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的缸?是的,西平的缸!
美丽乡村建设好像让西平的缸突然火了。
缸gāng
字典中解释:缸。盛东西的器物,圆筒状,底小口大。
今天介绍的缸,原是西平人家盛粮食的容器,是每户农家都曾有三五个的普通物件。
“河东的囤,河西的仓,不如西平的粮食缸。”是一位老人家为我介绍缸时说的一句顺口溜。
如今
西平的缸
西平的缸,是一个时代的记忆。随着时代变迁,生活发展,缸已完成本来使命。如今,西平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变废为宝,把已经退役的粮食缸巧妙的作为文化载体,披上花衣,赋予文化,化腐朽为神奇,让泥缸重新散发魅力。
缸
虽然土得掉渣,但也雅的惊艳......
展现西平镇“河禾荷合和”五he文化,
表现西平人务实勤干的精神。
展现美丽西平的乡村风情、田园韵味。
体现西平群众的品格和习俗。
弘扬尚善尚美的传统文化。
从前
西平的缸
西平的缸,真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上个世纪,西平人也曾为温饱而辛勤耕作。饱不饱,要看家里的缸多不多、大不大、满不满?西平人民盛存粮食的容器也很丰富,有卷席,有囤,有缸,各种各样的缸。
这是卷席,也称"茓[xué]子"或"踅子",西平人叫zhezi.通常是用秫秸或芦苇的篾儿编成的,围起来囤粮食。歇后语“芦席夹囤——随方就圆”就是这么来的。
这是条子囤,用葛条或杞柳条编制,用泥糊内衬,大肚能容,盛粮很多。
可惜,这样的条子囤已不多见了。
后来,又发展成这种泥缸,也称土缸,用泥土或陶土烧制而成。
书归正传。80年代后,水泥缸开始在西平兴起,家家户户逐渐添置各种水泥粮缸。
水泥缸都是手工抹制,大小形状不一,虽然相似,却也不同。
水泥粮缸的本来面貌——虽然灰头土脸,但盛全家粮食。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变化,粮食缸已失去作用,有的扔至角落,有的弃之路边,甚至砸掉成为垃圾。
今年5月,西平镇庞庄村在试点农村垃圾减量和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过程中,一天之内号召群众捐出了60多个水泥缸,暂放在文化广场。
突如其来的大家伙,着实给美丽乡村设计者和建设者出了个难题。如何摆放?如何改造?如何展现?如何提升?一连串问题……
最终,我们选择了原缸体手绘的形式,把西平文化、西平美景、西平记忆、西平习俗写在缸上,画在缸上。
感谢群众的支持与捐赠,感谢设计者的灵感与创意,更感谢画师们的高超技艺成就了如今西平的缸。
西平的缸
父亲的爱
西平的缸,是一种情怀。回想父亲抹缸,无不体会到父亲的责任和爱。记得父亲在自家的院里抹过几个大水泥缸。他用车拉来半淤半沙的泥土,和泥、堆泥、修整,一只粗糙的水泥缸模就成型了,当然是口朝下的水泥缸形状。
等水泥缸模晾得差不多,再用瓦刀、抹灰刀仔细打磨。打磨好的水泥缸模,在阳光下继续晾晒,等水泥缸模晒到能支撑足够的重量,就可以抹砂浆了。
水泥、沙子按比例掺水和好,在缸模上一圈又一圈抹过去。
一圈又一圈,等二指厚的砂浆完全把缸模包裹起来,一口倒扣的水泥缸就立在眼前了。
为了避免砂浆干得太快裂缝儿,隔段时间就要洒水淋湿。等水泥完全硬化,就可以挖掉做缸模的泥土。
做好的水泥缸,可以盛麦子、玉米等粮食。
现在,水泥缸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也曾不止一次想砸掉那些没用的水泥缸,可是母亲说啥也不让。那是她的心爱之物吧。当初父亲做缸的时候花费了多少气力啊,用着多么顺心啊……
西平的缸
丰收的秋
西平的缸,盛满了勤劳的收获。俗话说:粮满缸,心不慌。西平镇水肥土沃,西平人勤劳实干,粮食的丰收就是大自然回馈。
在那个努力解决温饱的时代,谁家的缸大,谁家的缸多,代表谁家勤劳,生活条件好。丰收时节或春节喜庆之时,西平人在盛满粮食的缸上贴上红红的“五谷丰登”或者“倒有”喜联,虽然辛苦一年,倒也幸福快乐。
锔盆锔缸
西平的缸
“锔盆锔缸来——”还记得那个吆喝声吗?
拉弓钻孔入愁肠,锔盆锔碗锔大缸。揽活全凭金刚钻,残梦复圆甜又香。
多少年没有见过走街串巷的锔工师傅了,也许这种工艺要失传了吧?现在生活好了,谁还能把有裂纹的瓷盆瓷碗拿去打锔子补丁啊?那大缸更是很少人家才有用的吧?缸裂了还有人想“锔”上吗?纪念那逝去的手艺。
缸的故事
西平的缸
西平的缸,记录着一段历史,岁月变迁的历史;讲述着一些故事,勤劳耕耘的故事。西平的缸,也有一些谐趣的故事,比如插缸探粮的故事、宝缸生豆的故事……真实发生的事,如今已成笑谈,只怪那个贫穷的时代。
缸的故事还有很多,西平的故事还有很多……美丽西平,等你来看,来听,来感受,来体会。
这里,淳而不土,美而不俗。这里不仅有缸,还有东明村的小桥流水,有西平村的水边人家,有六营村的鲁苏港河,有庞庄村的映月荷塘,有孙庄村的老银杏树,有杨堂南的百年老井,有杨堂北的长窄胡同……
这里是西平!
西平欢迎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