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渠—汤池渠与文公渠开凿的意义
作者:昆明学院马克春
关键词:沐春汤池渠文公渠阳宗海宜良水利文物保护
摘要:汤池渠与文公渠有“明代云南第一渠”的美誉。明朝初期云南总兵官、黔宁王沐英长子、西平侯沐春开凿的汤池渠以及与之相连,一百二十年后四川南充人、云南临元分巡道佥事文衡接续开凿的文公渠,为宜良成为“滇中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今仍发挥作用。汤池渠与文公渠是一个整体的两个分段,从时间来看有先后,从主持人来看,职位经历不同,从效果来看,这是古代云南水利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承担着生产民用粮和战备粮的任务。
一、开凿汤池渠
(一)明·平显《汤池渠记》节选
汤池渠肇始于洪武之丙子。时西平惠襄侯沐公在镇,以云南师旅之众,仰给馈饷,因备攻守用,广开屯田为悠久计。宜良在滇东南,当陆凉、路南咽襟。既置兵守,必谋其食。公相度原野,旧有沟塍,广不盈尺,流注弗远,汤池在傍,人不知用。底平膴膴,弃为荒隙,不进地产。是年冬,发卒万五千,荷畚锸,董以云南都(司)指挥同知王俊,因山障堤,凿石刊木,别疏大渠,道泄于铁池之窾而洑,其袤三十六里,阔丈有二尺,深称之。逾月功竣。引流分灌,得腴田若干顷。春种秋获,实颖实粟,岁获其饶,军民赖之。越二年,公薨。壬午夏,既芒种,雨不时降,人方为忧,独宜良水利不竭,首毕农事。
(二)开凿前的状况
“旧有沟塍,广不盈尺,流注弗远,汤池在傍,人不知用……”。此处所言“汤池”非指今汤池镇的温泉汤池,而指汤池镇旁的阳宗海。沟塍本意是沟渠和田埂,此处是复义偏指,专指沟。明朝一尺相当于今之28.3厘米,0.3米都不到。这么窄的小沟,当然与那么大的阳宗海(汤池)不匹配,“流注弗远”也就是了。表明在沐春开凿汤池渠之前,世居汤池的人,根本没有利用阳宗海水的理念,阳宗海尚处于原始状态。
而此时的汤池坝子以及宜良县城及其周边土地,“底平膴膴,弃为荒隙,不进地产。”肥沃的土地,因为缺水,成了荒野,不能生产粮食。
引阳宗海水到宜良坝子的目的,即生产粮食的目的是为了“以云南师旅之众,仰给馈饷,因备攻守用,广开屯田为悠久计。宜良在滇东南,当陆凉、路南咽襟,既置兵守,必谋其食。”
洪武二十四年()设置宜良守御千户所,一方面是宜良作为云南府城昆明东南屏障的军事战略地位凸显,又是土地肥沃之所,既要派兵士驻守这个咽喉之地,又要在此屯田,生产粮食供给云南府和宜良本地众多的军队所用。生产的是战备粮。
宜良坝子海拔米,南盘江位于坝子东部,因为坝子在河谷地带,年均日照时间小时,无霜期天左右,气温比昆明平均高出1°左右,栽插水稻时间比昆明提前半个多月,即农历四月初立夏节令就开始栽插,周边区域基本在小满节令栽插。
而此时雨季未到,南盘江水在低处,田地在高处,使用不了。发源于汤池北部山区的天然河摆衣河也经过汤池流向宜良坝子北端,属于季节河,雨季未至无水。
(三)开凿经过
沐春:初授骠骑将军,后军都督佥事。洪武二十五()年,袭封西平侯,镇云南。洪武三十一()年,卒,谥忠襄。
洪武丙子年(洪武二十九年,),沐春已经从父亲沐英手上承袭西平侯爵位四年。少年时即跟从父亲马上纵横的长子沐春,以军功出身,对宜良、汤池的军事战略地位自然看得比较准,“是年冬,发卒万五千,荷畚锸,董以云南都(司)指挥同知王俊,因山障堤,凿木刊石,别疏大渠,道泄于铁池之窾而洑,其袤三十六里,阔丈有二尺,深称之。逾月功竣。”
