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人民抗英与陇西西平堂李氏

1

三元里及抗英斗争

到广州36年了,第一次,今天参观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及三元里村相关历史建筑和景点。和很多人一样,往往,离得最近的景点,想着随时都可以去参观,可我这一“随时”,36年就过去了。但今天的去,与一般的参观不同,我有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三元里李氏族人宥綸做向导,他是我今年4月认识的陇西西平堂李氏的后人,在他的带领下,我能够深入到十分复杂的深街里巷了解三元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地理,了解这个竟然与我们的血脉有相同基因关联的英雄村落。

年5月发生在广州三元里的民众自发抗英斗争,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元里位于广州主城区北部,处在解放北路、广花路和广园路三条干道包围的近似三角地带,以前算是广州的郊区,由于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展,现在几乎处于广州市中心了。

三元里位置图: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位于广花路南侧的小山包上:

抗英纪念碑马路对面就是三元里村的南大门:

在周围高楼大厦的包围中,三元里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显得另类,民居显得杂乱无章:

三元里村除了右侧一条经过一定整修的较为宽阔的“抗英大道”,其余的街巷里弄复杂、拥挤、幽深,如果没有熟人的引领,进去之后要想转出来,并非易事,里巷两侧都是四到五层的握手楼,有些地方显得有些阴暗,居住环境就一般了,但街巷挺干净,显示出现代社区的管理水平。

看看三元里复杂的街巷图,你会不会有些头晕:

但是,复杂的街巷里弄,拥挤的民居,丝毫不影响三元里作为近代中国民众自发反抗外来侵略者这一重要事件发生地的历史地位,相反,更为凸显了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当地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尽管现在的三元里村各个方向都有很多出入口,但从上面这张街巷图中可以看到,图中间南北方向的主道上,分别标明了“南门口”和“北门口”,应该是过去相当长时间内进出三元里村的两个主要出入口,其他方向则是封闭的,这样便于对外的防御。

南门口,“三元南约”门楼:

北门口,“三元北约”门楼:

三元北约的门口,就是一间现代建筑——三元里小学,现在,村民的孩子可以不要出村就能享受到良好的现代教育。除了小学,村子东侧机场路的对面,就是广东医院,村中还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中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三元里小学的前面,紧挨着广园路,就是年三元里抗英斗争的起事地点三元古庙,如今,她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日对外接受游人免费参观:

三元古庙的前面,原来是一口池塘,后来修了广园路,再后来,广园路的上空又建起了广州北环高速公路。每天,广园路和北环高速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隆隆驶过,车上的许多过客或许并不一定知道,他的旁边,有这么一个史迹,在这里曾经上演过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故事。

以下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宣传资料中的两幅图文:

2

三元里陇西李氏

在曾经轰动中外的年的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中,有哪些人参与了反侵略的斗争?历史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记载,但从三元里的人口构成,人们不难发现,参与反抗侵略的三元里民众中的重要力量。

上面的第五张图中,除明确标明“李氏大宗祠”之外,“雪溪公”、“文白公”、“碧山公”、“文洲公”、“竹屏公”、“衡山公”、“景恩公”、“挺菴公”等均为三元里村现存李氏不同辈份的先人的祠堂。

李氏大宗祠、雪溪公祠与碧山公祠

文洲李公祠、衡山李公祠、景恩李公祠、完白李公祠

三元里村建得最晚的一间祠堂——挺菴李公祠

上次见面的时候,曾听李宥綸说过,三元里村大部分为李氏族人,我有些似信非信,直到今天,在三元里村宥綸的带领下,我几乎花了半天的时间,走访参观了村中几乎所有的这些李氏祠堂(除当日有两间未开门外),这些祠堂,大多数都有李氏族人每天值班,开门供附近族人入内活动休闲或者节日聚会。特别是在碧山公祠里,意外地看到两本正式出版的图书,大致翻阅了一下,证实了宥綸所说非虚。

第一本书是广州出版社年5月出版的《三元里村志》。村志?县志大家可能听得多了,一般来说,要查一个地方以前发生的大事,往往可以查县志,但是,一个村子,竟然还有村志!反正孤陋寡闻的我,是第一次知道三元里村竟然还有正式出版的图书《三元里村志》,由此不难想见,三元里村的重要历史地位:

村志封面是当年三元古庙的模样,庙前的池塘位置,现在是广园路和广园路上的高架广州北环高速公路。

我们来看看《三元里村志》的部分内容,首先是目录,李姓分了“之一”、“之二”:

下面这个页面明确指出“李姓是当今三元里村人口最多的一个姓氏,约占70%-80%”,“据李氏族谱记载,该姓祖籍陇西,....根据有文案可查的资料可以确认,三元里李氏大宗祠所涵盖的李氏子孙,是唐代名将李晟之后。晟生于唐开元十五年()正月初一,字良器,洮州临潭人,历任节度使,官至太尉中书令,进爵西平王,....晟生十五子,次子李宪(此说有误。晟公15子说,李宪为晟公的十子;晟公18子说,李宪亦为晟公十子。本博主注),...三元里李姓的入粤始祖叫李绍年,是李宪的后裔”。巧了,我们老家江西萍乡杞木历届族谱,直到年编修的《西平堂杞木李氏七修族谱》的记载,与上述《三元里村志》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均载明我们也是中唐时期名将西平郡王李晟公的后裔,而且也是晟公之子宪公的后裔,这么看起来,我与三元里的这些李氏族人,不是有相同的遗传基因吗?尽管李晟公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千二百余年,但从遗传学的角度看,同一祖源的男性Y染色体是不会有变化的:

年的抗英斗争,在三元里起事,从当地的人口构成看,陇西西平堂李氏无疑是其中一支最重要的力量。

从《三元里村志》所列解放后连续十届民兵营长中有六位李姓营长,也大致可以看出当地李氏在武装斗争中所占的地位:

当然,年的抗英斗争,采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的当地民众,要对付采用枪炮等热兵器的侵略者,需要人多势众,所以三元里民众后来迅速联络了周边村庄以及荔湾、天河、黄埔、番禺、南沙、花都、从化、佛山、南海、中山、东莞等乡的人民前来支援抗英斗争,给英军以重创,写下了民众自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光辉一页。

在碧山李公祠看到的第二本图书,是广州出版社年出版的《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

不管是历经苦难或是辉煌,历史总是会不断地翻开新的一页,三元里同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当地李氏族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历经动荡,依然保留了很多的李氏祠堂,《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介绍三元里村的李氏大宗祠的页面:

我所见到的李氏大宗祠目前的状况,门口的栅栏已经拆除,

李氏大宗祠修缮碑记: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介绍三元里村的雪溪李公祠和碧山李公祠的页面:

我看到了《三元里村志》和《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就是在我所见到的碧山李公祠里。

碧山李公祠内景: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白云区卷》介绍三元里村文洲李公祠的页面: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三元里抗英已经远去了一个多世纪,正砥砺奋进于民族复兴之路的中国已非年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所能比拟,7.30内蒙古朱日和基地的大阅兵,展示了威武之师的强大阵容,民众再也不用像当年的三元里人民那样依靠大刀长矛来反抗外来侵略者,但三元里人民不畏强暴、誓死反抗的斗争精神,依然是今日中国人所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

编者注:感谢雪志宗亲对三元里西平堂族人抗英的故事呈现给大家。欢迎更多的宗亲撰写我西平堂族人的忠武英勇的优秀事迹,弘扬家风在于你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怎么治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pingzx.com/ftrq/2025.html