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黄县马次范村,至今仍存“五姓祖茔”(习惯简称为“五姓坟”),有立于乾隆十八年(年)的“五姓坟”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相传,元朝末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封地在河南的豫王铁木黎领着5个儿子隐姓埋名,让他们各随妻姓:董、李、马、关、陈。
铁木清随妻姓改名为董清,铁木明改名李明,铁木能改名为马能,铁木杰改名为关杰,铁木俊改名为陈俊。董、李、马三姓随父铁木黎住次范村;老四关杰带着儿孙一家居住到清丰县焦夫村;陈俊一家迁徙到黄河南岸的鄢陵县陈化店村。
马次范的董、李、马三姓又搬迁流散于内黄县的许多村庄,约有多户,多人。后来,分迁至滑县、安阳县等地。但不论他们居住何地,因其有统一的家谱相传,辈分不乱。其辈字曰:“麟献国吉昌,凤鸣兴家邦;清化传继广,盛世庆宣扬。”
年1月17日,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3位学者,对马次范村的《五姓宗谱》等进行考证,给予确认。
根据谱系表,拖雷到铁木黎,共经6代,其下依次是元世祖忽必烈、西平王奥鲁赤、镇西武宁王贴木儿不花、云南王老的和豫王阿忒里纳失里,豫王阿忒里纳失里即为铁木黎,其为元世祖第五代曾孙,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
村民展示清代乾隆年间的碑文拓片: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谥文贞公墓。现村里还有正月初一上祖坟,八月十五不吃月饼等习俗。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七日,五姓齐聚马次范村举行祭祀。明代景泰年间立于五姓坟的圆头石碑。元朝未年,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时任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受封豫王。豫王铁木黎体恤百姓,守而不战,被百姓保护隐居民间。
明代崇祯年间立于五姓坟的圣旨碑。明太祖朱元璋屡次封爵,豫王固辞不受,死后获谥,被明太祖朱元璋追赠为“文贞公”。
村民说,以前的“五姓坟”墓地很大,有很多石碑、柏树,还有两根大旗杆。后兴修水利,石碑都被拉去修水渠了,现留存的石碑是当时人们偷埋地下的几块。
来源:中原布衣看天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