选择合适的时间:冬季,旱季无雨,便于开凿;人数:一万五千,规模较大,才能速战速决;身份:卒——军队,训练有素;关键人物:王俊,云南都指挥使司指挥同知——都司的副长官;工具:畚锸,畚箕——撮土,装土,运土用;锸,铁锹——挖土用。
困难是大的,因势利导,把山作为堤坝,此处的“山”指今天汤池渠与摆衣河交会后,从可保村顺着水晶坡峡谷流向江头村,峡谷两边的山,峡谷中有巨石挡道,树木阻绝,因此“凿木刊石”。真正新开汤池渠的部分是“别疏大渠,道泄于铁池之窾而洑”,把原先汤池坝子连接阳宗海“广不盈尺”的“沟塍”疏通,拓宽为“阔丈有二尺,深称之”的大渠,宽、深都是一丈二尺,比原先的小沟扩大了十几倍。
这些前期工作做完后,才在今天阳宗海出水口——跑马坪山“泄于铁池之窾”,即挖开洞口,让铁池(阳宗海)水打着漩涡泄出。旧河道疏凿好了,渠开好了,最后才凿开海口,渠成水到。
由于计划得当,指挥得力,兵士用力,才会在“逾月”完成如此大的水利工程。
首先是勘察准确谋划得宜。沐春亲自到宜良、汤池进行考察,利用阳宗海与宜良坝子多米的高差,开渠后“水往低处流”,且不受季节限制。
其次是准备充分。沐春以云南总兵官(正一品)身份[注1]监督云南都指挥使司同知(都指挥使司副长官,从二品),率领一万五千名精兵,带着开凿工具。
再次是时间选择合理:冬季,干季无雨,便于施工。
再次是采取先远后近,先易后难,分段开凿的方式。峡谷离阳宗海远,但是工程量小,本身就是摆衣河天然河道,只是有部分巨石,杂木,凿开砍去即是;土方量最大是阳宗海口连接摆衣河这一段,在汤池坝子中央,开成宽深都是一丈二尺的大渠,人员大部分集中于此,每天一万多名士兵开挖大渠,场面壮观。
(四)“其袤三十六里”的表述基本准确
平显是杭州人,博学能文。初为广西藤县令,因故被降为主簿,不久谪贬到云南,被沐英沐春父子奉为上宾,常在沐氏父子身边行走,对云南之谋划多所赞助,故对沐氏父子所谋所行知之甚详。
首先是渠段:平显所述“三十六里”不止今之阳宗海口——汤池街——新村附近与摆衣河汇合这一段,容易误解的就是今天汤池民众只知道或者只习惯称这一段人工河道汤池渠叫海河,交汇以后经过峡谷流到江头村这一段叫摆衣河,认为这一段是纯天然形成的河道,不包含在汤池渠内。
若只是开挖此段人工河道,则仅有3千米,与“其袤三十六里”不符,因此“三十六里”包括了两段河流:一段是新开的人工河道汤池渠,一段是修凿过的摆衣河可保村水晶坡峡谷天然河道,直达江头村,基本上就是今天石安公路-国道经过的这一段。
图1.汤池渠示意图
其次是长度:阳宗海口——汤池驿(今汤池街)——新村附近与摆衣河汇合这一段3千米,加上交汇以后的经过峡谷流到江头村这一段12千米,今合测为15千米。上文述及“因山障堤,凿木刊石”指的是首先疏通峡谷到江头村这一段12千米;“别疏大渠”指的是然后集中人力新开凿阳宗海口——汤池街——新村附近与摆衣河汇合这一段3千米。
明朝一里等于一百八十丈,“三十六里”等于六千四百八十丈。明朝一丈等于十尺,一尺等于今天0.米,一丈等于2.83米。“三十六里”即丈×2.83米=.4米即18千米,与今之测距15千米相近。
二、开凿文公渠相关事宜
(一)朱干·《设义学建文公祠碑记》节选
余莅宜以来,见三川秀错,尽属膏腴,较他邑称盛焉。溯厥所由,明洪武初,有惠襄侯引汤池水从水晶坡口泻出大赤江,仅至江头村。开道不广,利济几无。迨嘉靖间,佥宪文公讳衡者,酌高下之宜,筑堤障水,分流灌溉。上自江头,下抵乐道,迂回五十余里,宜川遂成绣壤,富之源从此广矣。
(二)文公渠开凿前的状况
“明洪武初,有惠襄侯引汤池水从水晶坡口泻出大赤江,仅至江头村。开道不广,利济几无。”康熙五十五版《宜良县志》记载:“(文衡)见明湖水至县境,从山谷中东注盘江”,“临流叹曰:‘洋洋之水,可置之无用乎?’”
