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系列报道之二十七中国冶铁铸剑

天中晚报全媒体记者高琳琳

在冷兵器时代,手握一把削铁如泥、锋利无比的宝剑,那是一件十分了不得的事。西平县棠溪冶铁铸剑,始于西周,鼎盛于春秋战国,曾经有过多年辉煌的历史,打造了无数的宝剑和其他兵器,是历代王朝的军工重地。

根据《史记》记载,历史上九大名剑均出西平,“故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也。……其剑皆出西平,今有铁官令一,别领户,是铸剑之地也。”可见棠溪宝剑居九大名剑之首。但在唐代元和年间,官军平叛,可能是为了斩草除根,竟然“毁城池,戮工匠”,使得棠溪冶铁铸剑出现了历史断层,这一“断”就断了上千年。

到20世纪80年代,在相关专家和工匠的精心挖掘和研究下,终于成功复制了“棠溪剑”,再现了西平冶铁铸剑历史辉煌之一角。唐代官军“毁城池,戮工匠”,毁灭了冶铁铸剑的设备和工匠的生命,但是一些冶铁铸剑工艺技术还是在民间流传下来了。其中棠溪剑制作工艺传人高西坤、高庆民父子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立志复制成功棠溪剑,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和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掌握了棠溪剑的传统工艺技术,于年复制成功棠溪宝剑,并创办了西平棠溪宝剑厂,使得棠溪宝剑再现历史辉煌。也因为此,高庆民于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届文化杰出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棠溪剑,承载着历史的辉煌、人间正义、镇妖除邪、防身健体、祈求平安、科技创新等等的文化内涵,融入了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当代人的心理诉求和审美趋向。

西平,远古为柏皇氏徙居地,成为“柏子国”,春秋属于楚,战国归于韩。源于西平西南山区的棠溪,地理位置优越,铁矿资源丰富,与之向毗邻的是今日平顶山之舞钢区。棠溪水含有特殊的微量元素,用于热处理效果极佳,史书记载说“淬刀剑特坚利”。所以,这里就成了冶铁铸剑的风水宝地,自春秋以降就有大批冶铁铸剑工匠云集于此,据记载说,鼎盛时期工匠人数竟达之众。南方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大师也来到西平,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铸造出的工布、太阿、龙渊等剑,让楚王赞叹不已。由于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需要大批合格的刀剑,从而推动着西平棠溪地区冶铁铸剑业的迅猛发展,以至于诸侯各国都知道楚国棠溪,“世称楚棠溪”。当时冶铁铸剑规模盛极一时,棠溪辖区,作坊林立,冶铁炉遍布,形成了棠溪城、合伯城、冶炉东城和西城,官府特地派官管理,“汉置铁官,晋亦置铁官别领户”。

西平冶铁铸剑文化遗存丰厚。西平棠溪一带有大量冶铁铸剑文化遗存。年民工在修建谭店水库时,竟发现库底有16座冶铁铸剑残炉,此后有关专家学者陆续发现了酒店、赵庄、杨庄、和舞阳区许庄、勾头赵、翟庄等冶铁铸剑遗址,棠溪河下游出山镇境内也发现了九女山麓冶铁城遗址、何庄遗址。最著名的是酒店冶铁遗址,位于出山镇酒店村南棠溪湖南岸,杨庄村西侧,冶铁残炉呈现椭圆形,高22.5米,直径为1.70米。年中国社科院院士柯俊、韩如芬亲临考察,称这一遗存是“世界上发现存世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冶铁遗址,不仅是中国的宝,也是全世界的宝。”另一个著名遗址是棠溪河下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冶铁城遗址”。

西平冶铁铸剑名震华夏,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传说近百篇,如《棠溪剑》、《墨阳剑》、《龙泉》、《铁炉合庄》、《干将莫邪》等。干将、莫邪的故事,流传极为广泛。相传,干将、莫邪本是夫妻,他们为楚王铸剑,三年铁汁不出,有人说只有女人配炉神方可。莫邪为了保全和成就丈夫,竟然义无反顾地飞身扑进炉膛,铸造出两把宝剑,为了纪念他们的悲壮牺牲精神,就把着两把宝剑命名为干将、莫邪。

“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中国冶铁铸剑研究基地”都在西平。据悉,一个县同时被命名为两个国家级文化之乡、同时挂四块牌子在国内尚属首次。

(文中图为资料图)

天中晚报原创文图(视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经授权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xpxfc/13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