风水很好,遗憾的就是缺一条河。如有一条河流,建林驿不知要出多少大官。这话在后来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时得到了印证,在“船头”前两里多路的连山湾水库建成后,古驿街上当兵或考学脱掉“龙皮”吃上“皇粮”的骤然增多,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会出一两个到大城市去工作的,有的还举家走进了城市定居。

古街/建林驿上、中、下三段

建林古驿街按当地人习惯,常分为上、中、下三段,相传民国年间,驿街出了很有名的三个“烂秀才”,有的又称这三人是“箍烂拌桶”的,他们分别住在三段中的一段。这里“烂秀才”的烂,在当地是说此人的脑壳灵光,做事情的点子多,办法好。三段街里不管是邻居间的矛盾,还是过往客商的纠纷,还是夫妻不和、兄弟吵架、父子斗嘴、婆媳斗气,都喜欢找他们调解。往住都是马脸拱嘴进去,喜笑颜开出来,有的甚至打得头破血流的,经他们劝说调解后,多数人还都能和好如初,即使是还心存芥蒂的,嘴上也不好再提此事,如果谁去提,都会被大家所不齿。

他们调解家庭纠纷,从来不收取分文。调解邻里和客商的纠纷,就都会到与驿馆相邻的迎龙客栈吃茶,谁输了理谁就给茶钱,如遇较大的经济纠纷,赢了理的一方,多数要请调解人在客栈喝上几杯,有的也还请上输理的一方,杯酒释去前日嫌,握手泯仇今言和。

下街住的“烂秀才”人们称火爷,他有一肚子的名篇诗文,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好字。迎龙客栈门上有一幅对联:“昼过很多老陕,带走一段欢乐情;夜宿不少秦人,留下不尽乡思愁。”据说就是火爷编写的。这既是秦蜀两地当时交往频繁的印证,也是建林古驿当年繁华的记录。地处秦巴交界处的葭萌关古镇,有一幅对联:“日过很多老陕,夜宿不少秦人”,此联名扬川陕,以至于很多人知蜀地有此联,却不知天下有此镇,更少有人知道,这幅非议鹊起的对联,是过往建林古驿的客商,经过把火爷的对联改头换面后,传到葭萌关古镇去的。

中街住的“烂秀才”人们称庆爷,他从小跟随父亲走南闯北,见多而识广。据说他还跟一个洋教士跑过几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后来建林驿办新学堂时,他还被学堂聘为了英语课的师爷,他学生的学生,在解放后很多成为了国家外贸人才和当地知名的外语老师。

上街住的“烂秀才”人们称金爷,据说他就是当年逃离鹅落山寨的金道人。他与改名换姓为郝老幺的郑老三,组织散落民间的余众建立了郝家寨,金爷在建林驿的家成为了郝家寨的秘密联络站。他们继续在民众中传播打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思想,在建林驿上演了一场至今还在民间广为传颂的“炮打房凯”的奇事。

欲知后事如何,请继续







































百癜风
初期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fc/3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