洪武丙子年()沐春开凿的汤池渠,经过一百二十年后即嘉靖年间(-),就显出其局限性来了。一是流域面积有限:汤池渠从阳宗海口经过汤池驿,到今天新村附近与摆衣河汇合,从水晶坡峡谷来到江头村,向东交接北来的贾龙河(大赤江),汇进南盘江,白白流去。二是灌溉面积有限:仅限于宜良县城以北、南盘江以西的土地;县城以南直至狗街西岸广阔的土地并未受惠。三是,嘉靖年间宜良人口增加,需要更多的土地生产粮食,以供民需军需,接续汤池渠修建新渠的愿望日益迫切起来。
图2.文公渠示意图
(三)开凿经过
“佥宪文公讳衡者,酌高下之宜,筑堤障水,分流灌溉。上自江头,下抵乐道。”
佥宪即对临元道佥事的尊称,此处专指文衡。此处临元道专指“分巡临元道”,隶属于“云南等处提刑按察司”,简称临元道,由按察司副使、佥事分理各道。按察司治所在布政司西南,分巡临元道在按察司外之东。分巡临元道佥事(正五品)为按察司长官“按擦使”之下属,分巡临元道驻澄江
文衡乃四川南充人。据《宜良县志》(民国九年版)点注版点注者言:“文公开凿河道时间,旧志仅载为嘉靖间,而嘉靖当国45载,其前期、后期相距几半个世纪,故有详考之必要。据笔者考定,当为嘉靖二十六年()顷。”
“云南布政使司分守临元道佥事文衡视察宜良,……于是亲自踏勘,踩定渠线,……设涵洞72个。”[注2]
康熙五十五版《宜良县志》记载:“(文衡)委知县伍多庆、指挥汪玺,筑堤障水南流,迤逦至城下,七十余里。”
从时间来看,文公渠是在汤池渠开凿后年,接着汤池渠新开凿。从主持人来看,级别是正五品临元分巡道佥事文衡,从具体实施人员看,一是当时宜良县令(正七品)伍多庆,一是宜良守御千户所指挥(正五品)汪玺,他们所能调动的劳动力肯定没有沐春以及云南都指挥使司指挥同知王俊调动的人多。因此不可能速战速决,一年或者更多时间是需要的,但史料无记载。也无渠道线路记载,只有“上自江头,下抵乐道”,“迤逦至城下”的简单记述。从今天实际流向可以确知文公渠路线为:江头村-下栗者村-温泉村-朱官营-李毛营-回辉村-鱼龙石桥-土桥村-起春庙-黑羊村-南羊镇-左所村-中乐村。其中回辉村-起春村都在今天宜良县城内,河道、桥梁仍在,河水仍流。
新开凿的此段人工渠,也延续“汤池渠”的名称。
三、开凿的意义
(一)汤池渠的实际意义:
“引流分灌,得腴田若干顷。春种秋获,实颖实粟,岁获其饶,军民赖之。”“壬午(建文四年)夏,既芒种,雨不时降,人方为忧,独宜良水利不竭,首毕农事。”
把阳宗海水通过汤池渠引到宜良江头村,灌溉江头村到宜良县城以北11平方公里的“雷响田”,多余的水从江头村岔进贾龙河,汇进南盘江。抢了宜良县城北部立夏栽秧的节令,连年丰收,不仅军队,就连百姓口粮都有了保障。建文四年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从此宜良县城北部不仅抢了时令,旱季无忧,还比其他地方抢先半个月收获,此举奠定了“滇中粮仓”的基础。
(二)汤池渠的纪念意义:
“将校黎老益追慕公德,咸愿镌石,以记颂于不朽,丐铭于平显。铭曰:汤池之渠,宜良之利。人食以生,唯公所施。我公伊谁?黔宁冢嗣。善继厥志,奚啻一事。渠流沄沄,浸彼田稚。勿罹勿勚,冬有敛穧。公虽云逝,我思无替。宆石斯砺,宪于万世。”
(三)文公渠的意义
文公渠“溉军民田二百余顷”。嘉靖后,县人为纪念文衡浚理河道之功,改称汤池渠为文公堤(渠)。万历(-)间,奉文崇祀名宦,春秋祭祀。文曰:“岷山毓秀,边徼司衡。筑坝浚渠,利益军民。”
文衡从江头村接着汤池渠继续开凿“文公渠(堤)”,一直延伸到狗街对岸的中乐村,至此整个坝子南盘江西岸95平方公里都变成沃土,成就了“滇中粮仓”。滇中粮仓的形成,巩固了宜良作为昆明东南屏障的地位,粮食生产的富足,稳定了汤池、宜良、昆明守军以及三地的军心民心,从而巩固了沐氏在云南的统治,沐氏得以与明朝相始终。
康熙二十三年()、道光十二年()以及民国28年(),文公渠又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浚,最大一次疏浚是民国28年。民国26年,云南省主席龙云提出“前方抗战,后方生产”号召,民国28年,经济部农本局与云南省政府整顿文公渠。民国32年4月25日整顿结束,举行了庆祝大会。
图3.民国32年4月文公渠浚修成功庆祝
新中国宜良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文公渠改称“西河”。至今当地称为“东门河”。
图4.流过宜良县城的文公渠(东门河)
汤池渠——文公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民以食为天,沐春所行利民稳边之事较多,而开凿汤池渠是其中最著名影响最久远的,宜良百姓还因此为沐春、文衡建祠供奉。汤池渠奠定了宜良“滇中粮仓”的基础,文公渠的开凿以及清朝、民国时期的疏浚,灌溉了宜良县城南北,南盘江以西广大肥田沃土,成就了“滇中粮仓”美誉。
(四)意外惊喜:汤池老酱
据传,汤池老酱、卤腐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明洪武二十九年()沐春莅临宜良视察,见灌溉渠道仅有一米,不能为平坦的坝子供水而使大片土地荒芜。即在当年冬命云南都指挥王俊,发卒一万五千人开挖渠道,自阳宗海口取水,延至宜良县城西南25公里,全长36公里,宽一丈二尺,历时月余竣工,《明史·沐英传附沐春传》有载,亦可参考明建文四年()杭州人平显所写的《汤池渠记》碑文。
这一万五千人的生活膳食便成了大问题。时有随军厨艺胡某将当地盛产的蒸制老酱和豆腐干一齐带到了军营,让开渠的士兵胃口大开,令士兵用膳无菜亦可食之,深得沐春嘉喜。后经沐春举荐,汤池老酱以云南府特产进贡到京师,被一度列为宫廷贡品调料。后,开渠的士卒按政令不返原籍,胡厨艺和一小部分士卒就在汤池和宜良落籍成为当地士民,为汤池老酱的源流扎下了根基。
图5.汤池渠(左)与摆衣河(右)交汇处污染现状
四、文物保护状况
汤池渠:据史料记载,汤池街原有平显《汤池渠记》碑刻,今已无存,史实载于张廷玉主编《明史》,文章存于陈文纂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乾隆三十二年王诵芬主编之《宜良县志》以及民国九年许实主编之《宜良县志》等史志。
汤池当地人称汤池渠为“海河”,上世纪每到宜良栽秧季节(立夏-夏至以后一个月),阳宗海放水,水量较大,河水清亮,时间也较长,小孩可以在海河游泳嬉戏。
现今此景象已消失:一是由于汤池温泉过度开发,旅客众多,沐浴洗澡之废水直排,河道污浊不堪,臭气熏天,水流很小。二是宜良坝子农田多用作花卉栽培,不需要水稻种植那么大的水量,因此栽秧季节汤池渠基本不放水,污泥浊水得不到及时冲刷,年积月累,污染严重,影响了汤池作为阳宗海景区北区“旅游小镇”的发展。
图6.汤池渠阳宗海出水口闸门
文公渠:宜良县东门外原有纪念文衡的“文公祠”,在民国九年版《宜良县志》之“宜良城市之图”中可见,今已不存。抗战期间龙云主持疏浚文公渠,当时有新闻报道,至今不见提及。
年6月12日至6月15日,《昆明日报》记者曾以《宜良河埂村生活污水直排河道》为题,对“东门河(文公渠)”污染情况做过报道:村庄内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河道内垃圾比较多,沿岸成堆的垃圾没有及时清运。有关部门曾对东门河进行过整治,但不彻底,居住在河道沿岸的住户还是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道内。
汤池渠与文公渠这两段明朝古渠,曾经为宜良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文化价值:一是历史悠久——汤池渠已历年,文公渠已历约年,皆有碑记《汤池渠记》《设义学建文公祠碑记》和史载;二是级别高——沐春是皇亲国戚、云南总兵官、西平侯、朱元璋义子沐英长子;三是有“明代云南第一渠”的美誉;四是历史上几次大的开凿疏浚,都是省级单位主持:开凿汤池渠沐春主持、开凿文公渠文衡主持、疏浚文公渠民国云南省政府主持;五是战略意义,渠的开凿疏浚,除了生产民用粮外,还生产战备粮,供给明朝驻宜良守御千户所、云南府军队,清朝驻宜良军队以及现代滇西抗战军队之用。
因此除了史料记载,还应在相关河段作出文物保护标识以及说明,规范河道名称,恢复历史旧名,如汤池渠,当地称为“海河”;文公渠(堤),解放后改称“西河”,宜良民间称为“东门河”,有损于明朝古渠的历史价值。然后申报为县级甚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这对于阳宗海、宜良县建设“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花乡水城,宜居宜良”,扮靓昆明“历史文化名城”都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文献
《汤池渠记》(平显)《景泰云南图经志书》陈文纂修,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0年1月第一版。云南大学出版社。
平显《汤池渠记》。陈文纂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0年1月第一版。云南大学出版社。
《明云南沐氏十二世谱》:陈玉女撰《明昆明太华寺供奉沐氏十二世像之历史意义》,刊于《成大历史学报》第26号(2年6月)。
《设义学建文公祠碑记》节选(朱干),民国九年版《宜良县志》8年11月第一版,卷十上·艺文志
刘文征·《滇志》卷之五·建设志第三·秩官,古永继校点。云南教育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宜良县志》卷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中华书局年6月第一版。
一卷·舆图·山川·大城江。康熙五十五年版《宜良县志》点注,黄澍编纂,郑祖荣点注。云南民族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四卷·守官·名宦·明朝佥事文衡。康熙五十五年版《宜良县志》点注,黄澍编纂,郑祖荣点注。云南民族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
《博雅特产网·宜良特产·汤池老酱》。
注释
注1.《大明会典·兵部九》卷:“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镇一方者,曰镇守……其总镇,或挂将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据《大明会典》记载,共计设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廷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广、广东、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山东23镇。”
注2.笔者注:据刘文征《滇志》卷之五·建设志第三·秩官,古永继校点记载,云南布政司下设“分守临元道”,驻新兴,由“参政、参议”分守,没有“佥事”分守一说,故《宜良县志》中华书局年版“云南布政使司分守临元道佥事文衡视察宜良”说法有误,应为“云南按察使司分巡临元道佥事文衡视察宜良”。
马克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